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務江 廣西欽州市浦北縣江城塘頭小學 535399
小學生的逆反心理,淺白地說就是不聽話甚至對立情緒的現象,這種現象嚴重阻礙小學生自身健康思維的發(fā)展,對于家庭、學校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帶來不良的影響,如果放任自流,既給家庭和學校帶來困擾,又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因此,研究小學生的逆反心理及預防策略極其重要.經過兩年來的觀察、研究和實踐,我總結了幾點膚淺的工作經驗.現不妨從形成原因和預防策略來談談吧.
1.生理因素.孩子從嬰兒生長到兒童少年,從蹣跚學步到獨立行走,身心成長日趨成熟,對于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有了協調能力,已經初步形成獨立的個體,不想再過分依賴家長,這時,如果家長和老師經常對他們的自由活動橫加干涉,就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和反感,叛逆的心態(tài)從此形成.
2.心理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孩從咿呀學語到能運用語言獨立表達,心智也日長見識,有了自己思維的空間,對于不同的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和判斷,以致作出相應的語言和行為的反應,不再事事都順從家長的思路去解決問題.倘若家長事事都對孩子指手劃腳,限制孩子的思維方式,就勢必讓孩子形成反抗的心理.
1.過高的期望.孩子的素質和能力因人而異、千差萬別,這就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好有差的原因.但有些家長忽視這個客觀原因,一味要求孩子出類拔萃,為達到此目的而增加學習時間,不惜剝奪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及活動娛樂的自由.還有些家長為了使孩子將來能成家成名,就主觀定下培訓的方式,硬迫著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這些現象都是沒有考慮孩子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也沒有考慮孩子的興趣特點,好高騖遠而不切合實際,結果孩子厭倦,反感情緒漸漸加強,最后形成了逆反心理.
2.管教粗暴.由于孩子的生活閱歷短、事理認知不豐富的特點,行為犯錯在所難免.作為家長應該曉之以理來說服教育,但一些家長一見到孩子犯錯,就火冒三丈,厲聲斥責,更有甚者以棍棒相加.這種粗暴的管教方式更讓孩子產生叛逆的心態(tài).
1.課業(yè)負擔過重.一些地區(qū)的教育工作又走回應試教育的怪圈,把語文、數學、英語這些科任教師按該教學班的考試成績來排隊.教師只好跟著"考試成績"這個目標走,擠掉了學生的活動課來加班加點給學生補課,更有甚者把課程表安排的"美術、音樂、信息"等課程也拿來講授"統考科目"的課程,放學后布置有家庭作業(yè),中午休息時間也布置有作業(yè),累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一些學生努力去做了也沒能完成任務,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常受到批評的學生,性格也出現了變化——對學業(yè)厭倦,對老師反感.
2.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大抵遵守紀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都會得到老師的喜歡,而那些紀律松懈、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常常受到老師的冷眼看待,他們一有點犯錯,就引來老師的喋喋不休的指責,甚至挖苦.還有的后進生因為在課堂上回答不了老師提出的問題而令站著不讓坐下,使學生難堪.本來老師想要學生向好的方面發(fā)展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這些教育與管理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產生了懷恨、對立情緒.
1.結交不良伙伴.年齡相近、愛好相同的孩子很容易組合到一起,物以類聚,當一些孩子在學校里對學習產生厭倦時,眼光就會轉移到社會上,因為在他們看來,那些逃學的、游手好閑的少年是多么自由幸福,于是就會漸漸走近那些群隊.要知道"近珠者赤,近墨者黑."經過一段時間接觸,孩子就會被那些不良的少年的叛逆行為所感染,對抗老師和家長,常常曠課和逃學,叛逆心理日益加深.
2.癡迷暴力游戲和不良影視作品.網絡信息高度發(fā)展的現今社會,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但是,一些不法商人唯利是圖,也利用網絡通訊傳播、推銷一些不良影視作品和暴力游戲,少年兒童涉世未深,很容易被那些東西所迷惑,一旦涉足那些不良影視作品和暴力游戲,就會沉迷其中.少年兒童的模仿性很強,打架斗毆、干壞事學得有模有樣,不以此為恥,反以為榮,根本不聽老師和家長的勸告,直接走到了對立面.
孩子剛來到世上,腦子當然一片空白,需要父母每天24小時的照看和引導,經過從1歲到7歲的培育,有了初步的正確的認知,語言行為也能與社會生活接軌,這時孩子上學了,漸漸長大,不再事事都依賴父母,有了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無論從生理或心理上都有了自己私密的空間.為人父母,應當善于觀察孩子的思想動向,發(fā)現不正確的,及時點化和引導,使之向健康的思維發(fā)展,這樣就可以了.而不是事事都要干預孩子,牽著鼻子走,這樣孩子會反感的,要留給孩子一點自由和私密的空間.
每個人的素質不同,能力也有差別,人盡其才,只要努力了,就無愧于心.無論家長或者教師,不能給孩子定下過高的不切合實際的目標,期望過高,失望就越大.對孩子的文化知識教育應當遵從客觀情況,因材施教,只要孩子有進步,都應當予以肯定.如果定下過高的不切合實際的目標,給孩子施加壓力,無論孩子如何努力都達不到,就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更會讓孩子厭煩而反感.
圣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何況作為孩子呢?當孩子做了錯事,家長和老師都不能厲聲斥責,要冷靜來了解原因,尊重孩子的人格,慢慢來與孩子談心,使孩子感到親切可信,就能從中去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找出了根源所在,從根本上矯正孩子的錯誤觀點和動機,從思想上杜絕犯錯的再次發(fā)生.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厲聲斥責乃至棍棒相加,孩子肯定難以接受,只會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解除應試教育的枷鎖,對學校教育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從源頭上規(guī)范教師的工作,嚴禁教師給學生加重學業(yè)負擔,使學生能放下沉重的包袱,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感到興趣,成為主動求學的主人.這樣就消除了教與學對立情緒,形成了師生團結一致的和諧氣氛.
對于學習上的后進生,教師要以鼓勵為主要手段,哪怕學生有一點點的進步,都給予微笑對待,投向欣賞的目光.譬如有的后進生在課堂上回答不了老師的問題時,教師要耐心地提示和引導,可以親切地說"想想,你一定能想到的!""哪個同學可以幫助他啊?"等等,切忌批評和罰站等令人難堪的做法.對于犯錯的學生,也不要公開批評,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引導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只有這樣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才會得到學生的信賴.
〔六〕教育孩子正確認識社會生活
社會環(huán)境紛繁復雜,而孩子們對于善惡美丑的辨別能力低,家長和教師要時常教育引導他們分清善惡美丑,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教育他們交友慎重,不要結交社會上游手好閑的人,自覺抵制不良影視作品和暴力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