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廣學(xué)
相傳廣東云浮附近曾有一座龍母廟,其建廟時間比悅城龍母廟還要早,而且還有著不少引人入勝的傳說
我最初知道青旗山這個名字,是因為一首詩。那首詩是這樣的:
龍母初廟難覓蹤,青旗山深霧重重。
鼎湖尚有老鼎在,初廟已付閑談中。
該詩說有一座廟叫“龍母初廟”,就建在青旗山上,建廟時間比悅城的龍母祖廟還要早。讀了這首詩,我很感興趣,決心要把青旗山和龍母初廟找到。
據(jù)清代道光四年版《東安縣志》載:青旗山在城東北六十里。此處的“城”指“東安縣城”,即今廣東云浮市城區(qū)。經(jīng)實地考察得知,青旗山位于廣東都楊鎮(zhèn)都騎降水村委,北臨西江,與對岸廣東德慶悅城的黃旗山隔江相望。青旗山下有一條河流,古曰“程溪”,今稱“洚水河”,屬西江水系的支流,其主流發(fā)源于云浮市云安區(qū)茶洞鎮(zhèn)大金山脈禾槍頂東麓、大降坪等處。從西南向東北流經(jīng)茶洞、云城、河口、都騎,注入西江,主流長度為46公里,流域面積為255平方公里,其上游被稱為“南山河”。洚,大水泛濫之意,“降水村”的“降”,應(yīng)是筆誤,應(yīng)寫作“洚”。古程溪因為河道落差甚大,常致河水泛濫而改稱“洚水”,沿用至今。
青旗山是有故事的地方。傳說,龍母曾寄居古程溪,帶領(lǐng)當(dāng)?shù)匕傩帐杩:拥溃騽诶鄱?,老百姓把她葬在青旗山麓程溪口邊上。一天夜里,風(fēng)雨大作,雷電交加,五龍把龍母的墳?zāi)埂斑\”到了悅城“五龍戲珠”的寶穴位置上。這就是“五龍運墳”的傳說。后來,人們又在山上建廟祭祀,廟名曰“龍母初廟”。這大概就是詩句“龍母初廟難覓蹤,青旗山深霧重重”中的龍母初廟了。如果這個龍母初廟真的存在過,情形就非常有趣了:梧州是龍母的出生地,有“龍母太廟”;德慶悅城是龍母的常住地,有“龍母祖廟”;今青旗山古程溪是龍母的歸天之地,有“龍母初廟”。一個“太”,一個“祖”,一個“初”,到底哪個先,哪個后呢?
據(jù)清道光四年版《東安縣志》記載:“青旗山在城東北六十里,開展若旗,橫連蔽日。楚懷王時,龍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后遷廟悅城,以此為照鏡山?!卑创送评?,當(dāng)先有初廟,再有祖廟。又據(jù)相關(guān)文獻(xiàn)記載,悅城龍母祖廟始建于秦漢時期,梧州龍母太廟則始建于北宋初年。
據(jù)舊志載,青旗山山高林密,盛產(chǎn)林木和各種珍禽異獸,傳說其中有一種鹿叫做“三足鹿”,每當(dāng)有官船從山下的西江經(jīng)過,“三足鹿”就不斷呦呦鳴叫。往來商旅聞其聲,見其形,無不詫異,視為祥瑞,皆紛紛離船上岸,上山進(jìn)香拜祭龍母。清康熙癸巳歲(1713年),青旗山下大鬧饑荒,餓殍遍野。鄉(xiāng)人到青旗山上的龍母初廟拜祭龍母,請求龍母同意伐木賑災(zāi)。龍母同意了,于是青旗山上的樹木全部被村民砍光賣掉換錢賑災(zāi),村民因此而得救。
“三足鹿”,舊志注為鹿前膝下跪,做作揖狀,在西江的船上遠(yuǎn)遠(yuǎn)望去,像只有三只腳的鹿,“馴伏其中,官船至,輙先鳴”。當(dāng)?shù)孛耖g傳說卻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傳說那鹿原是龍母的坐騎,因為糟蹋、偷吃了老百姓的莊稼,被龍母處罰,砍掉一條腿。那鹿被砍掉一條腿后,被放逐在南岸的山林之中。龍母登仙后,老百姓在青旗山上建廟祀之,三足鹿為報龍母寬恕之恩,便到廟中為龍母護(hù)法,看來,這傳說與舊志所載是吻合的。
然而,當(dāng)筆者到實地考察時,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傳說和舊志的記載相去甚遠(yuǎn)。在西江邊的降水村,筆者曾向村民打聽青旗山龍母初廟、江邊龍母墓的事。村民們說,龍母墓在青旗山上,龍母初廟卻在村中,現(xiàn)在只剩一堵墻基了,村民們現(xiàn)在還習(xí)慣在墻基旁邊的空地上香拜祭。至于山上的龍母墓,村民也只是聽老人傳說,并不知道具體位置在哪里。青旗山山高林密,要上山查探個究竟,一時難以實現(xiàn)。但那龍母廟的墻基,筆者卻親眼見過。據(jù)村民們說,那廟的遺址的一部分曾被一戶農(nóng)家用來建房子。因此,那戶人家不但犯了眾憎,還“得罪了神靈”,家道衰敗。
青旗山下的程溪出水口,是一個碼頭,碼頭連著一個市集,叫“程溪墟”,后因程溪改稱“洚水河”,故《東安縣志》記之為“洚水墟”。此段西江北側(cè)多淺灘,來往船只都走南側(cè)河道。加上青旗山有龍母初廟,故來往船只??砍滔娲a頭趁墟(粵語詞,趕集的意思)的旅客特別多??梢韵胂螅瑪?shù)百年前,程溪口、西江邊上依山而建的商鋪、飯館、客棧以及江上游動的躉船、紅船等,應(yīng)該為數(shù)不少。
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詩人陳白沙從家鄉(xiāng)新會逆江而上,前往梧州拜會兩廣總督朱英。詩人大概聽到了三足鹿的呦呦鳴叫,看到了莊嚴(yán)輝煌的龍母初廟,于是便吩咐船家把船??吭诖a頭,上岸拜祭龍母,晚上便在船上過夜。第二天,陳白沙離開程溪繼續(xù)西行。那天天氣很好,江風(fēng)撲面。詩人站在船頭的甲板上,向三足鹿,向龍母初廟作別。他一時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五律《渡程溪》,詩曰:
山作旌幢擁,江絣鏡面平,
舟航乘曉發(fā),云日入冬晴。
鼓到江心絕,槎沖石角橫,
經(jīng)過悅城曲,無語笑浮生。
這是現(xiàn)存的唯一一首古人描寫古程溪這段西江江景的詩作。作者陳白沙,即陳獻(xiàn)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實齋,別號碧玉老人、玉臺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云老人等。他本是新會城北圭峰山下都會村人,少年時隨祖父遷居白沙鄉(xiāng)(今屬江門市蓬江區(qū))的小廬山下,故后人尊之為“白沙先生”。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其學(xué)說稱“白沙學(xué)說”或稱“江門學(xué)派”,是明代心學(xué)的先驅(qū)。
在青旗山附近,歷史上有兩條被稱為“程溪”的小支流,一南一北匯流入西江。南岸的就是今天青旗山下的洚水河,還有一條就在北岸,即今德慶縣悅城河,古稱亦為“程溪”,該河源于德慶北部的三縣頂,流經(jīng)古有、莫村、永豐、播植、悅城等鄉(xiāng)鎮(zhèn),于悅城注入西江,長82公里。南岸的程溪在下,北岸的程溪在上,相隔不遠(yuǎn),隔江相望。陳白沙的《渡程溪》一詩,寫的就是自西江南岸“程溪”口逆流而上至北岸“程溪”口以上沿途景色。此段江面彎多水急,兩岸多為高山峻壁,可詩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