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工業(yè)大學
課題組采用走訪觀察、問卷、訪談的形式,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挑出300名同學,對每位同學進行“如何推進青年志愿者參加社區(qū)服務的調查與研究”的問卷調查被調查者中有男生167人,女生133人,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在1∶1。
在關于參加志愿活動需要的條件的調查中,29%同學認為做志愿活動需要有愛心、正確的態(tài)度;23%的大學生認為做志愿服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付諸于實際的行動;19%同學偏向于技能與技巧,同時還有13%同學則側重于專業(yè)知識等。由此看出,高校志愿者活動工作的開展需要大學生以正確的心態(tài)積極參與和配合。志愿者活動的開展盡量選在大學生時間充裕的時候開展,以便大家積極投入到志愿活動中。
調查顯示,高達93%的同學表示愿意參加志愿者活動。在談及為什么做志愿服務時62%的同學認為可以提高自己的志愿精神,為社區(qū)奉獻一片自己的愛心;有52%的同學認為能增長知識,有利于以后的發(fā)展;65%的同學想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有22%的同學是為了參加必要的活動、積累學分,也有9%同學是出于同情。通過調查問卷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總結,當代大學生在社區(qū)志愿服務上的價值觀是正確的,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志愿服務已成為大學生踐行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但不可否認的是存在少數(shù)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動機不純,有的參與志愿服務只是為了參加學校必要的活動,多積累些學分,多結識些朋友,還有些同學是不自信,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去做好志愿服務活動以及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些服務活動。這說明在當今社會少數(shù)大學生對待志愿服務方面的價值觀是需要提高的,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教育,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走出為學分而參加志愿者活動的誤區(qū),真正讓志愿服務有意義起來。
調查結果顯示,對于開展志愿者活動的資金問題,48%的同學認為社會應該捐助,26%同學認為應該是志愿者自籌,還有23%的同學認為學校應該下發(fā)一些經費來維持志愿機構的運行。志愿服務社區(qū)活動往往很難獲得較多、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校青年社區(qū)志愿服務行動的深入開展。積極尋求社會、學校、個人的捐款才能保證組織的正常運行。
現(xiàn)在部分大學生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動力不足,除了學生自身問題外,也在于缺乏合理的管理和激勵機制。制度建設是保持社區(qū)志愿工作持久開展的保證。加強制度建設,需要學校、社區(qū)共同為志愿團體營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空間,讓青年志愿者隊伍能夠自主運轉,自主開展活動。
一般情況下,志愿者活動組織少,平日里并沒有投入過多的精力,使得志愿服務出現(xiàn)連續(xù)性較差的問題。由于工作缺乏持久性,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互相不了解,缺乏平時的交流與理解,不利于工作的展開,嚴重的將會導致惡性循環(huán),對志愿服務是百害無一利。
如今大學生搞志愿活動往往是從自己出發(fā),想到什么搞什么,而所做的活動內容又不是社區(qū)所需要的,導致志愿服務變得勞民傷財。因此志愿者群體與社會的交流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志愿者群體可以成立必要的社團組織,制定相應的制度,加強與社區(qū)的交流與溝通,定時與之探討,創(chuàng)造新形勢下的社區(qū)志愿服務形式,同時加大宣傳力度,保證宣傳渠道的暢通,使每位同學能隨時有效的參與其中。
伴隨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的權益問題也不斷凸顯。一些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出現(xiàn)的相關責任歸屬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為了保障雙方的權益,使志愿服務能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權益保障制度。
高校青年志愿服務行動是一項社會公益性很強的事業(yè)。志愿服務的過程就是傳遞愛心、傳播文明,為社區(qū)做好事、幫鄰里解憂愁的過程;是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過程;可以推動形成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讓我們一起為志愿服務做出自己的貢獻!
[1]孫志勇.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探析——以河北省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為例[J].河北學刊,2015(2).
[2]付琳.推進志愿服務工作 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4(Z2).
[3]曾雅麗.比較視角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化與專業(yè)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