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萍
今年母親節(jié),“一碗青菜肉絲面”的新聞迅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傳播,催人淚下,感動了全國無數(shù)網(wǎng)友?!耙煌肭嗖巳饨z面”何以如此感動人心?
“一碗青菜肉絲面”背后,首先承載著的是一個感人的新聞故事,觸動著我們內(nèi)心的善意。故事的主人公是舟山的一對母子——小寶和他的媽媽熊小蘭。小寶八個月大時被確診為腦癱,一歲多時爸爸患肝癌離世。媽媽熊小蘭沒有向苦難低頭,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從小寶八個月大起至今,10年來,她從未間斷帶小寶做康復(fù),如今小寶已成為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憑借著為母則剛的堅強毅力,熊小蘭為小寶撐起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她要打兩份工,每天三點起床送報紙,然后回來給小寶做早飯,小寶上學后她去送快遞,下午三點再來接小寶去康復(fù)中心……
雖然日子過得清貧而艱難,但母子倆卻是那樣努力地生活著,值得一提的是,記者發(fā)現(xiàn)故事和續(xù)寫故事的能力。2011年,因為一次求助,熊小蘭母子進入了記者的視線。在持續(xù)地給予關(guān)注和幫助的同時,記者和熊小蘭母子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記者用心記錄,熊小蘭母子真情講述,于是,我們看到了這個動情的故事。
記者概括性表述加采訪對象同期聲穿插,這是一般電視新聞的報道模式。不過,該篇報道卻別具風格,以自述體為主,即新聞主人公自己直接對著觀眾說,同時加以現(xiàn)場同期為輔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記者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十分具有現(xiàn)場感、真實感和親切感。
報道中,小寶對著鏡頭介紹自己、介紹媽媽、跟大家說著媽媽對他的鼓勵……孩子的真實表達,至真至誠。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其實對于小寶來說并不容易,因為是腦癱兒,他的自主表達較為吃力。而在敘述中,小寶并不是從頭說到尾,一來對他來說難度太大,二來一個聲音總會給聽覺帶來疲倦。記者巧妙地將小寶的自述和各個場景的同期聲進行穿插,比如一開場,一個時鐘的大特寫,傳出清脆的“鈴鈴鈴”聲,引人入勝,接著媽媽叫小寶起床,小寶開始介紹自己;再比如在康復(fù)中心,小寶說:“媽媽總說,你走一次,再走一次,一定會走得很好。我現(xiàn)在真的越來越棒了,我愛我的媽媽?!?/p>
整篇報道,沒有一句配音,用的都是同期聲,沿著母子倆每天的生活軌跡,一氣呵成。這種原生態(tài)的語言、語境,更具有生活氣息,也更加真實、親切。
電視新聞講究畫面感,注重場景,從而使報道更具有代入感和感染力。這篇報道中,記者在場景的設(shè)置和選擇上頗花心思,當然也呈現(xiàn)出了良好的效果。
小寶和媽媽的住處只有10平方米,狹小的空間里能拍些什么?哪些場景最能緊扣主題又能生動展現(xiàn)?場景和場景之間又如何自然過渡?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聞以一個時鐘特寫開始,伴隨著清脆的鬧鈴聲,已經(jīng)送完報紙的媽媽叫小寶起床,在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小寶忙著刷牙,幫著擺桌子,媽媽做著熱騰騰的青菜肉絲面,母子倆圍坐在一起開心吃面。生活的拮據(jù)一目了然,然而一個吃面的場景,卻讓我們看到母子倆的堅強、樂觀。場景之二,媽媽騎著電瓶車送小寶上學,小寶高興地和媽媽再見,走進校園。盡管患有腦癱,但小寶仍那么努力地學習,和正常孩子一樣接受教育??上耄瑡寢尭冻隽硕嗌傩难?。
可以說,報道里出現(xiàn)的每個場景,都經(jīng)過認真挑選和精心策劃以及高水平拍攝,都承載著不一樣的意義,看似平淡,實則入情。
母親節(jié)期間,舟山廣電總臺《汪大姐來了》欄目精心策劃了一組特別報道,關(guān)注殘疾人的母親,小寶和媽媽的故事走進人們的視線,讓我們看到了平凡而偉大的母愛。母親節(jié),本就是一個感恩母親的節(jié)日,在這樣的時機下,看到一位單親母親,拼盡全力撫養(yǎng)腦癱兒子,陪他康復(fù),陪他上學,陪他長大,在艱難的生活里依舊積極、陽光,極易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引發(fā)廣泛關(guān)注。從閱讀量來看,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的微信推送,當天都突破了10萬+,人民日報微信推文點贊數(shù)更達到了2萬多。“真的看哭了,為這么平凡又偉大的母親點贊!”“我今天是要哭多少次,我28歲的男子漢,也想我的媽媽!”“今天要跟媽媽炒一碗肉絲面,媽媽我愛你,祝你節(jié)日快樂!”……有感動和敬佩,有鼓勵和祝福,有大聲說出對媽媽的愛等等。在留言評論區(qū),網(wǎng)友們同樣用樸實的語言表達著心中的真情實感。
所以說,新聞的發(fā)布也講究時間點,在特殊的節(jié)點更易喚起受眾的情懷,當新聞報道與個人的情懷聯(lián)系起來時,帶來的自然是更高的關(guān)注,更廣的傳播,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