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若木 成都學院外國語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外語學科在中國高校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院校合并”之前便已較廣泛地在各個高校開設。除去跟政治相關的被迫的停頓以外,外語學科以其深厚的學生適應度、較高的好奇度以及較為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而表現(xiàn)出強烈的學科生命力。英語,作為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通用語,可以被看做外語學科建設中的主力軍,其本身的發(fā)展抑或是凋零,折射出了外語學科的整體生態(tài)變化。在“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沿線諸多國家的鼎力支持,中國國際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的宏大背景下,外語學科在國內學科之林中的學術地位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與此同時,其社會貢獻度愈發(fā)顯得低下,折射出的位序表明了社會對其產生的不滿。國家實力的提升,在外語學科領域理應獲得更直接的表現(xiàn)和證明。但是,現(xiàn)實的情況卻并未讓人覺得輕松。外語學科的自身學術地位一旦崩潰,不但會給專業(yè)建設本身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從而也給國家的對外交際的走向帶來迷茫。國家在社會經濟層面發(fā)展到這個階段,也客觀上需要能夠體現(xiàn)其國家意志的學術構建和話語累積。
造成目前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摻雜了主觀和客觀兩種角度。本文歸納了三條維度的原因,現(xiàn)分別而述之。本文也擯棄了其他對于影響力小的原因的挖掘。
第一,天朝心態(tài)作祟。天朝心態(tài),本來是近年來互聯(lián)網(wǎng)上對于極端民族主義者及其行為的一種戲謔式的調侃之詞。中國民眾的傳統(tǒng)心態(tài)中不乏愛國之情節(jié),但是經過若干有意無意的政治運動或者是思想解放,愛國情結被更加激進的民族主義所替代。受此影響,外語學科沒有被主流社會賦予積極正面面對社會問題的能力及期待。同時,被民族主義裹挾的民眾,也僅僅對于外語學科提出了工具層面的語言期許。久而久之,外語學科便逐漸地脫離了社會問題,也就逐漸遠離了社會賦權的中心。
第二,知識系統(tǒng)的構成。通常來講,帝國主義體系下的諸多國家,伴隨著其殖民風潮的推進,其知識系統(tǒng)必然會融合進關于其殖民地以及影響力所及之處的各類知識。 而誕生于對該種力量進行反抗的民族國家,天生就更為關注與自己相關涉的自身型知識體系。外語學科在這一過程中,同樣在互動過程中,發(fā)展出了較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知識構型。知識系統(tǒng)構成的不均衡性,進一步地夯實了外語學科逐漸遠離學術研究之中心地帶的事實。
第三,外語學科的歷史欠賬的延續(xù)。外語學科在“開風氣之先”的民國時期,以舊學和“新學”交融為基礎,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具備較強的學術氣息,然而就時代而言,依然無法擺脫急功近利的高度實用主義的特色。新中國建立之后,在若干次運動的影響下,外語學科知識體系被加入了過多的政治詞匯和政治表達,以中央精神的外宣傳話筒的形式出現(xiàn)。外語并不必然意味著深諳國際政治或者外交,在此領域的政治學,經濟學,地理學知識體系的欠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為后來外交人員及未能時跟上時代要求的外交工作局面作出了注腳。
第四,當下的較為欠缺的國際化的視野。所謂的國際化視野,是指的是在國際文化教育經濟互動活動中,具有大局觀和整體性意識以及自我的明確定位。切莫貿然作出“以及推人”的行為,同時需要盡量地與自我心中的“天朝心態(tài)”作出有是、力地斗爭,唯有如此,國際化視野方才能夠得到切實的維護和鞏固。
外語學科的知識體系的良性建設和構建,離不開解決或者去掉以下的幾個因素。首當其沖的是極端的民族主義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健康的范疇之內,是民族國家之幸。憑借其生發(fā)出崇高愛國主義精神,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極端民族主義在影響外語學科上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對于介紹國外的先進優(yōu)秀的文明的成果表現(xiàn)出質疑、不屑甚至莫名憤怒的舉動。在此大眾心態(tài)沖擊下,外語學科很難在發(fā)揮長項進行譯介國外學術前沿的知識架構,從而也無法進一步潤澤自身的知識體系。循此思路,干涸枯萎也是有理由可以預判之事。其次要注意來自“民粹主義”思潮的沖擊。民粹主義,其核心點來自于對于“精英主義”思潮的反動,其本身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學術平衡意義。然而,其衍生出的把國外的文化預先定位為精英,從反精英的角度去為了反而反,就不具備任何的合理性了。該種思潮有害之處還在于對于中國的持續(xù)對外宣傳也極為的不利,因為給自身定位成了受害者,而這是一種單方面的認定,而無視了全球化在思想意識方面有可能同時帶來的人類齊同性。
在我國實行“文化走出去”的國策的新時期,各大高校的外語學科首先在謀定并且落實更進一步的“學院辦大學”的自治權限之上,積極參與配合中國文化的外宣工作,從而獲得外宣領域的知識話語權和知外語學科知識體系構建方式。其次,在日常性知識體系搭建中,盡量得排除來自于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錯誤影響和錯誤引導。要具備敢發(fā)聲的學術工作倫理,同時在平時日常的科研工作方向上,要旗幟宣明地開發(fā)這塊學術高地,收獲學界和跨學界的認同。
外語學科體系的搭建,任重而道遠,前途坎坷,外語學科工作者應該著力于問題突出之抓手,有的放矢的提高自身的學養(yǎng),完成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