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黎明
12345,對于別人來說,這就是簡簡單單的五個阿拉伯?dāng)?shù)字,然而,這五個簡簡單單的阿拉伯?dāng)?shù)字,卻被一個女人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甚至成了她的人生哲學(xué)。這個女人,名叫張俊鳳。
其實張俊鳳,長得并沒有她的名字那樣漂亮,個頭不高,眼睛不大,臉上還隱隱約約地有一些麻點兒。她就是中國北方,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
這個普通的女人,從遙遠的1935年3月6日,從偽滿安東省寬甸縣雙山子區(qū)人石屯一路走來,走過凄涼苦楚的童年,走過孤苦伶仃的少年,走過懷揣夢想的青年,走過艱難困苦磨難的中年,走過兒孫滿堂的老年,經(jīng)歷了八十二個春春秋秋的風(fēng)雨陽光,于2017年11月12日7點50分,走到了她人生的終點。
說她童年時代凄涼苦楚,是說她出生時,日子過得艱難沒有東西吃,她母親因缺乏營養(yǎng)沒有奶水,她是喝著高粱和苞米糊糊長大的。五歲時,她的母親因饑餓和疾病離她而去。剛剛懂事兒的她,又眼睜睜地看著父親,被日本鬼子抓到寬甸拉古哨水豐電站做勞工。禍不單行,九歲時,與她相依為命的爺爺,也撒手人寰。她像一個無依無靠的小草,在人生凄風(fēng)苦雨中痛苦掙扎。
說她少年時代孤苦伶仃,是說她九歲以后,就成為了一個實際上的孤兒。今天在這個叔叔家吃一口飯,明天在那個大爺家住一宿,過著流浪兒一樣的生活。記得她經(jīng)常說的一件刻骨銘心的事:她寄住在一位叔輩大爺家,有一次過年,大娘給自己所有的孩子,都盛了一小碗大黃米干飯,而唯獨沒有她的份,她像一個被遺棄了的小貓小狗,躲在一個角落里偷偷地哭泣。這件事兒,被大爺發(fā)現(xiàn)后,狠狠地教訓(xùn)了大娘一頓,并親自從每個孩子的碗里撥出一筷子,湊成一小碗給了她。她捧著碗,和著淚,一口一口慢慢地吃著,吃著。可以想象,當(dāng)時她那顆幼小的心靈,是如何凄涼和悲愴,像一個被命運丟棄的孩子,在一個個黑黑的長夜里,1—2—3—4—5地數(shù)著天上的星星凄苦度日。后來,她時常跟自己的兒女講,媽就是家,有媽就是有家,沒有媽就沒有家啊!就是到了老年,每每提起這件事兒,她的目光里,依然久久地閃爍著凄涼和悲愴。
說她青年時代懷揣夢想,是說那個時候,雖然日子過得困苦,但新中國已經(jīng)成立,陽光開始普照大地,她也已為人妻,已為人母,心中對自己未來美好的生活,有著無限的憧憬與渴望。盡管自己的丈夫遠離自己、遠離家鄉(xiāng)在外工作,她卻用嬌小而堅強的身子,獨自撐起整個家的一片天空。她用一點一滴的母愛、孝心和汗水,滋養(yǎng)著膝下一個又一個兒女,贍養(yǎng)著孩子們年邁的太爺。在家里,她起早貪黑洗衣做飯,喂豬喂雞,伺候孩子老人;在外面,她和男勞力一樣,春天種地,夏天鋤草,秋天收割,冬天打柴。又因她家是非農(nóng)業(yè)人口,得翻越高高險峻的大背嶺,走將近四十里地去灌水公社糧庫領(lǐng)糧。每次領(lǐng)糧,她都累得滿頭大汗,腰酸背疼,將七十多斤的苞米扛回家中。試想,一個身高只有一米五六的弱小女子,是什么精神動力,讓她內(nèi)心那么強大,每個月都堅持翻山越嶺,走那么遠的路,扛那么重的糧食回家?她常說,日子會好起來的,會好起來的。那一定是她看見了孩子們,在自己的辛勞中漸漸長大,看見了美好的日子已經(jīng)向她走來,并且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說她中年時代艱難困苦,飽受磨難,是說她1964年,從房前屋后都可以種菜種糧的農(nóng)村,搬到處處都得花錢的丹東市內(nèi)后,日子過得極其艱難。租房得花錢,喝水得花錢,點燈得花錢,一日三餐、燒火做飯、燒炕取暖都得花錢。她卻沒有工作,僅靠丈夫四十二塊二毛四的微薄的工資,養(yǎng)活八口之家。為了節(jié)省開支,她想盡了一切辦法,人家都買黃泥和煤燒,她卻自己拿著鐵鍬,挑著土籃,去離家很遠很遠的地方挖黃泥,去附近的工廠撿煤核,去菜市場撿菜葉和臭魚爛蝦。買糧時,把糧證上貴幾分錢的細糧換給鄰居,自家買粗糧。她自己不記得了,兒女們也不記得了,為了讓孩子們衣能遮體,不受風(fēng)寒,她在燈下為他們做衣服,為他們縫縫補補,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為了孩子,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去尋找工作。經(jīng)過多方努力,她在鐵路丹東染線廠,找到了一個臨時工作。盡管這個工作三班四倒,成天在陰暗潮濕的水槽邊,干又臟又累的活兒,但她還是滿心歡喜。她覺得自己臟點兒累點兒沒關(guān)系,不管怎么說,自己終于有了一份工作,終于可以給家里增添新的收入了。所以她干起活來從不偷懶,任勞任怨。盡管有時累得腰酸背疼有氣無力,但她的內(nèi)心是喜悅的,臉上也始終掛著笑容??伤齼?nèi)心的喜悅和臉上的笑容沒過多久,就被一個事故擊得粉碎。她在工作中,被一個撈染線的大鐵耙子,重重地打在她的后背上,當(dāng)時就將她擊倒在地,擊倒的,還有她許許多多的希望。她臥床在家,養(yǎng)了一段時間的病,身體還沒好利索,她又去一家小飯店打工。因收入太少,她又去丹東物資局倉庫干活。物資局倉庫的活兒,都是體力活,每天搬運裝卸的東西,都是很沉重的鋼筋、鋼管、鐵板、鐵塊和水泥等。她干了一段時間重體力活后,終因體力不支,又累病回家。她干的最后一個工作是“五七工”?!拔迤吖ぁ笔巧鲜兰o六七十年代,具有城鎮(zhèn)常住戶口,從事生產(chǎn)自救或企業(yè)輔助性崗位工作,而未參加過基本養(yǎng)老保險統(tǒng)籌的人員。這些人員多數(shù)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初響應(yīng)毛主席“五七”指示,走出家門參加生產(chǎn)勞動,進入企業(yè)不同崗位的城鎮(zhèn)職工家屬,因此統(tǒng)稱為“五七工”。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zé)丹東市振八街道路,以及附近居民樓衛(wèi)生垃圾的清掃和清運。那個時候,丹東市振八街臨街剛剛竣工不久四五棟新樓房,家家戶戶幾乎都在砸墻裝修。一些碎磚石瓦塊堆積成山,她每天都得起早貪黑,將這些垃圾運到很遠的垃圾站。這對于瘦小體弱的她來講,其勞累的程度是多么難以想象??!然而,她硬是堅持了下來。
不管生活如何地艱難,那時候的她,都能想盡一切辦法去應(yīng)對,去解決。然而,另一種精神折磨,卻讓中年的她,身心備受煎熬磨難。她的丈夫,那個時候或因生活的壓力太大,脾氣暴躁異常,幾乎每天下班回家都陰沉著臉,稍有不滿意,就咆哮呵斥,甚至拳打腳踢。她的臉上、身上,經(jīng)常青一塊紫一塊。有一次,為了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她的丈夫,拽著她的大長辮子,從屋里打到屋外。還有一次,她丈夫竟將一馬勺滾燙的開水,一腳踢翻,全部灑在她的腳上,她的腳立即被燙得起滿了水泡,她疼得撕心裂肺,卻沒叫喚一聲。那段日子里,她每時每刻,眼睛里都裝滿了恐怖和絕望。
說她老年時代兒孫滿堂,是說她到了晚年,幸福,終于姍姍而來,敲開了她人生的大門。她早已經(jīng)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生活再也不像過去那么艱難了。她嘔心瀝血養(yǎng)育的兩個兒子和四個女兒,也都相繼成了家,立了業(yè)。她有了孫女孫子,有了外孫女外孫子,又有了重外孫女。特別是她的老伴兒,此時已經(jīng)退休在家,暴躁的脾氣,早已經(jīng)被這歲月磨得溫和慈祥。對曾經(jīng)傷害過她的那些家暴行徑深感內(nèi)疚,并懷著懺悔的心情,精心地呵護著照顧著體弱多病的她,使她的晚年,終于感受到了來自丈夫內(nèi)心真正的溫暖,她開心地笑了。讓她更開心地笑了的,還有二〇一二年,她作為有城鎮(zhèn)常住戶口、干過工作,卻未參加過基本養(yǎng)老保險統(tǒng)籌的“五七工”,終于享受到了養(yǎng)老保險。這件事兒,對于她來說,是件比天還大的事情。從此,她壓抑多年的自卑心理沒有了,在外人面前,在親人面前,在孩子老伴兒面前,她挺直了腰桿。她含著眼淚激動地說:我有錢了,我自己有錢了,我不靠老伴養(yǎng)活,也不再連累兒女們了。她熱愛生活熱愛人生,開始理直氣壯地染發(fā),穿漂亮的衣服,和兒女們打牌,和老伴照穿婚紗的金婚照。她的臉上,每天都充滿了陽光。
兒女們知道她喜歡吃麻花,就經(jīng)常給她買麻花吃。只是她再也咬不動麻花了,只好用水泡著給她吃。她大兒子是一個詩人,為此事兒,還專門寫了一首詩《吃麻花》“吃麻花/其實吃的是香甜的聲音//母親最愛吃麻花/可是在她牙口最好的時候/只能看著那聲音在別人的嘴里/清脆著/如今/母親隨時都能吃到麻花了/只是她原本堅硬的牙齒/已經(jīng)完全脫落了/脫落于去啃那些/硬得比石頭還硬的/日子/母親現(xiàn)在所吃的麻花/是用開水浸泡過的/很軟/很軟/母親吃的還是麻花嗎”這首詩,有著很深的人生況味,她姍姍來遲的幸福生活,雖然很溫暖,卻讓每個讀過這首詩的人們,內(nèi)心有了許多的酸楚和感嘆。
這個女人很普通,但她卻又是一個偉大的女人。說她是一個偉大的女人,并非說她像花木蘭、秋瑾、劉胡蘭、江姐等歷史著名女人那樣,曾有撼人心魄,驚天動地的人生經(jīng)歷,也并非說她如居里夫人、古道爾、吳健雄、屠呦呦等著名的女科學(xué)家那樣,曾為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有著突出的貢獻。而她的偉大,恰恰源于她的普通。
她沒上過學(xué),只認識自己的名字張俊鳳這三個字。然而,她卻識數(shù)。說她識數(shù),并非說她懂得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河圖洛書、太玄甲子、易經(jīng)八卦等這些數(shù)理知識的數(shù)。她所識的數(shù),就是簡簡單單的12345。但她卻無師自通,能將這簡簡單單的12345,準(zhǔn)確而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之中。不論做人做事兒,還是接人待物,她都能通過12345這些簡單的數(shù)字,去領(lǐng)會人生的真諦,在遇到任何問題和艱難險阻時,都能用它尋找到解決的辦法,尋找到生活和人生的正確方向。
她沒讀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薄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些先祖圣賢的至理名言,但她卻用簡簡單單的12345,踐行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她常說,“一個人,一生都不能做一件壞事兒,做了,就可能做第二件、第三件,積少成多,這個人就會變成一個壞人;一個人,一生都要多做好事兒,做了一件,就能做第二件,第三件,做多了,這個人就一定會是一個好人?!薄懊總€人,都要尊重自己和別人的老人,都要愛護自己和別人的孩子。因為人活一輩子,都是有源頭的。老人就是每個人的源頭,就像12345的1一樣,沒有這個1,就沒有后面的2345。而所有的孩子就是2345,就是一輩又一輩的血脈香火的接續(xù)。尊敬老人和愛護孩子一樣,都是做人的本分?!薄叭嘶钜惠呑?,沒有近便道,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走出了1步,才能走出第2步,才能走出第3、第4、第5步?!?/p>
可以說,12345就是她漫漫長夜里的指路明燈,就是她生命力量的主要源泉,就是她簡單而又不簡單的人生哲學(xué)。
想當(dāng)年,她每次扛著沉重的糧食,面對近四十里遙遠的路程,翻山越嶺一步一步往家走的時候;想當(dāng)年,她在丹東鐵路染線廠,日復(fù)一日干又臟又累活兒的時候;想當(dāng)年,她帶病在丹東物質(zhì)局倉庫,搬運裝卸那些很沉重的鋼筋、鋼管、鐵板、鐵塊和水泥的時候;想當(dāng)年,她以嬌小體弱的身體,將丹東市振八街居民樓那堆積如山的建筑垃圾,一車一車送往很遠的垃圾站的時候,內(nèi)心是不是一直都在數(shù)著12345這些數(shù)字?是不是在用12345這些數(shù)字,不斷地給自己以毅力和力量,去努力地堅持著的?她的這種努力和堅持,雖然沒有阿爾伯特·哈伯德所寫的《把信送給加西亞》主人公羅文那樣的驚險和傳奇,但她的這種堅毅精神,與羅文相比,卻毫無遜色。
在晚年患病期間,她每次起床坐起用力,每次從沙發(fā)上站起用力,她都喊著12345。在她住院昏迷打吊瓶的時候,每隔一小會兒,她就喊12345,直到她彌留之際,說出最后的一句話,還是12345。
12345是她給自己的兒女,給這個世界最后的遺言。
對于她而言,這12345,已經(jīng)不再是簡簡單單的阿拉伯?dāng)?shù)字,而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精神。
她的這種思想和精神,給她的兒女和人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就像綿長悠遠潤物無聲的春雨,滋潤哺育著她的兒女,并啟迪著人們,做事兒要有恒心和毅力,做人心中要有大愛。她的這種思想和精神,就是簡單而深刻的人生道理。
這位普通而又偉大的女人不是別人,她就是我的母親。她雖然離開了我們,永久地離開了,但她那12345的聲音,卻永久地刻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