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芹
(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長防林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陜西 山陽 726400)
茶蛀梗蟲,又名茶枝蛀蟲、茶枝鐮蛾、鉆心蟲,屬鱗翅目織葉蛾科,以幼蟲蛀食木質部,為害較重。為防止該蟲為害,筆者進行了茶蛀梗蟲防治試驗,總結如后。
1.1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16~20 mm,淡黃褐色,頭部及前胸背面密被灰褐色雜白色鱗毛;前翅近長方形,底色灰褐,散生黑色鱗毛;后翅較寬,頂角尖,淡灰褐色,腹部密生淡黃褐色毛。卵:馬齒形,炒米黃色,長約1 mm。幼蟲:乳黃白色,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骨化,黑褐色;老熟幼蟲體長25~30 mm。蛹:黃褐色,長18~20 mm,腹部第5、6節(jié)前后緣呈環(huán)狀隆起,末節(jié)腹面有1對突起。
1.2 發(fā)生規(guī)律。陜西省山陽縣1年1代,以幼蟲在被害枝內越冬。次年3~4月開始化蛹,4~5月為化蛹盛期,5~6月為成蟲羽化盛期,6月中旬、下旬幼蟲大量發(fā)生。卵散產于嫩梢上,每處產1粒。幼蟲孵化后由葉腋蛀入嫩梢,而后由上而下蛀食木質部,每隔一定距離于枝上的背陰面咬一圓形排泄孔,在排泄孔下方能見黃棕色顆粒糞便,這是鑒別此蟲為害狀的主要特征。如果在枝干下方發(fā)現比排泄孔稍大而呈橢圓形的孔洞,外部有絲粘結封閉時,則幼蟲已化蛹。
2.1 試驗園概況。試驗設置在陜西省山陽縣漫川鎮(zhèn)茶園,試驗面積1 hm2,樹齡10年,生長中等。試驗區(qū)域為秦嶺南麓東南部,屬暖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海拔450~520 m,土質為砂質壤土,氣候與土壤適于茶樹生長。園內發(fā)生茶蛀梗蟲危害較重。
2.2 試驗方法
2.2.1 及時剪除被害枯枝防治試驗。根據該蟲鉆蛀特點,應在最下一個排泄孔下方約16 cm剪去集中燒毀,方能消滅其中幼蟲,做到枝剪蟲除。試驗設置未剪除(CK)做對比試驗,以1 m2為小區(qū),重復3次,剪除后調查防治效果。
2.2.2 黑光燈誘殺成蟲防治試驗。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可在成蟲羽化盛期,在夜晚9:00~10:00用黑光燈誘殺成蟲。設置未設燈(CK)進行對比試驗,誘殺后調查防治效果。
2.2.3 化學藥劑噴殺防治試驗。5~6月成蟲羽化盛期,6月中下旬幼蟲大量出現。用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殺成蟲和初孵化的幼蟲,以清水為對照,以1m2為小區(qū),重復3次,10d噴1次,連噴2次,噴細致、均勻、周到,噴至藥液從葉面下滴為止,噴后7d調查防治效果。
2.3 結果與分析
2.3.1 及時剪除被害枯枝防治效果。從表1可以看出,及時剪除被害枯枝并集中燒毀,其幼蟲死亡率為67.4%,防治效果良好。
2.3.2 黑光燈誘殺成蟲防治效果。從表2可以看出,利用成蟲趨光性,在成蟲羽化盛期,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其成蟲死亡率為87%,防治效果良好。
表2 黑光燈誘殺成蟲防治效果
2.3.3 化學藥劑噴殺防治效果。從表3可知,5~6月成蟲羽化盛期,用5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噴殺,其蟲口減退率為90.5%,防治效果明顯。
表3 化學藥劑噴殺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8~9月發(fā)現被害枝葉枯黃后,及時將最下一個排泄孔下方16 cm處剪去,集中燒毀,其幼蟲死亡率為67.4%,防治效果良好。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其成蟲死亡率為87%,防治效果良好。成蟲羽化盛期(5~6月),用5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噴殺后,其蟲口減退率為90.5%,防治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