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杰
在知網(wǎng)按照篇名進行檢索,1993年-2017年10月關于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章僅有80篇,其中學術期刊有57篇,還有7篇博士、碩士論文。在時間順序方面,1993年1篇;1996年2篇;1999年1篇;2000年2篇;2001年1篇;2003年1篇;2005年1篇;2006年2篇;2007年5篇;2008年6篇;2009年12篇;2010年8篇;2011年11篇;2012年6篇;2013年7篇;2014年4篇;2015年6篇;2016年1篇;2017年3篇。在教育科研數(shù)字圖書館中檢索,沒有篇名一致的專著,更多檢索到關于李大釗個人傳記和李大釗思想等方面,還有小部分的文章談到李大釗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時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以及回國后在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對共產(chǎn)主義信仰等等。
總的來說,國內學者們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李大釗青年時期接觸和轉向馬克思主義;二是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方面;三是李大釗在這一歷史進程的突出貢獻;四是關于李大釗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播的條件方面。
目前,國外關于“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主要以美國和日本的學者為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李大釗何時何地接觸并轉向馬克思主義;二是對李大釗思想的研究。
日本學者森正夫在《李大釗在早稻田大學》一文中,認為李大釗在日本學習時期受到安部磯雄的基督教社會主義的影響接受馬克思主義。在《李大釗思想研究》中,后藤延子認為李大釗在日本留學時期雖然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但接受馬克思主義卻是在歸國后。
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從李大釗生平經(jīng)歷,到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以及李大釗對民族革命、農(nóng)民革命的認識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一文中,對李大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地位給予充分肯定,并認為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最早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并承擔了把馬克思主義帶到中國的任務。
中日雙方的學術界普遍都認同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方面的著作主要是從日本傳入中國,但對李大釗是何使何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這一觀點存在分歧。與李大釗同一時期留學日本的高一涵認為李大釗是在日本留學期間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通過學習河上肇翻譯的《資本論》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以劉民山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李大釗在日本留學期間,受到幸德秋水的影響;還有森正夫和后藤延子等人的觀點。雖然對于李大釗是如何接受馬克思主義這一觀點仍然存在爭議,但都能同意一點,就是這一過程是循序漸進,不是一蹴而就的。
關于李大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方面,主要指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也可以說首倡者、第一人是誰的問題。
一部分學者將五四運動之前馬克思主義最早傳入中國的時期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雖然這一時期沒有明確的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但這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就已開始了其中國化的進程。一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倡者是李大釗,王東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始點是李大釗于1918年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觀點,如黨的八七會議說、六屆六中全說、反對本本主義說、共產(chǎn)黨成立說、中共二大說、秋收起義說、井岡山道路說、遵義會議說等等。
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方面,李大釗非常重視和關注農(nóng)民問題、土地問題等方面。一些學者認為李大釗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實境”,指導中國革命道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有的學者認為李大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有些學者認為李大釗在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承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以及創(chuàng)辦進步刊物,對當時的青年學生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張玉玲認為李大釗在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接班人以及早期中共領導人方面發(fā)揮了積極地作用,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也都受到過他的影響。
在無產(chǎn)階級革命領導權方面,李大釗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和無產(chǎn)階級必須取得中國民主革命及其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領導權。在共產(chǎn)主義運動初期,李大釗就清醒地認識到建立民主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性,面對資產(chǎn)階級的全副武裝,手無寸鐵的無產(chǎn)階級必須要取得革命領導權,這是鮮血換來的經(jīng)驗教訓。
在武裝斗爭革命理論方面,李大釗認為鄉(xiāng)村是革命的策源地,中國農(nóng)民已經(jīng)認識到只有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才能實現(xiàn)對農(nóng)民的解放。李大釗在1926年發(fā)表的最后一篇文章《魯豫陜紅槍會》中提到,紅槍會使用新式武器將在中國農(nóng)民運動史上開新的紀元,中國農(nóng)民運動的一大進步。
李大釗在《土地與農(nóng)民》一文中,對當時的土地占有狀況及農(nóng)民生活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周朝的“均田制”、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以及孫中山先生提倡的“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進行分析”,認為農(nóng)民起義要取得勝利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農(nóng)民起義必須在“耕地農(nóng)有”的口號下進行。關于土地問題,李大釗提出“耕地農(nóng)有”的口號,認為農(nóng)民階級離不開土地,土地是農(nóng)民的根。
在階級斗爭革命理論方面,李大釗認為鄉(xiāng)村中的階級斗爭是十分必要的。農(nóng)民長期受到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為了自身的解放,農(nóng)民應該組織自己的農(nóng)民協(xié)會,保障本階級的利益。共產(chǎn)黨員在農(nóng)民運動中起領導的作用,引導農(nóng)民自發(fā)的組織屬于農(nóng)民階級的武裝力量。
在建立民主聯(lián)合戰(zhàn)線方面,第三國際要求中國共產(chǎn)黨應該與國民黨合作組成民主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李大釗作為第一個加入國民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此后的國共合作中充當聯(lián)系人的角色。李大釗認為應該把整個無產(chǎn)階級的民族聯(lián)合起來,明確提出建立全國各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在斗爭中必須運用聯(lián)合斗爭的方式建立統(tǒng)一的革命戰(zhàn)線。
新文化運動之后,涌現(xiàn)出一些知識分子小團體,這些青年知識分子開始關心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帶來了希望的曙光,青年知識分子把目光更多的投向社會主義。這一時期,李大釗也開始在日本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在此之前,中國缺乏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條件。五四運動之后,更多的中國知識分子和學生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在李大釗的個體條件方面,一些學者認為,李大釗早年留學日本,讓他能更早的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使他能更早的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李大釗的強烈愛國精神、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仰、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曲折的探索精神和中西結合的的教育背景,這種獨特的成長環(huán)境,中國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以及西式課堂教育對李大釗個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在留學日本期間,李大釗的民族主義情緒爆發(fā)出來,特別是對于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使得李大釗對日本的情緒變得更加憤怒。
綜上所述,在對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面,學術界已經(jīng)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目前國內尚沒有關于“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專著,更多的是李大釗個人傳記和李大釗思想等方面,筆者十分希望能夠對“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更為全面的研究。
[1]劉民山.李大釗研究論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森正夫,韓一德,劉多田.李大釗在早稻田大學[J].齊魯學刊,1987(1).
[3]后藤延子,王青,等.李大釗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4]王中汝.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J].發(fā)展論壇,2003(3).
[5]曹力鐵.論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5(5).
[6]繆小勇.淺談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7(6):5.
[7]張玉玲.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J].發(fā)展論壇,2003(3):67.
[8]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李大釗烈士碑文[N].人民日報,1983-10-30.
[9]繆小勇.淺談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7(6):5.
[10]王曉榮,張楠.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社會主義研究,2010(02):44~48.
[11]宿忠顯.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J].青海社會科學,1996(5).
[12]左玉河,王瑞芳.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史學月刊,1993(01):68~87.
[13]王曉榮,張楠.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社會主義研究,2010(02):44~48.
[14]左玉河,王瑞芳.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史學月刊,1993(01):68~87.
[15]陳增輝.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貴州社會科學,2000(5).
[16]王曉榮,張楠.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社會主義研究,2010(0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