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所謂“法律用語”,是指法律行業(yè)通用的專門術語(包括行話、套語),從廣義上講,“用語”涵蓋詞匯、詞組、相對固定的詞語以及有一定程式的句型。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法律文件的用詞和造句,都有區(qū)別于普通文字的專門特征。從事法律翻譯,除了要掌握一般的翻譯方法或技巧外,還要特別注意法律用語的翻譯。下面從法律語言的詞匯和句法兩方面擇要介紹法律用語的翻譯。
有不少普通詞用在法律文件里失去了一般人所了解的通常意義。而具有屬于法律范疇的、與其原意大相徑庭的意思。翻譯屬于法律意義的詞匯,必須使用法律英語里相對應的詞匯,如:
(1)受不可抗力影響的一方應立即書面通知另一方,解釋其不能履行或延遲履行本協(xié)議的全部或部分條款的理由。
The party affected by an event of force majeure shall notify the other party in writing without delay, explaining the reason for its inability to perform or the delay in the performance of all or part of this Agreement.
(2)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利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If the law stipulates or the parties have agreed on a time limit for exercising the right to rescind the contract, and the party with the right of recession fails to exercise such right at the expiration of the time limit, such right shall be extinguished.
(3)在非違約方依據(jù)普通法或衡平法享有的權利和救濟不受限制的情況下,本協(xié)議根據(jù)前款終止后,違約方應賠償另一方因違約方的過失、失職或其他違約行為或非法行為致使本協(xié)議終止而遭受或發(fā)生的一切損失。
Without limiting any right or remedy available to the non-defaulting party at law or in equity, upon the termination of this Agree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vious Article, the defaulting party shall indemnify the other party for all losses suffered or incurred by i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ermination due to the negligence, breach of duty or other default or wrongdoing of the defaulting party.
分析:在合同文本中存在著許多專業(yè)性的術語,為了更加準確的表現(xiàn)以及傳達合同條款的內(nèi)容,在翻譯時就要注意專業(yè)術語翻譯上的對應。因為專業(yè)術語一般都包含著重要的內(nèi)容,為了確保合同語言的準確性,運用語義翻譯理論,尋找到對應的譯語翻譯,達到合同譯文準確傳遞原文本合同信息的目的。
(1)乙方有權利在不暴露委托人的真實身份及隱私的前提下,對外發(fā)布委托人的申請信息和包含其申請信息的數(shù)據(jù)報告并用于非公開性的內(nèi)部研究體系。
In the privacy of the Client's real identity, party B has the right to release information of application and data reports containing the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Client, and to use those datum in the non public internal research system.
分析:此例句中“對外發(fā)布”在翻譯時沒有譯為“release to the public”,而是將“to the public”去掉,直接譯為“release”,這是因為“發(fā)布”一詞本身就具有“對外公開”的一層含義,因此,在原文中“對外”一詞僅是一個輔助詞,不具有實在意義,故可以省略不譯。
(2)如因戰(zhàn)爭、外交關系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本合同的履行,雙方協(xié)商解決。
Both the parties shall negotiate and resolve timely, provided that the Contract could not be performed due to force majeure such as wars diplomatic relations, etc.
分析:同理,此句的“不可抗力因素”中“因素”一詞在此文本環(huán)境中屬于輔助詞,不具有實在意義,因此,在交際翻譯理論指導下,為了符合英文合同的表達方式,故可以省略不譯。
(1)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規(guī)定,在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同意訂立本勞動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條款。
This Contract of Employment is made and entered into between Party A and Party B voluntarily via equal consultatio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stipulation of Labor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mployment Contracts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分析:此句中的“訂立”一詞在翻譯時可以直接翻譯為“made”,但在英文合同的表達中,為了體現(xiàn)合同文本的嚴謹性,就會在“made”后面加上“entered into ”,事實上,“enter into”的詞義是“進入、研討”,用交際翻譯的理論,將二者并用構成雙聯(lián)詞組,在語義表達上更加貼近英文合同的表達方式,易于英文合同讀者接受和理解。
(2)如乙方違反或忘記執(zhí)行以下條款及條件,本協(xié)議及賦予乙方之所有權力將立即失效。
This Agreement, and all rights vested in Party B, shall forthwith become null and void, if Party B shall violate, or omit to perform, any of the following terms, provisions and conditions.
分析: 本例句原文中的“條款和條件”是重點強調的部分,需要特殊注意,也是為了引起下文的中心,所以此處屬于關鍵性的詞,可以使用同義詞疊用的方法,將其譯為“terms, provisions and conditions”,將這三個意思相近的詞放到一起,以示強調。原文中的“失效”一詞是強調前半句話如若發(fā)生可能導致的后果,也屬于關鍵性的詞語,所以為了起到警示的作用此處也可以使用近義詞疊用的方法,即譯為“null and void ”。
從句子基本結構方面來說,中英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通過對平行文本的分析也可以了解到,中英文合同在行文中句子結構雖然大體上一致,都是按照“主一謂一賓”的順序行文,但由于英文與中文不同,英文是表意語言,因此,在進行合同文本翻譯時就要考慮中文合同與英文合同語序上的差別,運用交際翻譯理論,運用斷句、拆分、重組、整合等方式調整句式結構,使譯文更貼近于英文合同的表達方式以及語序結構,同時要根據(jù)語義翻譯理論,準確傳達出原文的信息內(nèi)容,切不可因句式結構的更改致使文本內(nèi)容改變。
(1)委托人應根據(jù)咨詢服務要求及時向乙方提供所需材料,并保證所送交的所有文件、材料和陳述內(nèi)容均應合法、真實、有效,否則一切責任由委托人承擔。
The Client shall supply the material needed to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ulting services, and ensure the legality, tru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all documents, materials and statements provided. Or the Client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分析:本例句的原文并不長,但在分析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句子表達的是一種條件關系,前半句中已存在一套主謂賓結構,而后一句中也同樣有一套主謂賓結構,因此,為了體現(xiàn)合同文本的簡潔明了,筆者認為,完全可以用拆分的方式,將此句拆為兩個句子,前一句為陳述句,交代委托人的義務,后一句是由“or”引導,表達的是前一句話中的內(nèi)容若沒達到則會出現(xiàn)的結果。根據(jù)英語的表達習慣,前一句在翻譯時語序也需要進行適當?shù)恼{整,將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謂賓先翻譯出來,之后再將句子的次要信息置后對主要信息進行補充說明。
本文主要以法律文本漢譯英翻譯過程的任務描述以及翻譯策略為主線,選取典型的合同文本,分析在法律文本漢譯英過程中該文本類型所采取的翻譯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要點。在翻譯的過程中,筆者對翻譯任務文本內(nèi)容和結構進行分析,并找到翻譯的重點問題,此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接著,再通過具體的翻譯技巧和翻譯策略對合同文本進行處理,這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翻譯整個過程就是在不斷的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同時自我審校過程是完善翻譯成果的過程。通過翻譯實踐可以了解到,即使在譯前已經(jīng)做好了較為充分的準備,并且翻譯時也針對一些具體翻譯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但在自我審校時會發(fā)現(xiàn),仍然會有許多問題是在翻譯過程中沒有注意到的。因此,自我審校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它要求譯者在翻譯完成后對相關知識達到更進一步的了解,從而在審校時能夠改正錯誤,使譯文更加嚴謹、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