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皓天/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散騎常侍一職初置于魏文帝黃初年間,最初隸屬于門下省,至西晉開始別置一省。此時的散騎省雖然仍隸屬于門下省,但已經開始成為一個全新的機構進入到波譎云詭的權力角逐之中?!拔搴鷣y華”之后,洛京傾覆,宗室疏屬司馬睿在瑯琊王氏及南渡百余家士大夫的擁戴之下,偏安江東一隅,建立了東晉王朝。此后,散騎省的職權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據《通典·職官典》卷二十一,“散騎常侍”條記載,東晉曾一度“以中書職入散騎省”。按《通典》此處文意,東晉時中書省的職權曾一度歸入散騎省。這顯然是東晉中央職官體系的一次重大變革。對于這次變革發(fā)生的時間,《通典》只是將其置于整個東晉時期之內籠統(tǒng)敘述。《唐六典》卷九,“中書令”條也將此事記于“(晉)中興之后”,而東晉享國102年(公元318年至420年),亦是籠統(tǒng)述之。那么,這次中央職官體制的變革具體發(fā)生于何時呢?促成這次變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此,筆者擬從現有史料出發(fā),嘗試勾勒這次職官體制變革的大致過程,并對促成這次變革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謹供方家斧正。
如前所述,對于這次職官體制變革的時間,史料記載較為籠統(tǒng)。但《唐六典》卷八,“散騎常侍”條注為我們提供了一則可供進一步考證的材料,該注稱:“東晉并中書入散騎省,故庚亮《讓中書箋》曰:‘方今并省,不宜多官。往以中書事并附散騎,此事宜也。方今喉舌之要則任在門下,章表詔命則取之散騎,殊無事復立中書也。’”據此,可判斷至少在庾亮寫這封書信之前,中書省曾一度并入散騎省。那么,那么庾亮的這封書信寫于何時,又是寫給何人的呢?
按《晉書·庾亮傳》的記載,庾亮在“中興初,拜中書郎,領著作,侍講東宮。其所論釋,多見稱述。”此后,庾亮又累遷給事中、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至明帝太興元年四月,王敦舉兵下都,屯于蕪湖,此時新即位的明帝“使亮詣敦籌事。敦與亮談論,不覺改席而前,退而嘆曰:‘庾元規(guī)賢于裴頠遠矣!’因表為中領軍?!彪S后《晉書》對此事的記載戛然而止,轉而開始敘述明帝即位后欲以庾亮為中書監(jiān),庾亮上表辭讓之事,并全文著錄了辭讓表文。那么,《晉書》所載的這篇辭讓表文與前文所引的《讓中書箋》是否存在某種聯(lián)系呢?在這篇表文中,庾亮說他辭讓中書監(jiān)一職的原因是自己作為明帝皇后的兄長擔當此職有“姻婭之嫌”,全篇對“中書并省”一事只字不提。可見,此表所言之事與前引的《讓中書箋》不同。因此,這篇辭讓表與前引庾亮《讓中書箋》所述并非一事,不能混為一談。
對于這封《讓中書箋》的寫作時間,《太平御覽》中的一則史料提供了考證線索。據《太平御覽·職官》卷二百二十,“中書監(jiān)”條引《王敦表》曰:“中書令、領軍庚亮,清雅履正,可中書監(jiān),領軍如故?!碧镉鄳c先生據此推斷:“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四月,王敦再次下都,屯據于湖,帝使亮詣敦籌事。敦與亮交談,嘆服,乃一表庚亮為中領軍,再表加中書監(jiān)。而亮原已居中書令,本傳失載。”筆者以為田余慶先生的推斷甚為縝密,在此基礎上我們便可大致確定庾亮《讓中書箋》的寫作時間了。即在太寧元年四月,專擅朝政日久的王敦企圖篡位,再次向建康進軍,而此時已下決心討伐王敦的明帝赴蕪湖察看王敦軍營壘,并派時任中書令的庾亮出使王敦軍營探聽虛實。庾亮抵達王敦營中后,獲王敦賞識,故王敦先上表加庾亮為中領軍,再表加其為中書監(jiān)。因此,在東晉初并入散騎省的中書省,至少在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四月之前就已經復置,否則《王敦表》中不可能稱庾亮為“中書令、領軍庚亮”。至于《晉書·庾亮傳》中所著錄的那篇辭讓表文的寫作時間,據其文意,應在明帝立太子妃庾氏之后,因此才會有“姻婭之嫌”的說法。據《資治通鑒》記載,此事應在明帝太寧元年六月“立妃庾氏為皇后”稍后。
如前所述,庾亮《讓中書箋》的寫作時間應在明帝太寧元年四月(公元323年),且此時中書省已經復置。而晉元帝司馬睿卒于永昌元年(公元322年)閏十一月己丑(初十日),庚寅(十一日)明帝司馬紹繼位,沿用永昌年號,永昌二年三月才改元太寧,故永昌二年實際只有三個月,在王敦之亂后的混亂局面中,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顯然無法進行重大的制度更革,所以中書省并入散騎省和復置的時間都應大致在元帝司馬睿在位時期。
對此,我們可將司馬睿在位時期分為兩個階段來考察。第一階段是其稱帝前為晉王的時期,西晉憨帝建興六年(公元317年)三月辛卯(初九日),瑯邪王司馬睿即晉王位于建康,改元建武。在這一階段,《晉書》中對任命中書省官員的記載很多。如王導在此時“領中書監(jiān)”,賀循“為中書令”,劉超“為中書舍人”,孔愉兼中書侍郎。《資治通鑒》將司馬睿對上述四人的任命均系于建興六年(公元317年)四月,可見司馬睿在即晉王位之初,仍沿襲西晉舊制設置中書省。此外,這時的中書省應該仍具備西晉時典掌詔命的基本職能,如《晉書·劉超傳》中就有劉超任中書舍人后“職典文翰”之語。
第二階段是在司馬睿稱帝后,據《晉書·元帝紀》記載,建武二年(公元318年)三月丙辰(初十日),司馬睿即帝位的,改元“太興”,三月庚午(二十四日)立晉王太子紹為皇太子。而據《晉書·庾亮傳》記載,庾亮“中興初,拜中書郎,領著作,侍講東宮。”此處既然提到“侍講東宮”,則庾亮任中書郎之事當在司馬睿繼帝位、立皇太子之后??梢娭辽俚浇ㄎ涠耆赂脑疤d”之際,中書省仍是存在的。此后,太興元年四月丁丑朔(初一日),晉元帝進王導為驃騎大將軍、侍中、司空、假節(jié)、錄尚書事,領中書監(jiān)。這是太興年間最后一次任命中書省官員的記載,終太興之世未再見任命中書省官員的記載。至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之亂時,才又出現任命中書省官員的記載。據《晉書·劉超傳》記載,劉超在東晉初曾任中書舍人,不久便出任句容縣令,在王敦之亂前夕“入為中書通事郎。”因此,推斷中書省并入散騎省的時間在東晉元帝太興年間應是比較合理的。那么,司馬睿在此時將中書省并入散騎省的原因是什么呢?
對于中書省并入散騎省的原因,筆者以為應從東晉初期司馬氏、王氏間的權力紛爭中尋找答案。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九月,瑯琊王司馬睿攜王導移鎮(zhèn)建業(yè),晉室的政治中心也隨之轉移至江左。然而,不論過江前后,司馬睿始終不是這個新興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早在南遷之議提出之時,“王與馬共天下”的諸多條件便已具備,主弱臣強的局面就已初見端倪。據田余慶先生考證,南渡之舉乃是由王氏兄弟、東海王妃裴氏、東海王司馬越三方共同協(xié)作才得以完成的。在“永嘉南渡”的籌劃過程中,“名論素輕”的司馬睿也只是一顆唯命是從的棋子,并無太多的自主權。
南遷建業(yè)之后,穩(wěn)定政局的關鍵力量也不是以司馬睿為首的宗室貴戚,而是以王氏兄弟為代表的僑姓世族。建武初,王導總攬機要,王敦則以荊州刺史執(zhí)掌強藩重兵。此后,瑯琊王氏的實力逐漸壯大,成為江左以來興起的第一股僑姓門閥勢力,開啟了東晉門閥政治的序章。此時的司馬氏皇權則已淪為門閥政治的裝飾品,其價值僅在于為這個偏安江南的北來政權提供法統(tǒng)依據。但以上情況確是崇尚“刑名之學”的司馬睿所不能接受的,其與王氏兄弟的紛爭在初即帝位時便已出現。太興元年(公元318年)六月司馬氏、王氏的矛盾趨于公開化,據《資治通鑒》記載,太興元年“六月甲申(初九日),以刁協(xié)為尚書令,荀崧為左仆射。協(xié)性剛悍,與物多忤,與侍中劉隗俱為帝所寵任;欲矯時弊,每崇上抑下,排沮豪強,故為王氏所疾,諸刻碎之政,皆云隗、協(xié)所建?!痹凇稌x書·王敦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梢?,此時的元帝已開始通過任用刁協(xié)、劉隗來加強君權,抑制瑯琊王氏的勢力了。其抑制、防范王導、王敦兄弟的具體措施大致可分為兩類:
其一,是通過對現有官員的職務調整來加強皇權,抑制門閥。元帝即位之初,江左的政治格局是以王導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領中書監(jiān),控御京畿,總攬機要;以王敦為荊州刺史,掌握重兵,控制長江中上游。針對這種局面,元帝以刁協(xié)為尚書令,削奪王導在中央總攬機要的權利,以劉隗任丹楊尹,控制建康周邊要地,以求改變“主威久謝”的局面。
其二,便是通過制度的更革實現“崇上抑下”的目的。如前所述,晉元帝通過任命刁協(xié)為尚書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王導“錄尚書事”的行政大權,但此時的王導仍兼任中書監(jiān)一職。中書省初置于曹魏,至西晉時已逐步成為參對機要、典掌詔命的中樞機構,甚至可以越過尚書省直接向地方官及邊將下達詔令,而東晉初官制又大多因襲前朝,故此時領中書監(jiān)的王導仍在機要事務中享有較大的發(fā)言權。因此,將中書省并入散騎省應是元帝削弱王導權力的又一項舉措。元帝此舉表面上一項職官制度改革,并非針對王導一人,但卻使王導干預機要事務的權利被架空。
綜上所述,中書省并入散騎省的時間應在東晉太興年間(公元318至321年),而晉元帝與權臣王導、王敦的權力斗爭是這次制度更革主要原因。然而在門閥政治的背景下,晉元帝抑制權臣的努力最終歸于失敗,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自武昌起兵攻下建康,司馬睿被迫妥協(xié),并于是年閏十一月憂憤而死。
注釋:
①《通典·職官典》卷二十一,“散騎常侍”條,在敘述西晉泰始年間設置通直散騎常侍時,有“雖立門下而別為一省”之語。通典·職官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6:551.
② 唐 六 典[M].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92:246.
③太平御覽·職官[M].北京:中華書局,1960:1047.
④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03.
⑤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3:2934.
⑥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8.
⑦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3:2950.
⑧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90~92.
⑨據《太平御覽·職官》卷二百二十,“中書監(jiān)條”引《帝王要略》云:“中書掌內事,密詔下州郡及邊將,不由尚書署也。后關百事益重。”《太平御覽·職官》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047頁。另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此處所引《帝王要略》為晉人環(huán)濟所著?!端鍟そ浖尽繁本褐腥A書局,1973年,第961頁。
參考文獻:
[1]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6.
[3]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4]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7]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8]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9]??偙?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