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青年職業(yè)學院
高職教育在我國的大學錄取順序中為統(tǒng)招的第四批,就生源來講,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從應屆普通高中錄取,二是從應屆職高、技校、中專學校,歷屆高中畢業(yè)生中錄取。這些學生來源渠道直接決定著他們的特點,一、高職學生的錄取分數線較低,所以學生的文化程度較差,大多數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較差,缺乏想象力、邏輯能力;二、高職學生在行為養(yǎng)成方面有待提高,缺乏自控、自律能力,組織紀律性較差,情感認知豐富而脆弱,抗壓能力不足。這些特點給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與新的認知。
《中央16號文件》文件中明確指出輔導員是指從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日常管理、就業(yè)指導、心理健康以及學生黨團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的教師。其中第18條就強調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高職學生的特點,輔導員的主要工作精力全部投入在思想政治工作及處理學生事務的瑣事上,忽略了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隨著社會、家庭、校園、求職、人際交往等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了心理亞健康及心理病態(tài)的現象,尤其抑郁癥的比例逐年上升。如果輔導員缺乏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會錯過對學生最佳的開導或者治療時間,那么后果會不堪設想。所以輔導員提升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隨著網絡的發(fā)達,資訊越來越快速的在網絡上傳播,無論是正能量還是負面消息能通過網絡及時的出現在智能手機上,教師的權威地位已被打破,學生們只認同師生人格上的平等,對老師的話語權持懷疑態(tài)度。但是高職學生這個時候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是正在形成的階段,可塑性很強,也很容易被網絡上糟粕的信息所感染,形成錯誤的甚至扭曲的三觀,以致身心健康受到傷害。還有網絡游戲、網絡主播平臺的大肆發(fā)展,缺乏科學的監(jiān)控手段,自律性差的高職學生會沉迷于其中,網絡成癮,分不清現實與網絡,導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
高職院校的師資、校園環(huán)境與本科院校來說確實存在著差異,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有落差,尤其對于高考失利或者同班同學考入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理想中的大學應該是寬松的自由的,但是進入校園后發(fā)現依然有早操晚自習等約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比如考相關職業(yè)資格證書、考本科的方式來彌補與本科生的差距,但是發(fā)現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模式,在社會上的認可度也有差別;想學好專業(yè)技能,但是長期養(yǎng)成壞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能力不足,持續(xù)性不夠;想在大學校園里施展拳腳,發(fā)現就算是學生會或者社團等也只是天天開會或者查考勤事務,根本沒平臺提高個人能力,如此種種,使高職學生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之間迷茫,徘徊,猶豫,就會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
有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父母忙于生計,與孩子的交流較少;或者是重組家庭或單親家庭,有些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變得極度敏感;或者是孩子進入叛逆期后,一直以來就與家長關系緊張,家長不知道如何處理親子關系,上了大學之后,將孩子的教育依賴于學校;這樣的孩子來到大學以后,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緊張、敏感、多疑等心理問題。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管理的一線工作者,尤其是高職院校,輔導員除了學生的思政工作,還會接觸到學生生活、學習、情感、社交等校園生活的各方各面,與父母、任課教師、同學相比,輔導員的生活閱歷豐富,與學生年齡差距不太大,能與學生溝通,不會有嚴重的代溝,所以有些學生愿意與輔導員吐露心聲,如果輔導員以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那么容易產生沖突或者不認同感,如果輔導員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使學生了解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并在老師的幫助下正確認知自我,掌握適度的調適方法,如果出現嚴重心理問題,輔導員也知道及時向心理咨詢師或者醫(yī)院轉診,確保了學生的安全。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文化思想百花爭妍,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頻繁,引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疾病的原因也逐漸多樣化,專職輔導員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專業(yè)技能來教育學生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專職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及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輔導員也要利用所學的專業(yè)技能加強對學生的管理。
[1]降彩虹.心理健康與調節(ji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2]王瑛,王建永.淺談職業(yè)院校學生心理健康自我調節(jié)措施[J].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2013(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