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魯迅先生的作品多被冠以“精神讀本”的名號,人們卻往往忽視了魯迅作為語言學大師,其作品中的語言學價值。閱讀和寫作是兩個相輔相成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閱讀經(jīng)典文本的基礎上發(fā)掘語言學魅力,吸收語言學知識,積累寫作素材,理解寫作技巧,能夠更高效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藤野先生》;語言學價值;寫作教學
魯迅先生的作品歷來受到學界的重視。但在教育教學方面,其作品往往在無形中被歸為“精神讀本”一類,即將魯迅精神、思想以及其文學、文字割裂開來,忽視了其作品的語言學意義,片面追求精神涵養(yǎng)。這樣一味的拔高,無異于給學生建立了一座華麗的空中樓閣,看似瑰麗卻毫無依托。魯迅作為現(xiàn)代文學語言大師,其作品應當成為學生了解、學習和寫作現(xiàn)代白話文的基本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魯迅語言魅力的基礎上,內化吸收語言學知識,進而探究其精神內核,這才是魯迅作品教學的不二法門。
在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都把《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安排在單元首課,并且在課后練習題中附有關于寫作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此文本時應充分引導學生重視語言學知識,并且調動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使學生實現(xiàn)寫作水平的提高。
一、語言的條理性
對于初中生來說,其寫作文章的體裁多為記敘文和散文,文章的內容多為寫人、記事。但初中生在寫作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共性的問題,例如,敘述事件不分主次、散文思維跨度過大、情感混亂、表意不明等。這都是由于學生在寫作之前沒有充分搭建好文章的架構所致。文章結構至關重要,教師幫助學生擺脫單一的流水賬似的記敘和過于發(fā)散的沒有目標的抒情是作文教學的一大重點。
魯迅的《藤野先生》囊括了寫人、寄情和敘事多種要素。作為一篇3000多字的回憶性散文,文章的線索條理十分清晰,就是魯迅從東京到仙臺最后離開的行蹤,看似簡單明了的線索實則是整篇文章的脈絡。一方面將看似無關的散文情節(jié)加以串聯(lián),另一方面又使得事情的發(fā)展自然而然。教師在引導學生大致梳理出這條明線之后,可以提示學生,在散文寫作中要用一條線將文章串聯(lián)起來,注意讓文章有線可尋,有索可依。
在寫人記敘方面,運用敘述事件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寫作技巧,但是事件的選取和整體編排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大挑戰(zhàn)。魯迅選取與藤野先生相處的四件事情加以敘述,即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實習——了解裹腳,每一個事件都從不同角度塑造出藤野先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四位一體,完整地刻畫出了一個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人物形象。講解到此處,教師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人物性格是在事件中得以體現(xiàn)的,因此,學生在刻畫人物時要選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件,并且將事件進行有主有次、詳略得當?shù)暮侠戆才?,使文章讀起來妙趣橫生。
二、語言的靈活性
寫作指的是客觀事物通過作者的主觀意識在恰當?shù)奈淖中问街械恼_反映。初中生在寫作時常常會出現(xiàn)沒話說,或者有話不知怎么說的情況。前者容易導致學生寫作時湊字數(shù),后者則會嚴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究其原因還是其語言積累不足,寫作手法掌握不熟練,不能選擇合適的詞語表達情感,亦或是表達情感方式單一化、程式化所致。教師空洞的語法知識講授往往不如讓學生在文本中自己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讓學生在閱讀教材中的優(yōu)秀文本時汲取精華,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
魯迅先生的作品文字凝練,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各種表達方式的運用更是爐火純青。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分析其語言的鮮明特點,以此帶動學生正確認識寫作方法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例如,魯迅在刻畫藤野先生的外貌時運用白描,交代藤野先生為自己添改講義時毫無雕琢的敘述,魯迅并沒有用過多華麗的辭藻修飾,也沒有用冗雜的方式去描繪,因為質樸簡潔的文字更能表現(xiàn)藤野先生認真踏實真誠的人物形象。另外,魯迅在敘述自己生存境遇時采用調侃的筆法,鏡頭轉換到藤野先生時又立刻收斂為嚴肅態(tài)度,兩相交織,在突出人物特點的基礎上還豐富了文章的審美趣味。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悟創(chuàng)作一篇好文章并不是要用絢爛的詞語去堆砌,而是應根據(jù)寫作內容靈活的使用語言,摒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和“好詞好句”的生搬硬套。
為了表現(xiàn)自己在仙臺“物以稀為貴”,魯迅巧妙的用北京的白菜到浙江、福建的蘆薈到北京進行類比;清朝留學生發(fā)髻與富士山的絕妙諷刺;櫻花樹與輕云的美妙比喻,既貼近生活又形象生動。打開思路,不局限于課本,放眼生活才能使寫作富有真實感,強化寫作的感染力。
三、語言的思想性
主題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學生經(jīng)常會在寫作之初確定一個主題,但是在接下來的寫作中又不斷偏離這個主題,這使得文章讀起來前言不搭后語,十分混亂。出現(xiàn)上述情況是由于學生選取的寫作內容與自己預期的,或者是教師要求的思想主題嚴重脫節(jié)造成的。要走出這個寫作困境,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做到表達真情實感。部分學生在寫作時會刻意賦予自己一個陌生的情感來迎合作文要求,再以此去編造一系列故事去支撐它,情感的虛幻也就導致編造的故事缺乏可信力,加之青少年本身思想的不成熟,文章自然缺乏情感支撐,顯得空洞乏味。
在講授《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時,學生不免會提到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敬重與贊美。教師可以在此時提示學生注意魯迅在贊美藤野先生沒有種族偏見的同時,也透露出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還有作者自己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轉變。從贊美到愛國到棄醫(yī)從文,看似復雜的幾條思想線索實則都是相互承接、彼此交織、層層遞進、服務于作者內心最真實的情感的。只有將真情實感滲透在寫作的自始至終,其才能在字里行間或明或暗的體現(xiàn)出來。除此之外,主題往往是文章的思想制高點,要想達到制高點就要一步步地攀登,情感的逐漸升華也是在行文之中逐步體現(xiàn)的。
魯迅的《藤野先生》語言深刻、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當將閱讀經(jīng)典文本與鍛煉寫作能力相結合。脫離枯燥刻板的習作知識講授,引導學生在閱讀和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積累語言文字知識,積極思考寫作要領,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萬志彬,萬奇,徐新民.20世紀寫作理論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
[2]常雅瓊.淺析初中語文寫作教學[J].中華少年,2016,(36).
作者簡介:劉慧文(1994—),女,天津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在讀研究生,主研方向為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