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峰
一直以來,在農村初中老師的閱讀教學中有一種錯誤的想法,那就是把老師與學生間的一問一答看成對話教學,而這只是一種學生在教師強制管理下被動參與的課堂閱讀教學,學生缺少自主性,當然也缺少對閱讀學習的興趣。這告訴我們要正確認識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具體涉及以下幾方面:
一、閱讀教學中對話的前提是民主、平等
王尚文教授指出:對話主體必須有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一種平等的意識,這樣的對話教學才會有效果??梢?,民主與平等是對話的基本條件。閱讀課堂上教師不要做“法官”和“決策者”,而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成為學生學習潛力的激發(fā)者、欣賞者。
記得在教學課文《出師表》時,在分析到“蓋追先帝之遺昭”時,大多數同學,包括老師,都把“蓋”字理解為“語氣詞”。突然,一個同學站起來說道:該字應理解為“表因果關系的連詞”,老師,你們的理解是錯誤的。同學們連忙再查字典,經過師生爭論和反復推理,最終否認老師和大多數同學的答案,確認該字的理解為“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我放下老師的架子,真誠地表揚了這位同學,我看到同學們交流探究的勁頭更大了。
二、閱讀教學中對話的過程是多向、實踐
多向,是一種教師、學生、文本間的交叉立體的互動。學生閱讀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感情,是與文本、作者的對話。學生閱讀時結合個人的經歷與體驗,理解作者的思想,這是他們與自己、與作者的對話;學生在閱讀時與同學討論,與教師研討,這是生生對話、生師對話。實踐,主要指對話過程中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讓每個學生內心參與到聽說讀寫中,這離不開學生的實踐參與,比如“讀一讀、聽一聽、說一說”都需要學生、老師的對話參與,而這非常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閱讀教學中對話的基石是合作、互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提醒我們對話離不開合作基礎上的互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一直嘗試著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小組也解決不了的再全班合作解決;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則要當眾表揚并探討,以此形成師生間有效的合作、互動。在教學短篇小說《蘆花蕩》時,教師為引導學生思辨互動,出示這樣的問題:
小說中有這么一句話:“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請問,你贊成文中的觀點嗎?為什么?
學生(正方):確實過頭了,大菱受傷,主要原因是他“過于自信”、不夠謹慎。二菱洗臉時,大菱不放心,老頭子卻說“洗一洗吧”,認為探照燈照不見他們,事實上恰好相反。這都是他“過于自信”的表現。“過于自尊”是看到大菱受傷后,竟然為了自己的臉面而不想把她們送到目的地,并且為此去找鬼子報仇,雖然僥幸取勝了,但可能暴露自己,自己犧牲問題是小,但有可能影響部隊后勤供應,那樣問題就嚴重了。
學生(反方):智勇雙全的英雄。在敵人的眼皮底下,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干瘦,沒有槍,但他卻能自由出入葦塘,保證了葦塘里的隊伍得到充足的后勤供應。為了討回自尊,替大菱討回血債,他向兩個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間,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這表明他是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菱受傷,不能遮蓋他英雄的光環(huán)。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師生、生生合作,互動,能開拓學生閱讀視野,增強學生閱讀體驗。
四、閱讀教學中對話的目的是能力、個性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對話之前,要學會妥善處理教材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教材與學生,孰輕孰重?教材無非只是一個例子。教材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教師也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在與學生對話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在《社戲》第三課時,教師設置這樣的主問題:在看完社戲回家路上,因為肚子餓,我和小伙伴們做了什么事情?你對這件事情是怎樣評價的?(以師生對話的方法對內容作了探究)
師:到了離平橋村還有一里路的地方時,因為肚子餓,“我”和小伙伴干了什么事情?
生:偷來豆煮著吃。
師:反應很敏捷。偷哪里的豆?(教師及時鼓勵,進一步啟發(fā)
學生)
生:偷阿發(fā)和六一公公家的。
師:為什么偷這兩家的?(在無疑處設疑,啟發(fā)學生思考)
生:阿發(fā)認為他們家的大,所以大家都去他家田里偷了一
大捧。
生:雙喜認為偷多了,阿發(fā)的娘要哭罵的,所以又到旁邊的六一公公的田里偷了一大捧。
師:除了偷豆外,還做了什么讓他們擔心的事情?
生:雙喜擔心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會被他罵的。
師:那怎么辦?
生:雙喜已經想好對策,如果罵,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癩子”。
師:答得太好了,這些細節(jié)給同學們和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為什么作如此生動傳神的描述?(把表揚送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生:這是孩子們自由快樂、無拘無束的一片天空。
生:這是“我”童年時一段充滿童真童趣的美好往事。
在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帶著學生走進教材,走進人類的文學寶庫,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由于個體的差異而產生的不同感受、體驗、理解和評價,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謝向賢.語文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