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民族大學
回族思想所提倡的夫妻之道是根據(jù)伊斯蘭教義所提出的,即夫愛婦敬。何謂“夫愛”呢?回族宗教學者劉智解釋說:“夫盡其為夫以愛。其道五:教之禮法,以嫻其儀;食之義粟,以潔其養(yǎng);量豐歉,以示寬儉;嚴內(nèi)外,以正閨閫;無傷毀,以永繾綣?!雹僮鳛檎煞虻膽攼圩o自己的妻子,不讓其受到傷害,并肩負維護和諧美滿夫妻關(guān)系的重要責任。劉智對于“婦敬”的理解是:“婦盡其為婦以敬。其道五:言必遵夫;取與必聽命;不私出;不外見;不違夫所欲?!雹谶@里的“敬”,多為“依從”之意,以順服的心對待丈夫的指示,因為只有順從才能盡享丈夫的愛??梢哉f,獲得了丈夫的愛,相當于獲得了真主的愛。
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一樣,父尊子卑也是回族家庭倫理思想教所倡導的,認為這一關(guān)系是一切尊卑關(guān)系的根本。劉智認為作為父母應當具備十個方面的要求:謹胎教、命美名、開乳、報牲、防恩害、嚴教訓、擇師董學、量才授業(yè),及其長也,男婚女嫁。③父母代替真主孕育子女,因此在子女成人之前,必須盡全力養(yǎng)育。同時作為子女,也必須遵守十個方面的要求:敬事而順、潔誠而養(yǎng)、奉親以身、執(zhí)守良業(yè)、勤于學而敏于善、不危其身、不辱其名、奉父母于無過、親在從其事、親沒守其愛。④在子女應盡的眾多孝行中,最重要的在于“敬身”,要求子女志在求學,兼顧德行的提升,不能成為損壞父母名譽之人。
協(xié)義是回族學者對于兄弟之道的界定。劉智分析稱:“協(xié)者,共力同心之謂;義,則事理之宜也。言兄弟之所以盡其為兄弟者,不在務友于之名,而在并力同心于事理之所當然也?!雹菪种涝谟凇皩捜?,而不嫌弟之不足;在仁愛,而不忌弟之有余;在體恤,不以繁重累之,而傷其筋骨;在涵養(yǎng),不以小忿與爭,而破其情懷。”弟之道則在于“恭而敬,順而安,循事而勵,有屈而不慍?!雹蘅傊?,做哥哥的要體恤并顧及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務必維持和睦友愛的關(guān)系。
回族宗教學者對于其家庭倫理思想體系的建構(gòu),沒有按照儒家思想把君臣關(guān)系排在首位,而是按照伊斯蘭教的思想重新整理了五倫(或稱“五典”)的次序,將“夫妻之倫”置于五倫之首,并擴充、豐富其內(nèi)涵。劉智之所以將“代主育兒”的夫妻置于君臣、父子之前,并賦予其神圣的高度,原因是“有天地而后萬物生,有男女而后人類出”,因此,夫婦之倫應當置于“五典”之首。其后便是“有上下而后有比肩。同出為兄弟,別代為朋友”,“人倫之要,五者備矣”。⑦在他看來,有了夫婦的關(guān)系之后,子女便隨之產(chǎn)生;子女的出生使得倫理關(guān)系中的上下等級一目了然。同樣的道理,所謂的倫理道德隨著男女、尊卑、長幼的出現(xiàn)應運而生。
重視對子女身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主要原因是,在《圣訓》有相關(guān)論述稱:“一個強壯的穆斯林比起虛弱的穆斯林,在真主看來更好更可愛?!绷硗?,這與回族曾不止一次遭到屠殺的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因此即使到今天,回族同胞依然堅守一年一次的封齋、一天五次的禮拜和一周一次的“聚禮”,這樣的民族風俗習慣就要求回族人擁有強健的體格與忍受饑餓、風雨無阻的堅強意志,青少年作為參與者,更是需要鍛煉自身的身體素質(zhì)與品格意志。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加強身體素質(zhì),回族人將習武作為一項基本能力與家庭傳統(tǒng),提倡兒童從小習武,在習武中鍛煉了身體也學習了人生道理。注重對每個人身心靈雙重鍛煉的這種民族傳統(tǒng),使回族人不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還塑造了堅毅、勇敢的性格特征。
回族之所以有著重商思想,主要源于位于阿拉伯的漢志地區(qū)自古便是東方重要的商業(yè)要道之一,其中的麥加等城市更是幾乎人人從商,之后在《古蘭經(jīng)》中也多次提及鼓勵經(jīng)商的論述,加之穆罕穆德本人也曾是一位出色的商人,因此逐漸吸收了阿拉伯人的生活習慣而后形成重商的價值觀念。從古至今回族善于經(jīng)商,經(jīng)商意識強烈,同時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商經(jīng)驗,在經(jīng)商方面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唐朝時期的長安、廣州;宋朝時期的杭州、元朝的泉州,曾經(jīng)都是回族人經(jīng)商的重點城市。清朝雖對回族的商業(yè)活動進行了打壓,但依然沒有改變這一傳統(tǒng)。到今天,回族的從商傳統(tǒng)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五個回族人中就有一個從事商業(yè)活動?;刈迦说纳朴诮?jīng)商一方面來源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回族人的誠信、勤奮也是不能被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族家庭教育思想對于指示和引導家庭成員行為規(guī)范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其中一些富有睿智的論述即使在對于今天的回族家庭依然十分有價值和借鑒作用。但我們也應看到,回族倫理思想畢竟是封建時期的產(chǎn)物,其中也包含著許多消極的價值觀。在對的回族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時,盡量發(fā)揮其有價值的一面,避免將帶有封建色彩的思想傳遞給下一代。
首先,回族家庭思想體系包含父母和子女分別應遵守的道德準則。一方面,子女須孝敬、關(guān)愛父母,順從父母的旨意,并提出“孝有三重焉:敬身;愛人;喜近賢學”。另一方面,為人父母者,不僅要養(yǎng)育子女,更要教育子女,不能只養(yǎng)不教,不然不如不養(yǎng)。同時,即使家庭條件困難,父母也要盡力為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尤其看重對女性的教育。由于婦女在家庭教育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觀點認為教育一個男人只是教育了一個人,而教育一個女人等于教育了全家。這種把撫養(yǎng)和教育相結(jié)合,強調(diào)父母對子女教育所負有的重要責任,同時不能忽視對女性進行教育的思想,都是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的。
其次,重視子女的早期教育?;刈逅枷爰覍⒑⒆铀邮艿膩碜杂诟改傅慕逃譃槿齻€階段,即胎教、禮教和學教,并將胎教視為“先天之教”,將禮教和學教視為“后天之教”,認為前者為本,后者為末。這種教育思想是十分寶貴并且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國內(nèi)外心理學所揭示的大量事實表明,重視兒童早期智力開發(fā)對其終生的影響至為重要?!叭龤q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雖不能視為真理,但從強調(diào)重視早期教育的角度來看,還是有其合理成分的。
第三,尊重婦女再婚權(quán)利。傳統(tǒng)儒家思想對婦德極為看重,提倡 “一女不事二夫”,即使丈夫離世,也要持守貞節(jié)、恪守婦道,反對再嫁,并視其為大逆不道的行為,所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甚至對以身殉夫者予以獎勵。這種觀念顯示出對婦女權(quán)利的歧視甚至剝奪。但在這一觀點上,回族倫理思想與儒家的觀點大相徑庭?;刈鍖W者們認同并始終遵循伊斯蘭教義中對于婚姻的觀點,對于女性離婚與再嫁持尊重的態(tài)度。同時,伊斯蘭教教義還倡導善待女性,要求丈夫以疼愛平等之心對待妻子,認可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及擁有的權(quán)利。這也反映出,在回族家庭,重男輕女的思想并沒有漢族家庭嚴重。
男尊女卑思想嚴重。由于深受儒家尊卑思想的影響,回族家庭倫理思想提倡遵循男女有序、長幼有序、主賓有序、內(nèi)外有序的禮儀,做到男女有別,以達到尊卑有序之目的。以男女之倫而言,劉智提出:“吾教最嚴謹者,無過男婦之禮?!彼涯信袆e視為“人道之大端”。至于回避親人以外的異性這一要求,王岱輿提出:“會親之條,自十歲始,除父母、伯叔、同胞兄弟、母舅外,雖至戚亦不相見,正所以遠嫌疑也?!雹嗷刈鍖W者認為,一切除親人以外的男性都應當做到“略涉疏遠,皆其所宜避者”⑨。由此告誡回族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要盡量避免與陌生男性的接觸,長存戒備之心,不能毫無防備地打交道甚至交往等這些被忌諱的行為。這種過于束縛女性行為的思想與中國封建思想中的重男輕女極為相似,對女性在生活中的地位看得過于低下的思想,帶有十分明顯的封建色彩。
文化教育發(fā)展滯后。由于回族生活習慣的特殊性使得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相對封閉,早期為了在生活得到改善于是在他們的家庭教育中容易忽視對孩子文化知識的教育,而是更加側(cè)重對生活技能培養(yǎng),這也是大家眾所周知的,回族勤勞且善于經(jīng)商。但是由于回族所提倡的思想中本身帶有一定的封建性,加之他們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也沒有接受先進的思想,來對從前過于守舊的思想做出篩選,使得其家庭教育思想依舊帶有傳統(tǒng)、保守的特點,無法走出陳舊的思想“圍城”,從而制約了回族文化的發(fā)展。
注釋:
①(清)劉智.天方典禮[M].張嘉賓,都永浩,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16.
②(清)劉智.天方典禮[M].張嘉賓,都永浩,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18.
③張紅娟.從劉智的《天方典禮》看中國穆斯林的家庭倫理觀[J].昌吉學院學報,2010(2).
④郭蘇星,孫振玉.劉智的教論[J].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2011(6).
⑤⑥(清)劉智.天方典禮[M].張嘉賓,都永浩,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40.
⑦(清)劉智.天方典禮[M].張嘉賓,都永浩,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⑧⑨梁向明.略論回族傳統(tǒng)家庭倫理思想[J].回族研究,2007(1).
[1](清)劉智.天方典禮[M].張嘉賓,都永浩,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朱子文集·揭示古靈先生諭文[Z].
[3]鹿佑.天方禮經(jīng)序[Z].
[4]達浦生.伊斯蘭六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12.
[5]梁向明.略論回族傳統(tǒng)家庭倫理思想[J].回族研究,2007(1).
[6](明)王岱輿.正教真詮:下卷·人倫篇·至孝章[M].余振貴,標點.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