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鼓縣職業(yè)中專學校
哲學是基礎(chǔ),也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關(guān)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現(xiàn)狀,進而推動其進一步發(fā)展,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途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傳入中國之日起便已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時至今日,已走過了9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著中國的革命、建設(shè)、改革的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同樣也取得豐碩的成果,形成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雖然一直在前進,但仍有些方面值得深究。
第一,從歷史淵源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中國人民革命、建設(shè)、改革的歷史。然而,結(jié)合近代以來我國發(fā)展歷史來看(從革命—建設(shè)—大躍進—“文革”—改革),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卻走過了一個崇拜、認可(革命勝利)——質(zhì)疑(“文革”動亂)——淡忘(貧富懸殊)的過程?!袄碚撛谝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①,那么,理論在人民群眾當中的實現(xiàn)程度更是如此,人們?nèi)罕姼幼⒅厥鞘菍崒嵲谠诘睦?。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今社會沒有很好的為群眾所掌握,這與上述歷史淵源的分不開的。
第二,從文化交融方面來看。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禮樂教育,人文關(guān)懷,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積淀,中華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底蘊深厚。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外來的理論,它雖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能夠指導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富強,并為先進的共產(chǎn)黨人所掌握,但在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它始終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發(fā)生著激烈的碰撞,尤其是體現(xiàn)在中下層的人民群眾當中,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下階層,知識水平有限,對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本能的抵觸情緒。而在兩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這部分人也受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熏陶,形成了自己一套處世哲學。這也是他們即使只字不識也能教育子女如何處事,如何做人的道理。在他們看來,中國傳統(tǒng)哲學能夠使他們安身立命。所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當中,尤其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大眾化過程中會受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抵觸,因為傳統(tǒng)哲學在他們心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要想改變幾千年積淀下了的思想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另一方面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化”的還不夠深入。不管是“借言賦義”還是“耦合再造”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前提,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來梳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拿出中國經(jīng)典名著當中某些語句來套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或是辯證法。而不敢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提的較少或沒有提到的觀點,中國哲學卻有明確、合理表述的內(nèi)容添加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去,不斷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使之中國化。
第三,從宣講方式來看。教條式的宣講,多局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闡述,而缺乏與實際相聯(lián)系。這種方式嚴重阻礙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的中國化,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國家繁榮富強,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為群眾所掌握,在他們心中扎根,應(yīng)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本理論價值要能夠反映群眾生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要進一步發(fā)揮其理論實效,就必須使其基本價值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世俗生活。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對“彼岸世界”的一種論證,而是對“此岸世界”的現(xiàn)實關(guān)注。而對廣大人民群眾現(xiàn)實利益的關(guān)注,正是這種現(xiàn)實關(guān)注的體現(xiàn)。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生產(chǎn)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而需要和利益則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因。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guān)”②。這就要求當代的馬克思主哲學中國化理論的工作者更加關(guān)注人民群眾的世俗生活,關(guān)注群眾的物質(zhì)利益訴求。
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本質(zhì)要融入群眾的精神生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不僅要反映群眾的世俗生活,更應(yīng)走進群眾的精神和心靈世界,把握群眾的“心”情,解決群眾精神世界的心靈問題,由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為具有包容性,為大眾立言,與群眾進行心靈溝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的表述方式要符合群眾的思維方式。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提到“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diào)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雹垴R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在其傳播的過程中必須是通俗易懂的,而不是晦澀深奧的哲學語言。只有用中國的民族語言,傳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更好的為普通群眾所接受。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除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更重要的是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鑒。中國傳統(tǒng)哲學雖然產(chǎn)生于封建社會,但仍有很多精華部分是值得我們吸收和借鑒的。尤其是要把中國哲學中有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沒有或未曾展開的概念、范疇加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去,使之中國化。
然而,時下仍有不少研究者教條的理解、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僅僅局限于用中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唯物論去梳理中國哲學,或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簡單的概括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列寧曾今說過,“凡是人類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馬克思“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討,任何一點也沒有忽略過去”。④部分研究者就此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已經(jīng)總結(jié)了人類全部文明成果,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中國的語言風格解釋出來。列寧的話主要是針對把馬克思主義簡單化,以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人類文化遺產(chǎn)而發(fā)出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確實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但就此認為馬克思已經(jīng)毫不遺漏的概括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理論成果只是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注釋”,那就荒唐可笑了。
中國哲學體系大致以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施治國方略——求天下大同為發(fā)展脈絡(luò)。尤其是在“明修身之道”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國古代先哲從人性論、修養(yǎng)論、境界論等幾方面全面闡述了心性之學、價值哲學、人生哲學、處世哲學的思想。誠然,這些思想當中不乏存在唯心主義或不尊重個性等缺點,但經(jīng)時代精神的灌注,賦予它時代的特點加以改造是可以融入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去的,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nèi)在的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卻相對淡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所以,我們需要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來充實、完備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哲學思維是運用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的方式進行的一種思維。”⑤唯物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起點和前提,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基礎(chǔ)尋找事物的規(guī)律性,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是中國化的重要內(nèi)容,運用唯物性的哲學思維對于人們正確的認識客觀世界,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性具有重要作用。
辯證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靈魂和精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9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的過程也是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也一直在繼續(xù)。在這一過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既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更應(yīng)該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動指南。這就需要人們掌握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等辯證法思想,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同樣,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nèi)容。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并不僅僅是政治經(jīng)濟學的中國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同樣也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主要是對中國革命、建設(shè)、改革的指導,推動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也不容忽視,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再到人的思維都有研究,它是我們的理論依據(j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除了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fā)展,更不能忽視人的全面發(fā)展。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指導黨和國家制定方針、政策,保證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方向;另一方面,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群眾所掌握,使人們能夠科學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進而提高人們對馬克思主的理解和認同程度,推進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56~57,294.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③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59.
④列寧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⑤楊國順.論哲學思維[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1,23(3):14.
[1]王南湜.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及其規(guī)律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許全興.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若干新思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4(1).
[3]王悅生.在“結(jié)合”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哲學研究,2006(2).
[4]劉招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0(2).
[5]李建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史[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
[6]余品華.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哲學研究,2010(1).
[7]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列寧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