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璐
冰山理論對文學(xué)作品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本文從奧斯卡·王爾德童話故事《快樂王子》管窺冰山理論及其影響,并對兩種不同風(fēng)格的漢譯本進行對比。
一、冰山理論
19世紀(jì)末,心理學(xué)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論”。20世紀(jì)30年代,美國文學(xué)巨匠海明威回顧其文學(xué)歷程和影響時將該理論結(jié)合運用到文化層面,使其變得廣為人知。海里的冰山從表面上看波瀾不驚,實際上卻在緩緩移動,除開它露出海平面的八分之一,海平面下還有八分之七的冰山暗暗涌動。海明威認(rèn)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就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jīng)寫出來似的?!蔽幕械谋?,露出來的無非肉眼可見的行為、言語和舉止,但這些行為背后則是種種意圖、信念等深遠(yuǎn)的思想,例如,世界觀、家庭結(jié)構(gòu)、歷史、政府等所有未言明的規(guī)則和被省略的部分都在推動著人類的進步。
二、王爾德童話
奧斯卡·王爾德(1854-1900),愛爾蘭作家、詩人、劇作家,同時也是英國唯美主義藝術(shù)運動的倡導(dǎo)者。他創(chuàng)造的童話故事集《快樂王子與其他故事》多年來廣為流傳,深受讀者喜愛。雖然是英文兒童故事,但王爾德的童話的唯美主義特點是“空想的童話,中間貫穿著敏感而美的社會的哀憐”(亨特生評價),是“豐富的辭藻和精煉的機智”。童話故事給人們的感覺是天真、單純、適合青少年的讀物,其劇情大多淺顯易懂,但王爾德的童話并沒有脫離現(xiàn)實或者給人們一種刻板的童話印象。
王爾德的童話與其他童話故事不同,他的童話像冰山一樣,摻進了他那種比一般童話更晦澀的唯美主義和成人的情感,而顯露在表面的只是滄海一粟,冰山下面醞釀了他豐富的情感和苦澀。他的童話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無一例外以毀滅性的悲劇收場,讓人最后心頭一涼,所以又被稱作成人的童話。
大多數(shù)人提到王爾德,都會結(jié)合其所處時代,想到“浪漫”“唯美”等詞來形容他,即便小時候曾抱著他所著的童話故事入眠,也未曾將他打上“毀滅”的標(biāo)簽。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九篇童話故事,《快樂王子》便是其最具盛名的童話代表作之一,他曾評論說:“這個故事旨在運用精巧的童話手法,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問題:這是對當(dāng)代文學(xué)中純虛構(gòu)人物的回?fù)??!?/p>
三、《快樂王子》中的冰山
《快樂王子》中將王子打造為真善美的化身,他生前非常開心,不知悲傷與淚水為何物。死后,人們將他制成了一座金子打造的雕像,佇立在城市頂端,供他俯瞰城市。他看到這座城市的丑惡、迷惘與窮苦,雖然他的心是鉛做的,但仍止不住地嗚咽。一只燕子飛來身邊歇腳停留,王子便請求燕子將他身上的紅寶石、藍(lán)寶石和金葉子都散給郁郁不得志的人們,讓他們快樂起來。王子雕像破敗不堪,只剩下鉛做的心裂作兩半,燕子也殞命跌落路邊,但上帝認(rèn)為這是城市里最為寶貴的尤物。
小說簡短精煉,講述了快樂王子與燕子為了給人們帶來幸福,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王爾德省略了大量的描寫,把這些意象所代表的階級、觀念等都埋在了冰山之下。以下將對“八分之一”冰山之上的快樂王子、燕子、市長和冰山下“八分之七”的宗教、道德等意象與價值觀進行分析。
(一)水上的“八分之一”
1.快樂王子
作為被敬仰的對象,王子的雕像俯瞰著社會,將社會酸甜苦辣盡收眼底。本來住在無憂宮的他,也由此感受到了種種混合的社會黑暗和苦澀。他身上裝飾奢華,紅藍(lán)寶石、金葉加身,卻讓燕子一點點無償饋贈給窮苦辛勞、社會底層的人們。他的心境也隨著燕子的幫助漸漸重新開朗,看到人們嘴角浮起的微笑,也成了他的慰藉。此時,他的身體卻變得襤褸,紅寶石劍柄和藍(lán)寶石眼睛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他變得又瞎又無力,偏偏一顆鉛造的心一直勃勃跳動。這種錢財和心境的反差充分地體現(xiàn)了他犧牲自我而拯救別人的高尚和善良。
2.燕子
故事里的燕子就像一個使徒一樣,堅定地追隨著快樂王子。最初,喜歡旅行的它毅然南飛,途中因為王子的高貴而駐足停留休息,它對王子的行為從不情愿到忠心追隨,放棄了去埃及金字塔的機會,幫助王子完成給人民的饋贈與拯救,最終殞命也在所不惜。
3.市長和參議員
故事開篇,參議員便對王子雕像進行評價,想展現(xiàn)自己的藝術(shù)品位卻又害怕民眾認(rèn)為他不務(wù)實。他們對市長畢恭畢敬,卻對快樂王子的善舉一無所知,也漠不關(guān)心,他們只看到王子雕像變得破敗毫無用處。參議員溜須拍馬的嘴臉十分鮮明,市長在王子失去了紅藍(lán)寶石和金葉子之后便覺得他難看,金錢和榮華富貴重要性在他身上也凸顯得淋漓盡致。最終,市長決定將快樂王子的雕像推倒,鑄一座新的雕像,眾官員便開始爭論得喋喋不休,拜金、逐利的形象在此突出,生動地塑造了與王爾德“唯美主義”相悖的負(fù)面形象。
(二)水下的“八分之七”
1.宗教與上帝
王爾德童話里深厚的博愛和人道主義中可體會出濃烈的宗教意蘊??鞓吠踝泳拖窕浇讨凶鸪绲摹熬仁乐鳌毙蜗笠话悖驹诓灰粯拥母叨扔^望著普通民眾,看到世間的好與惡。他超越了“罪惡”,犧牲了自我,從成為雕像之后擁有了洞察一切的能力,徹底拋棄了過去“有罪”的生活,將自己的力量發(fā)揮到極致,燃盡最后一絲燭光,直到變得丑陋,連鉛心也碎成兩半。
燕子追隨著王子,就像耶穌的使徒保羅一樣。最初是“異教徒”的他被王子的真誠懇求和善良打動,義無反顧地留在王子身邊,生生切斷了繼續(xù)活下去的希望。它這樣做并不是因為想死,而是出于自己對王子的愛。臨死之際,它親吻了王子的嘴唇,并說道:“我是到死之家去的。聽說死是睡的兄弟,不是嗎?”此刻,燕子對死亡并沒有產(chǎn)生恐懼之情,就像《圣經(jīng)·舊約》里相信死亡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雖然是無法避免甚至是可怕的,也并非生命的毀滅。這是一種生命的轉(zhuǎn)變,是另一種重生,有福報的生物都能去天堂??鞓吠踝雍脱嘧拥碾E落似乎與最后上帝的出現(xiàn)遙相呼應(yīng),人們把鉛心丟到垃圾堆里,旁邊躺著一只燕子尸體,但天使將他們帶給上帝,認(rèn)為這是這城市里最珍貴的兩樣?xùn)|西。天使和上帝的接納和他們的“贖罪”之后善良純凈的心靈給這個不完美的故事劃上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
王爾德終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尋找精神家園,在他鋃鐺入獄時,是宗教讓他有了歸屬。這種精神家園往往要在飽受焦慮、失落的痛苦之后才能尋找到,只有懷著前程知心執(zhí)著追求,并經(jīng)受住精神探索的痛苦經(jīng)歷之人,才能回到這兒。皈依是探索、反抗之后的歸宿,也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存在狀態(tài),更是升華了的人生體驗。這是對存在價值和永恒境界的追求和渴望。
2.道德
故事中后段基調(diào)頗為凄涼,王子讓燕子環(huán)繞整個城市并描述其所見,看到富人們錦衣玉食,乞丐們只得茍延殘喘。上層人民爭執(zhí)立誰金像時,底層人民中那群饑餓的孩子正相互簇?fù)碇∨?。人性之惡在階級的冷漠中貫穿了始終,人性之善在社會對人們關(guān)懷的普遍消失中被帶上鐐銬。童話里統(tǒng)治階級創(chuàng)造出功利主義的導(dǎo)向也宣揚了世人“金錢至上”的目的,對于他們,金錢便成為唯一的“善”。社會兩極分化的“合理性”已經(jīng)證明了貧窮的“合理性”,繼而沒有理由同情窮人,因而政府也沒有理由保護窮人的利益。在社會找到對窮人冷漠態(tài)度的合理性時,人性根本的善受到壓抑。小燕子瀕死之際仍盡力幫助王子,他們把力量都貢獻給了別人,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慈善家行為與人性之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和拯救社會。
四、冰山視角下《快樂王子》漢譯一窺
《快樂王子》(周作人譯為《安樂王子》)雖然短小精煉,淺淺的冰面下卻隱藏著王爾德復(fù)雜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也給不同的翻譯家不同的詮釋方法。周作人和巴金分別于五四運動時期和20世紀(jì)30年代末翻譯了這個故事。翻譯的時代差異成為他們風(fēng)格迥異的原因之一。
周所處的時代為19世紀(jì)、20世紀(jì)交接之際,白話文尚未得到普及,他以文言文形式進行翻譯。結(jié)合歷史背景,清王朝崩塌之際,封建體制和陳舊思想極大地阻礙了當(dāng)時進步青年尋求出路的步伐。由此可得出,周在選擇原文時受到了當(dāng)時救亡圖存的思維影響。
在巴金翻譯這個童話時,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戰(zhàn)略僵持階段,中國社會動蕩不安,底層人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苦難。他心系底層人民,隨著白話文的流行,也更能直白地響應(yīng)他所經(jīng)歷過的新文化運動,所以他選擇用平實通俗的白話文進行翻譯。
例如,對于王爾德《快樂王子》中的一段話,周作人和巴金分別采用了不同的翻譯形式。周譯:道路皆凍、皓然作銀色。人家檐下冰筋下垂、如水精匕首。行人咸御重裘、兒童戴絳巾、群走冰上。巴譯:街道仿佛是用銀子筑成的,它們是那么亮,那么光輝,長長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劍似的懸掛在檐前,每個行人都穿著皮衣,小孩們也戴上紅帽子溜冰取樂。
從句子的長短可以看出,文言文的一大特點便是簡練,周寥寥幾句便如畫畫一般將鮮明一幕映然紙上,語句措辭無不優(yōu)美如詩?!暗缆方詢觥薄氨钕麓埂薄八笆住薄跋逃佤谩薄巴瘞Ы{巾”等四字短語將修飾語大幅省略,摻雜了濃重的中國文化色彩。但從詞語的難度來說,考慮到該文的童話風(fēng)格及其受眾,顯然樸實的巴金譯文更加能讓讀者理解。巴金的譯文并不在于省略,而在于其生動還原了原作的意象,可以直接使“光亮”的街道與接下來燕子殞命和王子破敗之景形成鮮明對比。
例如,快樂王子雕像的眼睛是一對“sapphire”,劍柄上裝飾的是“ruby”。周分別譯為“碧玉”“瓊瑤”。巴金分別譯為“藍(lán)寶石”和“紅寶石”。周的譯文讀起來十分典雅,頗有一股“復(fù)古”之風(fēng),這跟他采用的文言文翻譯關(guān)系密切。碧玉和瓊瑤兩種皆為中國傳統(tǒng)寶玉,雖與原作表達(dá)稍有差別,但玉在東亞,特別是中國人眼中一直是深具文化特色的寶石。古代君子往往腰間佩玉,同時也嚴(yán)于律己。此處也潛在地突出了王子善良的品行。巴金則原生態(tài)、未加改寫地進行直譯,沒有花太多筆墨渲染或解釋,也不會在閱讀上造成障礙。
五、結(jié)語
《快樂王子》的故事就像奧斯卡·王爾德童話故事里的冰山一隅,也反映了他個人思維、觀念的滄海一粟,冰山理論視角下的眾人以成人的身份,又可以細(xì)細(xì)品味出很多小時候未曾體會到的滋味,從而挖掘到冰山的更深層,看到社會更現(xiàn)實的一面。譯文對比中采取不同風(fēng)格翻譯的兩位翻譯家無疑也體現(xiàn)出翻譯的冰山一角,文言文與白話文、中國特色韻味與歐式原生態(tài)之間的深究能讓人領(lǐng)悟良多。
(長沙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