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偉
讀《豐子愷傳》,其中豐子愷描述李叔同的細節(jié),最讓我心動。我知道了,什么是生命中最深的教養(yǎng)。
17歲那年,豐子愷去了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李叔同,即后來的弘一法師,是豐子愷的音樂老師。第一節(jié)音樂課,上課的鈴聲一響,豐子愷和他的同學們散漫地往教室走,說說笑笑的,因為通常情況下,老師會在上課鈴聲響后才去教室。同學們推門進去,先是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講臺上,再一看,黑板上早已寫好了本課所教的內容。同學們瞬間安靜下來。以后的音樂課,沒有一個同學不是早早地去到教室。課堂上,有一個同學不唱歌而看別的書,以為先生沒有發(fā)覺。下課后,李叔同很輕而嚴肅地對那位看書的同學說:“你等一等出去。”等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比缓蟪峭瑢W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吧”。這位同學臉上發(fā)紅。另一節(jié)音樂課結束后,最后走出教室的一位同學無心地把門一拉,碰得太重,發(fā)出很大的聲音。李叔同出門,滿面和氣地叫他轉回教室來,同樣輕聲而嚴肅地對他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門?!比缓髮λ痪瞎?,送他出門,自己輕輕地把門關上。
教養(yǎng),不僅僅來自書本。身教,從來都是最重要的教科書,而不是喋喋不休的道德傳達。
當年被當代人譽為“最偉大的牛津人”的神學家路易斯在他的著作《痛苦的奧秘》中寫道:“剛上大學的時候,我連一個男孩應該具備的起碼的道德良知都沒有。我只對殘忍和吝嗇有一點模糊的厭惡,這便是我最大的成就,而我對仁慈、誠實和自我犧牲的認識,就像狒狒對古典音樂的認識一樣貧乏。”這樣一個多年以后把仁愛變成文字使我們得以洗滌魂魄的天才,他的本然情感同樣也是貧乏的,是不斷接受著吸吮著來自仁者的教養(yǎng),才逐漸清洗掉自己的“罪性”,活成了一個尊貴的人。
一開始我們都是那個貧乏的生命,對于教養(yǎng),也像狒狒對古典音樂一樣陌生。我們去學校里學習科學與語文,逐漸懂得常識與通識??墒牵覀兊慕逃?,很少涉及教養(yǎng)教育。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一錘定音的前提下,分數(shù)像奴隸主,我們像奴隸。但關鍵是,我們的老師,也未必散發(fā)著優(yōu)雅的教養(yǎng);我們的家長,也大都滿足于生存層面的供給。最要命的是,我們的家長常常并不懂得相親相愛,家里散發(fā)著指責和吵罵的聲息,我們接受了太多的恐懼和壓抑。其實,家長給孩子的最優(yōu)雅的教育,就是他們的相親相愛。毫無疑問,愛的達成,就是幸福的達成,也是教養(yǎng)的交融??墒?,這樣的達成,是多么的罕見。
財富和學識,可以讓我們有豪車有別墅,可以讓我們做教授,當暢銷書作家。可是,如果教養(yǎng)缺失,我們的言談舉止不可能不露出古怪的俗氣。我們可以去巴黎圣母院旅游,如果教養(yǎng)缺失,在那樣安靜肅穆的環(huán)境中,我們的嘴巴照樣像打電話一樣聒噪,讓人掩耳。我們每個人有多么的戾氣,整個社會環(huán)境就會有多么的戾氣。戾氣到了極端會讓人扭曲瘋狂,最起碼也是不能讓你和你周圍的人幸福喜樂。
有人問過作家梁曉聲,什么是文化,他用四句話概括:根植于內心的教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是的,文化的首要元素,就是內心的教養(yǎng)。一個民族的強大與文明,其最顯著的福祉,就是民眾教養(yǎng)的普遍與良善。
今天我看朋友圈,一條消息讓我感動,源于一個普通人的出乎意外的舉動——火車站賣票處,排著長長的隊,一個女人乘坐的火車快要到點了,她走到排在第二位的男人面前,懇求讓她先買票,那個男人讓她進來,而他自己則走到隊伍的最后面重新排隊。原本,他可以讓這個女人插號的,這樣的話也已經算得上仁善,可是,他讓給她位置,自己重新去排隊。這,是教養(yǎng)!
還有一條消息讓我溫暖。一個老婦人駝著背拄著拐過馬路,大車小車一輛接一輛,沒有人愿意停下來給她讓路。這時,一個穿橫條T恤騎摩托車的小伙子過來,把摩托車橫斜著,停在兩輛車前面,把后面的大小汽車逼停,示意那個老婦人先過馬路……這是個“蠻橫”的小伙子,我卻給他的教養(yǎng),點一個大大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