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福
【文題呈現】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學們外出旅游的機會多了,城市的繁華、鄉(xiāng)村的秀美、名勝古跡的魅力,無不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這些印象變成文字,寫成游記,那是很有意義的事。
請把自己參觀游覽的經歷寫成一篇游記,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寫作導航】
游記是一種以記敘參觀訪問、旅途見聞為主要內容的文體,它常常用如詩如畫的筆觸,引領我們見識奇麗風物,神游名山秀川,讓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么,怎樣才能寫好這類文章呢?
首先,寫作前應該做好如下準備:
第一,安排一次游覽。如果近期沒有時間,至少也要回味一次曾經的游覽。因為沒有“游”,也就不會有“游記”?!坝巍钡暮x是多種多樣的:旅游、游玩、游覽、參觀、訪問,無不可寫。
第二,捕捉信息,梳理素材。無論你是有所準備地去游覽,還是回想曾經的旅游,都要注意捕捉這些信息:你游覽的山川景物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有哪些神話傳說、鄉(xiāng)風民俗、名人逸事、碑文楹聯……這些,都是你寫作中的“源頭活水”。
準備就緒后,你就可以寫游記了。在寫作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一、游蹤清晰,線索分明。作文如穿珠,需要一條線索。游記常常以“游蹤”為線索,將自然風光和游覽觀感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證游蹤清晰的前提下,我們可以依次寫出游覽的全過程,也可以選取幾個重點片段連綴成篇。為了使這個組合體結構勻稱,我們還可運用一些穿插的技巧,將與景點有關的資料、數據等內容,通過游覽者的交談或引用等方式適時介紹,這樣,就可以使文章的結構顯得井然有序。
二、移步易景,情隨景生。游記中的寫景,一般是為了抒情言志。因此寫作中須把情、理滲透到景物的描繪刻畫之中,做到景與情、景與理的統(tǒng)一和融合。游記的內容比較繁雜,一般采用“移步易景”的方法來組織文章:即隨著游蹤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依次展現沿途風光。游蹤所至,美景在目,情隨景生,文由情來,這樣,一篇以“美”動人、以“情”感人的游記就寫成了。
三、講究順序,詳略得當。寫游記時,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或者按照移步換景的順序,或者將時空融合在一起,以游蹤為序,走一程,寫一物,做到脈絡清楚。再者,在所記的景物中,必須分清主次詳略,抓住重點,寫具體,寫生動。雖然游記要交代游覽的過程,但又不能寫成面面俱到的流水賬。因此在寫作中,對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觀應重點描寫,其余的可以略寫或不寫。
四、抓住特點,著眼感受。游記離不開寫景,寫景就要抓住景物特點,只有把握住景物各自不同的特點,筆下的景才會有個性,才會活起來,文章才能寫得深寫得透,才會感染人。值得注意的是,游記須著眼感受,應選自己感受最深的、心靈觸動最大的方面去寫。這就要求我們在游記散文的寫作中,一定要試著去捕捉那些撼動我們心靈的東西,捕捉那些剎那間產生的思想火花,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特色的文章。
總之,游記散文寫法多種多樣,但關鍵是要寫出自己的特色,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真切感受。
佳作示例
春游金家灣
王幼草(湖北省當陽市廟前中學八年級)
今年的清明節(jié),爸爸帶我游覽了距家鄉(xiāng)約60公里的遠安花林寺金家灣。
早上八時整,我們乘坐旅游大巴,從廟前出發(fā),過當陽古城,沿荷當公路向西北行進,經保宜高速,前往目的地。
上午九時許,我們來到了金家灣景區(qū)入口處。只見公路一側橫臥著幾塊隨意擺放的三峽石,上面是當代學者余秋雨題寫的幾個行書字:“金家灣生態(tài)露營公園”,另一側豎立著中英文對譯的“金家灣生態(tài)露營公園簡介”。
沿著一條平直而寬闊的水泥大道前行百余米,便抵達景區(qū)山谷??邕^平湖廊橋,便來到了一片空曠的谷地里。但見周圍群峰高聳,山澗微風習習、湖面波光粼粼、林中草木皆景……在這塊平坦寬敞的草甸上,統(tǒng)一搭建著一排排整齊的木制露營臺,一面臨水,三面環(huán)山。不用說,這里便是公園內的露營地點了。想一想,倘若夜晚在此搭建帳篷露營,享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休憩時光,給心靈一次最純粹的放松,早上被鳥兒叫醒,清晨呼吸著山里最純凈的空氣,那該是多么溫馨與愜意!
十時整,我們循來路回行至湖邊山麓,貼著山根小溪,在蜿蜒的沙石小路上漫步前行,盡情享受著看山不走山、卻閑庭信步的愉悅。仰首遙望面前的奇峰峻嶺,險要的山頂隱隱可見一風姿綽約的亭閣,一條山石棧道蜿蜒而上,直達山頂。我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地準備攀登。一抬頭,只見爸爸已經開始登山了。我緊趕幾步追上了爸爸。山不是太高,估計高度不到千米,但山勢陡峻,怪石嶙峋,山坡上多石少土,既有著喀斯特地貌的奇異與陡峭,又有著丹霞地貌的靈健與韻致。我們穿梭在茂盛的樹林下,享受著和煦春風的撫摸,耳聞小鳥婉轉的和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明艷的世界。杜鵑含苞待放,綠樹返青吐芽,在陽光的映照下綠得發(fā)亮,朝氣蓬勃,似乎要把自己的生命力全部展示給我們看。
我們一邊登山賞景,一邊談笑嬉鬧。大約半小時光景,便登上了山頂。這時,我已是汗流浹背。脫下外套,清涼的山風從四面八方涌來,撩動著我的衣衫,頓覺心曠神怡,舒爽極了。舉目四望,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在山頂一塊突兀而平坦的巨石上,建有一座供游人休憩的木制草亭。但見亭上匾額題著草書書寫的“了然亭”三字,左書“觀宇寰一目了然心許久安”,右書“聽天籟六根清凈志存高遠”。走進亭內,躺倚于木椅上小憩,微閉雙目,側耳細聽輕靈的風聲,鼻翼間縈繞著各種花香,那感覺,真如置身于仙境一般。走出草亭,凝眸細觀周圍的峰頭,一座座紅色的丹霞山,恰似一個個盆景,色彩瑰麗,肌理分明……
攝了幾張山頂風景照之后,我們循著木亭一側的一條更為陡峭的石級棧道,拉著防護欄上的鐵鏈,緩緩而下。
來到山腳,呈現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但見一排排結構精致、造型獨特的木屋酒店依山而建,坐落在優(yōu)美、僻靜的丹霞山谷里。走出木屋,轉過山腳,眼前豁然開朗:在一塊平曠的敞壩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十多輛房車,車上的生活用品及娛樂器具一應俱全……
順著一條寬闊的水泥大道往景區(qū)入口處回行,拐過另一個山腳,只見前方路邊一處陡峭的山崖上建有一座造型別致的玻璃棧道觀景臺。是啊,恁好的山水風光,當然少不了觀景臺,這里的玻璃棧道定能帶你領略不一樣的風光……
時過晌午,紅日西斜。在爸爸的聲聲催促下,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踏上了歸途……回到家里,我的心緒仍在金家灣的奇山秀水間盤桓。我想:也許我們早已習慣了都市繁忙而又令人窒息的生活,偶爾回到自然的懷抱中,便覺得其樂無窮??梢?,人也需要偶爾放松一下,這樣,才能以更好的精神迎接明天。
金家灣瑰麗的山水風光、秀美的田園景色、淳樸的民俗風情,在我的心底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簡評】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游蹤”為線索,采用“移步易景”的方法來描述“我”和爸爸游覽風景名勝區(qū)“金家灣”的所見所感,雜而不亂。其中,景區(qū)入口、山腳木屋、敞壩房車、玻璃棧道觀景臺等,均一筆帶過,而將重點放在了對“山谷露營臺”和“登山賞亭”的描寫上,主次分明。文尾抒發(fā)了作者游覽后的感受,揭示了文章主旨。全文線索分明,結構清晰;主題突出,語言優(yōu)美,是篇成功的游記散文。
佳作示例
登磨基山記
王春華(湖北省當陽市廟前中學八年級)
2018年4月21日,星期六。爸爸在我的極力攛掇下,決定帶我去登宜昌名山磨基山。
早上8時整,我們從三國古城當陽出發(fā),驅車前往享有“世界水電之都”美譽的宜昌。4月,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是日天氣晴朗,四野清明。奔馳在寬闊的國道上,搖下車窗,任憑帶著甜香的風兒撫弄著臉頰。沒有3月的微寒,沒有5月的燥熱,陽光灑在身上,有種暖洋洋的感覺,心中漾起一種無以言表的愜意。路邊清澈的河水唱著歌兒緩緩流淌,婀娜多姿的垂柳纏著春風在輕舞,金燦燦的油菜花爭奇斗艷,一望無際的麥田預示著豐收的希望,道旁綠化帶中那雍容華貴的牡丹,仿佛在向我們展示著她的美艷,還有那些挺立的行道樹,或是丹桂,或是廣玉蘭,或是紅葉石楠,它們都不甘落后,搖動著蔥翠的枝葉,恰似在向我們招手,歡迎我們的到來。此情此景,好像置身于畫中一般,不免感嘆這最美的人間四月天!
上午10時許,經過近2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抵達目的地——宜昌市點軍區(qū)磨基山森林公園。
沐浴著暖暖的春陽,我們循著一條山間土路,走了十來分鐘,便來到了磨基山麓。但見不遠處有塊草坪,草坪旁豎立著一個藍底水泥碑牌,上面用金色行楷寫著“磨基山公園”幾個大字。站在磨基山腳向山頂仰望,感覺海拔雖然不是很高,但山勢險峻,有些令人望而生畏。退后幾步再看磨基山,形似磨架,它位于西陵峽口長江之南,乃夷陵城之屏障。傳說閻羅王外巡看中一磨盤,隨攜其回鬼城豐都,過西陵峽口時不慎將磨架跌落于此,即刻化而為山,故因此而名之。
據史料載:早在東晉時期,這里便是葛洪煉丹、郭璞結廬、袁崧覽勝之處,曾被稱為葛道山和郭道山。因其外形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又曰金山。更因為此山頂如金磨,寬曠平坦,利于游人觀光覽勝,故名“磨基山”。20世紀40年代,宜昌被日寇侵占,后被國民黨盤踞,磨基山作為制高點,曾被大造防御工事,山上的林木生長無幾,成為禿山。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山林進行保護,當地農民也墾山種橘,自從2011年以來,大規(guī)模開展造林綠化,進行封山育林,因此,生態(tài)環(huán)境大為改觀?,F生長有各類植物20余科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到90%,與濱江公園、發(fā)展大道齊名為宜昌城區(qū)三條綠色長廊。因而,磨基山森林公園有宜昌“綠色城標”之稱。
春日霧濃,雖時近晌午,但山間霧靄仍然沒有散盡。我們沿著一條人工石砌棧道順山脊拾級而上,約30分鐘便到了右峰山頂,右峰很像一道土臺,山頂平直窄長。上山石階像是新近砌成,沿山梁伸展到主峰。右峰夾道兩旁有蔥蘢的柑橘林,如今正值春夏之交,登山時,處處皆有馥郁的花香伴行。從右峰下行至磨基主峰山腳公園腹地,如有興致,可再沿林中石階上行,只需約半個小時便可登至主峰山頂。
我們沿著一條陡峭的石級棧道向磨基山頂峰攀爬,似乎沒費多大勁兒,就登上了磨基山頂。山頂建有一涼亭以供行人小憩,涼亭旁還建有一半圓形“觀景臺”,可以全方位鳥瞰宜昌市全景。因此處與宜昌城僅一水相距,雖有江霧籠罩,看不到清晰的街景,但能隱隱約約地見到國際大酒店、供銷大樓、鐘塔等幾幢高樓。所以,在磨基山頂俯瞰,覺得宜昌城非常近,好像揮手之間就可以觸摸到它。憑山望長江,水咫尺腳下,春風迎面心神爽。
時過晌午,坐山頂休息,我們吃了點干糧和水果,然后順石階下行至公園腹地。一路上江水也迤邐相伴,像嫻雅的少女肩上披著的綠緞輕紗,在微風中盈盈飄動,緊緊地跟隨著我們游覽,前行。偶爾,從林間向江面偷瞥一眼,但聞江中船舶汽笛聲脆,又見往來穿梭的客船將清清的江水劃出幾道波痕。那碧玉般靜靜流淌的江水,在徐風的鼓搗下清波微皺,淡淡的霧靄沒能包裹住春水溫潤的波光。水是那樣的綠,綠得沁心澈腑。真可謂“春來江水綠如藍”,好一川誘人的長江水!真想掬起一捧來,讓它的溫潤傳遍全身,可惜遠了點夠不著。若能乘上一葉小舟,在暖暖的波光里馭風舞棹,豈不悠哉兮樂哉!
正馭思暢游,忽覺天色沉暗。抬頭一望,原來沒有神采的夕陽已漸漸滑入山脊,才想到該下山了!于是,我們收拾起“游興”,循磨基山環(huán)山步游道,經公園腹地,從另一側較為平坦的大道繞回至公園出口處。
出得公園,天色已晚,方覺饑腸轆轆。我們在江邊一處山莊用過晚餐,踏上歸程。這時長江岸邊已經華燈初放,回望磨基山,但見月光下的山體朦朧、靜謐;山頂處電視轉播塔的燈光如城標導航,美妙動人,和諧于江水城市之中;山腳下數十家農戶山莊的千余盞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把歡樂、吉祥盡收其間。啊,磨基山的夜色真美!
回到當陽,夜已深沉,可我的心緒仍在磨基山的靈山秀水間游蕩。一種依依不舍的濃烈情愫,久久地彌漫在我的心頭,一直氤氳到我甜美的睡夢中……
【簡評】
本文小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以自己的游蹤為線索,按照時間的順序,記敘了“我”和爸爸攀登宜昌名山磨基山的經過。文首簡要交代了“我們”出游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接著描寫了沿途所見風景;文中詳細介紹了磨基山名稱的來歷、歷史變遷與如今的發(fā)展,重點描寫了“我”和爸爸的登山過程及感受;文尾粗筆勾勒了下山后回望磨基山的美麗夜景,抒發(fā)了“我”對磨基山的不舍情愫和由衷的贊美。文章線索分明,結構井然,條理清晰,語言生動,詳略得當,是篇成功的游記散文。
佳作示例
探訪武陵峽
王宇光(湖北省當陽市廟前中學八年級)
2018年4月15日,星期天。爸爸決定帶我前往遠安武陵峽一日游。早上6點半,我們隨團乘坐旅行社的旅游大巴,從煙集出發(fā),經當陽古城,過遠安縣城,前往目的地。
最美人間四月天。是日天公作美,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正值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萬物復蘇,桃紅柳綠,到處蓬勃著生命的悸動??諝饫镫硽柚唤z微微的甜香,給人們帶來了舒爽與愜意?;▋簜冿L情萬種地裊娜著,仿佛用盡生命的精華綻放出炫目的燦爛,恰似翹首等待與你相會……
上午8時許,我們抵達武陵峽口生態(tài)旅游區(qū)。一進入峽口,武陵桃源的意境撲面而來,青石質山體,喀斯特地貌,峽高林密,僻靜幽深,清泉長流,人跡罕至。峽峪內和山崖上長滿了小灌木,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木制棧道沿著山腰搭建,讓人仿佛行走在云端,一潭潭清盈盈的溪水倒映著兩岸的山影,鳥兒在山林中飛來飛去,撲鼻而來的新鮮空氣讓人心花怒放,舒爽極了。峽谷路畔有名無名的花朵競相綻放,數不盡的春色等你捕捉。最引人注目的是,盛開于路邊的一叢叢紫蝴蝶,裊娜多姿,俊秀可愛。如此青山綠水,真是別有洞天,令人賞心悅目,不禁心生感嘆:好一處世外桃源!
我們循著一段曲折環(huán)繞的木制棧道前行,穿過一道造型奇特的天然藤條門,扶著鐵制欄桿往上走,眼前倏地一亮,豁然開朗。翹首而望,但見武陵峽口兩山夾峙,一峰橫臥,似一道天然屏風鎖住了武陵峽谷。聽當地人講,峽谷內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和碑文,可追溯到清朝咸豐二年到咸豐五年,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收目俯視腳下扶欄處,只見在入峽口數丈之下,有一深潭,據說原是一條暗河的出口處,人曰“龍?zhí)犊凇?。發(fā)水季節(jié),暗河之水從龍?zhí)犊趪娪慷?,自成壯景,枯水季?jié),龍?zhí)犊诒趟珑R,暗河潺潺有聲。在峽口的巖壁之上隱約可見古人刻下的“武陵峽口”四個大字,但看不清是哪朝哪代所刻。我想:這大約就是古人將此峽命名為“武陵峽”的由來吧!
來到武陵峽口入峽谷不遠,行至一精致石拱小橋處,只見小橋對面的石壁上刻有一圓形圖案,像一枚印章。對著印章細細看過,才發(fā)現印章由“壽星崖”三個字組成。旁邊還有當地老百姓時常前來上香叩拜的拜壽崖。離拜壽崖約百米處,靠崖腳又見一無水水潭,順著棧道踏水而過,會看到另外一個讓人驚呆的景象:一塊巨石橫卡在兩石壁之間,上刻“飛來石”,石頭下方僅容一人彎腰通過。大自然的造化,不得不讓人驚嘆。木梯下,溪水潺潺,清涼無比,游客得低頭側身,手扶欄桿通行。前行數十米,地勢稍坦,靠山崖處有一約5米見方的水潭,傳說這里是仙女下凡洗澡的地方,名曰“嫦娥池”。行至山石間,一洞口像一彎月亮懸掛在半崖之上,一橋橫穿而過,將其攔腰截斷,一分為二,這就是所謂的“月亮洞”。你如果想從上面走過,那就像是騰飛一樣刺激。進得洞口,只見不遠處有一圓形石門,石門正上方刻著“枕云窟”。旁邊有幾處殘垣斷壁,據說是廢棄的石屋,那是戰(zhàn)爭年代,為躲避戰(zhàn)火紛飛的亂世,有人躲進峽谷建造的,用于生活居住。我想:戰(zhàn)爭年代,在這深山絕壁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絕對安全,人的智慧可真是發(fā)揮到了極致!
我們沿著木制棧道繼續(xù)往峽谷深處行進,棧道呈螺旋式上升,手扶欄桿攀爬,說不怕,還真不假,因有牢固的護欄保護,腳下又是齊整厚實的木棧道,有什么可怕的?只是,站在最高處,眼望陡峭的崖壁,只能深深敬佩當初建造崖壁的工人師傅,肩挑背馱,在這樣的絕壁上,要依靠怎樣的苦力才能修葺完工?尤其是那懸掛在兩崖壁之間的吊橋,晃晃悠悠,盡管有護欄圍護,盯著吊橋下好幾丈高的崖壁,如果恐高,肯定眩暈,你得趕緊抓住圍欄,小心翼翼地走過,恐怕還是得忍不住尖叫幾聲的。
從月亮洞旁陡巖攀登到其上的平坦古道,東行500米,即到達天坑洞,天坑洞九曲回環(huán),天坑四周地面呈漏斗狀向坑中心傾斜,寬、深約100米,沿陡峭坑壁的藤林隱蔽險道盤旋而下,穿過一道寨墻和寨門后即可到達荊棘叢生的天坑底部,再通過坑底的一道寨墻石門就進入天坑內部迷宮,坑底寨門內側有石砌階梯平臺數級。迷宮里左前方有一洞口,其外數米為兵馬洞入口。兵馬洞寬廣闊大,可容千軍萬馬,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相傳曾駐過兵馬。如今仍可見保存完好的城門和城墻。右前方也有一洞口,其外數米為楊樹洞,楊樹洞內眾多的鐘乳石筍造型各異。沿兵馬洞可通達武陵峽的月亮洞,沿楊樹洞則可通達河口鄉(xiāng)境地。此外,位于河口鄉(xiāng)境內的消水洞,洞口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迷人。而此洞又與武陵峽的月亮洞、天坑洞相連。由于峽內四洞都是穿底的天坑,一旦降雨,這峽內四洞就成了天然的溢洪道,消水洞雨水流到月亮洞沖出峽口,而兩洞相距也就十多里。更令人稱奇的是,月亮洞和周邊楊樹洞、兵馬洞、天坑洞串連起來,形成一個“四洞合一”的巨大地下長廊。
出得洞來,艷陽朗照。時過晌午,我們于游客休息廳小憩片刻,然后沿著峽谷旁的另一條不大規(guī)則的山間石板路徒步而行,返回游客中心。
時近傍晚,我們依依不舍地告別武陵峽,踏上歸程?;氐郊依?,我的心緒仍在武陵峽的奇山秀水間盤桓……
??!武陵峽,好一個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我真為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美麗而神奇的地方而感到自豪!
【簡評】
本文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以自己的游蹤為線索,按照時間的順序,記敘了“我”和爸爸游覽當地風景名勝“武陵峽”的經過。文首,小作者簡要交代了出游的時間和行程,以及沿途所見風景;接著,小作者按照游覽路線,介紹了武陵峽口的意境、地貌、景致及其得名由來的推測;然后詳細描寫了壽星崖、飛來石、嫦娥池、枕云窟等古跡;其中,重點描繪了“月亮洞”“天坑洞”和“兵馬洞”;文尾再點時間,抒發(fā)心中的感受,既照應了開頭,又凸顯了文章意旨。總之,這篇文章線索分明,結構井然,條理清晰,語言生動,是篇難得的游記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