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巍
德國社會學家、文化理論家、哲學家喬治·齊美爾1918年9月28日因肝癌去世,當時他剛剛60歲,因為興趣廣泛且學術著作不成體系,他直到56歲才當上正教授。齊美爾非常高產(chǎn),寫了20本書,300多篇隨筆,全集共24卷。他的興趣包括哲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美學、文化分析、文學和藝術。德國學者加塞特說,齊美爾就像一只哲學松鼠,從一個堅果跳到另一個堅果,每一只都不會吃很多,主要關心的是表現(xiàn)其絕妙的運動,享受其優(yōu)美的跳躍姿勢。
齊美爾沒有創(chuàng)建出自己的學派,也沒有直系弟子,但影響了很多人。他在日記中說:“我知道我死后不會有學術上的繼承人。我的遺產(chǎn)會像現(xiàn)金一樣,分配給多個繼承人,每個都會按照他們的本性來使用這些錢,別人還看不出他們承蒙于這一遺產(chǎn)?!惫愸R斯說:“齊美爾對時尚的討論不同于本雅明。但正是他把時尚跟現(xiàn)代性聯(lián)系了起來;他啟發(fā)了本雅明去觀察刺激的泛濫、接觸的密度和都市體驗空間的加速運動;他改變了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觀察模式、寫作主題和寫作風格。”
哈貝馬斯認為,齊美爾遲遲沒有獲得德國學術界的承認,是因為他獨特的心智:他能敏銳地感知到他的時代有趣的東西、美學上的創(chuàng)新、都市人生態(tài)度方向的變化和性情的轉變,感知到不可見的、分散的、變化無常的日?,F(xiàn)象?!皩λ麃碚f,時代精神之膜是敞開著的。他家的??筒皇谴髮W里的同事,而是作家和藝術家。他跟詩人里爾克、雕塑家羅丹、韋伯、柏格森建立了知性的關系。盧克奇、布洛赫等年輕人參加他的私人討論會。報紙都會報道他主講的公開講座。齊美爾是最早把哲學轉向具體對象的人,他會思考橋與門體現(xiàn)的人類精神的基本特征?!?/p>
齊美爾許多最有洞見的作品是用隨筆的形式寫的,所以他的學術地位不像馬克斯·韋伯、涂爾干那樣無可爭議,但他的著作有助于人們理解當代社會的個人體驗。比如他的“進餐社會學”研究:“與早期每個人都直接用碗來盛吃東西相比,盤子是個性化的形象。它告訴人們,這一份只是分給一個人吃的,盤子圓形就是這種象征。圓弧是最邊上的線,表示所有的內(nèi)容都集中在里面。而碗就不一樣了,碗可能是方形的或橢圓形的……盤子象征著一種制度,規(guī)定根據(jù)一個人的需要從一個整體中分割出來一份給他,但又不允許他超越一定的界限。這樣,盤子又把這象征性的個性主義再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形式上的共同性:一桌上的盤子還必須成套?!?/p>
德國社會學家霍斯特·海勒說:“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社會學家都在準備紀念齊美爾去世100周年。齊美爾的社會學能夠讓世界變得更有意義、更和平?!彼o出了兩個理由。首先,齊美爾在他關于競爭的講座中說,社會變化依賴于沖突,因此我們要選擇的不是完全沒有沖突的永久和平,或者激烈的沖突,而應該是不同類型的沖突之間選擇,選擇最人道、最先進的沖突,從宣稱對方是錯的變成宣稱了解了對方的觀點。其次,在《陌生人》一文中,齊美爾分析了“漫游”這一概念,指出遷徙自由會帶來相對于固定在給定地點的優(yōu)勢,陌生人將兩種狀態(tài)融于一身,既能自由漫游,又固定于一個地點。他還指出,在許多古代文化中,外國訪客的一些權利受法律保護,主人如果對他們熱情好客,既能學到新技術,又能了解以前不熟悉的生活方式。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
齊美爾被認為是社會學的鼻祖之一,他的社會學體系被稱為形式社會學。他研究了支配各種社會關系的形式。他認為有三種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藝術、宗教和學術,它們使人類能夠把握和重建整個宇宙。對形式的研究又延伸到人類組織其行為的各種類型和角色(如陌生人、探險者、守財奴、妓女),考察各種當代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如時尚、都市和性。
齊美爾研究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是,社會是如何可能的?社會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都追求各自的利益和關切,不太注意他人的利益(除了朋友和熟人)。但這些個體的行為的結果卻是穩(wěn)定的、有組織的、基本上是可預測的。因此,齊美爾想解釋其穩(wěn)定性。哲學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個問題:自然是如何可能的?他的解答是,自然是人類這一觀察者把它統(tǒng)一起來的,是人類用頭腦中的各種概念把自然的碎片聚到一起,構成了有序的、可以預測的整體。齊美爾指出,社會的統(tǒng)一性不需要依賴外在的觀察者。相反,社會的統(tǒng)一性依賴于其所有成員積極的參與。社會組織不是計劃或者少數(shù)精英密謀的結果。因此,官僚系統(tǒng)是一種很不典型的社會組織。齊美爾認為,構成社會的元素(人類)是有意識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存在。人類希望社會有序、穩(wěn)定,甚至是預先注定的,就好像社會是專門為他們而造的。另外,人類在形成社會關系時,有著各種技巧和概念,使他們能夠在這些情況下發(fā)現(xiàn)和建立一致性。人類就這樣持續(xù)努力地創(chuàng)建和維持至少是表面上的秩序。
人類一般都清楚支配其社會關系和行為的規(guī)則和傳統(tǒng)習慣。他以下棋為例。對不熟悉規(guī)則的人來說,棋手的走法很神秘。雖然看上去很協(xié)調(diào)、很精心,但沒有意義。對棋手來說,每一步都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是在根據(jù)對一套規(guī)則的共同認可,應對其對手的行為。棋手都能預期和解釋對手的做法。
在齊美爾看來,人類在他們自己居住和創(chuàng)造的社會中不一定會過得很舒適。他論述了文化的悲?。喝祟惖幕顒幼畛跏侵饔^的,充滿個體賦予它們的意向和意義。但在賦予這些活動公共意義之后,主觀性活動變成了固化的客體。人類行為的結果、從農(nóng)業(yè)到經(jīng)濟、藝術等各種文化有著自己的動力和邏輯。人類行為的成果開始對抗和約束人類。他在《陌生人》一文中說,在激情的第一階段,對情人來說,情欲關系是獨特的、主觀的?!耙环N以前沒有過的愛情?!甭?、不可避免地,關系越來越例行公事、乏味。二者開始疏遠,不再顯得那么獨一無二。雙方都意識到,其他別的個體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同樣的意義。獨一無二的、命定的、充滿激情的關系只是一種偶然。在現(xiàn)實中,所有人都擔心自己是可以被替代的,不論是在合同關系中,還是在親密關系中。在齊美爾看來,我們作為社會存在,有其角色,我們給這些關系注入了意義和主觀性,但最終我們都是碎片,是一個受到文化的限度約束的角色。
齊美爾想找出一個機制,來解釋客觀文化的必然性,他認為這個機制的基礎是貨幣這一媒介。資本主義貨幣經(jīng)濟的發(fā)展構成了現(xiàn)代性體驗的歷史起源。在審美層次上,貨幣也是現(xiàn)代性的象征。它的壓倒一切的分化威力把所有的東西,包括人本身都化約成為碎片。通過貨幣這一媒介,市場推動了社會分工,從而提高了文化的復雜性。
有人說,齊美爾《貨幣哲學》中的一些段落讀起來就像是把馬克思的《資本論》中的經(jīng)濟學討論翻譯成心理學的語言。比如:“貨幣是不帶任何色彩的,是中立的,所以貨幣便以一切價值的公分母自居,成了最嚴厲的調(diào)解者。貨幣挖空了事物的核心,挖空了事物的特性、特有的價值和特點,毫無挽回的余地。事物都以相同的比重在滾滾向前的貨幣洪流中漂流,全都處于同一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