顏鳳儀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五接鎮(zhèn)的開沙島,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新鮮,水產豐富,到處充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然而,昔日的開沙島交通閉塞,生產落后,每年累受風、雨、潮的侵害,一代代人吃盡了苦頭,怨聲載道。
我是1980年去開沙小學任教的。在這兒一待就是5年。在這5年中,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課余時間常和這里的群眾閑聊,在閑聊中對開沙島過去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有了一些了解。
一位老人告訴我:1958年夏季,臺風夾著暴雨,島上陳姓居民家的兒子患了闌尾炎,因無法過江而誤了及時治療,失去了年輕的生命。1963年農歷臘月29日的翻船事件,至今還在人們心中留下沉重的傷痛。那天午后,船工丁某某駕駛了一只裝有蘆葦草和20多人的木帆船,從開沙島開往小李港,途中遇到偏北大風,船被吹翻,20多人全部落水,14人遇難。
自從出了這起交通事故以后,南通縣交通局在開沙島和小李港之間增設了一艘能容納100人的機器擺渡船。每天上午、下午各一班,由有經驗的船老大駕駛,這樣安全有了保障??墒菙[渡船吃水較深,航道下多暗沙、淺灘,擺渡船航行要受潮水漲落的制約,不能定時運行。要是船老大稍不小心,把船擱淺到沙脊上,麻煩就大了,要等12個小時,也就是說要等到下次漲潮,才能把船開走。遇到這種情況,一船的乘客沒飯吃,得挨餓。
一個星期日下午,我從家里趕去學校,路上遇到一個熟人匆匆和他說了幾句話。生怕趕不上船,我三步并作兩步跑到江堤岸上,一看,船正在起錨。我一邊喊,一邊向船拼命奔跑,心臟病幾乎要跑了出來。遺憾的是跳板已抽掉了,船還是開走了。
我站在那兒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只好長嘆一聲說:“唉,上開沙,真比去上海還要難(當時南通開上海的客輪是定時的)。要是能在開沙和江北之間造一座橋該多好哇!”
可是談何容易,開沙島總共不過近2000人,為這2000人要花那么大的代價造一座橋,怎么可能呢?
改革開放初期,開沙島還是一個四周長滿蘆葦、可居住面積不超過一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00多的小漁村。島上居民住的是窩棚,他們農忙務農,農閑捕魚摸蝦。遇到洪水要沖破堤岸,他們只好扶老攜幼逃到倉房墩兒上去避難。
黨和政府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多次對四周江堤進行了加固,對島上肥沃的土地和四周江灘上豐富的蘆柴資源進行了充分利用,恢復和發(fā)展了農業(yè)生產。島上的人口也漸漸多了起來,人們也逐漸拆掉窩棚,住進了草房。
我在開沙工作的5年,是開沙群眾從住草房變住瓦房的5年。開沙島的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在四周江灘上拈草、筑小窯、燒磚頭、燒瓦,建起了瓦房。每當他們建瓦房的時候,都要拿一張紅紙來學校,請我?guī)退麄儗懮蠋讉€“?!弊仲N到房屋的正梁。每來一個人,我都向他道喜,恭喜他發(fā)財。
是的,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全國人民當然也包括開沙島的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實行了“包產到戶”的生產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他們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搞種植,有的搞養(yǎng)殖,有的開店經商,有的搞運輸,有的辦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賺了大錢,腰包鼓起來了。錢多了做什么?他們重視教育,培養(yǎng)子女;城里買房,建樓房;買彩電、買冰箱、買洗衣機、買電腦、買家具……
有的人感到上述這些東西都有了,只缺少汽車和摩托車了。如果買了汽車或摩托車,開沙島的地方又這么小,用不上,大家正在為這件事發(fā)愁的時候,南通華能電廠決定在開沙島建一個度假村,并于2002年10月建成了華沙大橋。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開沙島人民多年的夢想成了現(xiàn)實。
最近,東沙大橋又建成通車,去開沙島旅游、度假、休閑,既快捷又便利。
有“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之稱的開沙島度假村,也有人叫它生態(tài)園,更是令人向往。里面有假山、有人工湖。人工湖中有人工島,湖上有曲橋,湖里有魚有荷花……
度假村的西邊,保持原始風貌的蘆葦蕩、農田、果園,要是你來得適時,可聞到沁人肺腑的桂花香味;可聽到蘆葦叢中小鳥悅耳的叫聲;可看到湖面上有鴛鴦戲水,有出水芙蓉;可看到白鶴、丹頂鶴有時棲息在塔頂,有時從你頭頂上飛過……
沒有改革開放,哪有開沙島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