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與文學批評讀札

      2018-11-13 04:07:33
      華夏文化論壇 2018年1期
      關鍵詞:文學批評馬克思哲學

      丁 帆

      【內容提要】在當下的文學批評邏輯中,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仍舊是最適用于當下文學批評領域的邏輯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靠著批判哲學而取得歷史不斷進步的思想武器,舍棄了這個基本點,文學就有可能在一味詠唱的“頌歌”當中走向“衰落和滅亡”,唯有清醒的批判哲學才能使文學不斷走向歷史的深度。我們首先要破解的思想誤區(qū)就是那種一談批判哲學就認為是政治上的禁忌,恰恰相反,批判哲學不是要“棒殺”文學的繁榮,而是幫助文學清洗自身的病菌,以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空間。善意的批評往往采用的是最嚴厲的批判態(tài)度,這樣反而能夠達到批判的預期效果,切不可用狹隘陰暗的心理去對批判者進行思想甚或政治上的構陷。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避諱自身人道主義的理念建構,它始終是將“人的尊嚴”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而馬克思批評的犀利尖刻的文風,體現(xiàn)出的是一個持有批判哲學態(tài)度的批評者應有的措辭和文風。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就是批判的哲學。這個口號似乎在52年前就十分流行,而經過這40年來的變遷,人們在摒棄了階級斗爭這一政治與社會學怪圈理論的時候,連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基本原理也一起忘卻了,這似乎有點殃及池魚的味道,倒是對愛德華·沃第爾·薩義德的知識分子必須堅持從獨立的角度擔當對社會批判職責的理論津津樂道,殊不知,這樣的理論,其濫觴就是源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

      當今世界無奇不有,當下中國哲學界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是層出不窮,各種奇談怪論更是異彩紛呈:我們見過批判批判哲學的理論,卻是第一次領教了批判哲學思維完全是一種“技術”層面的理論,這種完全脫離哲學本體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無疑是消解了作為批判哲學對推動歷史的巨大作用,將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技術化和庸俗化了的后果,就是把思想停留在“物質”的闡釋層面,是對哲學“精神”的揚棄。

      我并不想從哲學層面去奢談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的原理和運用方法,我只想就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對當下中國的文學批評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指導意義進行一些梳理,在對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的零星閱讀中尋覓思想的火花,以求從中獲得某種意義和方法的啟迪,遂以隨筆的形式予以記錄,庶幾能夠為當下中國的文學批評尋覓到一味良方妙藥。

      毋庸置疑,人類社會的進步是依靠批判哲學作支撐的,文學批判功能的喪失,就意味著文學機能的衰退。雖然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命題,卻是我們的文學史無法逾越的障礙。回眸社會主義國家百年文學史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幅圖景:在蘇聯(lián),沒有“解凍文學”的興起,就不會有文學的復蘇;在中國,沒有“傷痕文學”的勃興,就不會有撥正航向、推動社會進步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成就,讓中國成為世界強國,讓中國文學逐漸融入世界文學的潮流之中而獲得一席之地。批判哲學作為一個社會學、政治學的武器,顯然是不可或缺的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而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領域里,一旦缺少了批判哲學的元素,文學的天空就會充滿著輕曼的浮云而變得虛空飄渺。

      從當前中國的文學形勢來看,我們面臨著的仍然是兩個向度的批判哲學悖論:首先,就是馬克思所提出的對資本社會的批判,具體到文學界,即商品文化漫漶浸潤現(xiàn)象的泛濫已成潮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資本對文學每一個毛孔的滲透所造成的墮落現(xiàn)象,在20年的積累過程中已然成為一種常態(tài)的慣性,這種滲透有時是有形的,有時是無形的,但卻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商品文化的侵襲往往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與多種主流意識形態(tài)媾和在一起,從無意識層面對人的大腦進行悄無聲息的清洗的。其次,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文學應該反映“歷史必然性”的批判向度在這個時代已然逐漸消逝。在現(xiàn)實生活題材作品中看不到“歷史必然性”的走向,而在歷史題材作品中也看不到“歷史必然性”的脈絡,歷史被無情的遮蔽也已經成為一種作家消解生活的常態(tài),而文學批評者在歷史的語境失語,也就成為順其自然的閉目塞聽現(xiàn)象。

      鑒于上述兩個向度批判的缺失,竊以為,即使是在今天,使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對其進行學術性和學理性的厘定,甚至是較大的外科手術,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應該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其實,我們只要解決了批判哲學對歷史進步的推動作用,我們就不會有任何政治上的疑慮了,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看:“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把人類的某種完美的理想狀態(tài)看作盡善盡美的;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反之,歷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fā)展進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每一階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對它所由發(fā)生的時代和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于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同樣是要走向衰落和滅亡的?!瘪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靠著批判哲學而取得歷史不斷進步的思想武器,舍棄了這個基本點,我們就會在歌舞升平的一味詠唱的“頌歌”當中走向“衰落和滅亡”。唯有清醒的批判哲學才能使我們不斷取得歷史的進步。所以,竊以為,我們首先要破解的思想誤區(qū)就是那種一談批判哲學就認為是政治上的禁忌,恰恰相反,批判哲學不是要“棒殺”文學的繁榮,而是幫助文學清洗自身的病菌,以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空間。而最可怕的卻是溫情的“捧殺”,在一片頌歌聲中,文學必定會死在路上。

      正如馬克思所言:“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tài)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夸夸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xiàn)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睆呐姓軐W這個意義上來理解我們的所謂“不斷革命”,或許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其前提就是建立在否定性的辯證邏輯之上,打破“崇拜”,將一切事物都看成“暫時的”歷史“中間物”,讓其在不斷批判的辯證邏輯運動中,去推動歷史的前行。唯如此,我們的事業(yè)才有進步的可能,我們的文學才有立于世界之林的機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法也是與其批判哲學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兩個義項。

      回眸共和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不斷地“收”和“放”的運動中,文學的衰落與繁榮往往是伴隨著政治運動的起伏而游走的,也成了一種規(guī)律,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發(fā)展,不管其內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它們以一個否定另一個的方式彼此聯(lián)系著?!睆奈膶W史發(fā)生的客觀事實上來看,我們的文學運動歷來就是在不斷否定的過程中前進的。當批判哲學占主導地位的時候,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無疑是取得長足進步的時代;當批判哲學被消解的時刻,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無疑就是進入冰凍的時期。唯此,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對文學史進程起著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考察,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也是連接人倫道德的有機線索,如何從非人性的教條主義的理論中掙脫出來,正是我們辨別哪種批判哲學是有益的,哪種批判是有害的試金石。由此,我們可以從老一代革命文學理論家的思維邏輯構造的嬗變當中看出正確的批判哲學的魅力所在,也足可以窺見批判與反批判自始至終都是在馬克思預設的關乎人的本質的命題中進行的原因,換言之,那就是“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的道德化”是縈繞盤桓在我們頭上充斥著吊詭意味的悖論。一生打著批判哲學革命旗號的周揚直到晚年對自己有害批判哲學的反省,正是由于其批判哲學思想回歸到了人道主義立場上來的結果。一聲道歉,一個思想的大轉彎,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基本原理的回歸,又是對文學人性基本價值判斷的皈依。

      竊以為,一切批判哲學的運行,都是圍繞著一個宗旨,那就是建立以“人”為本質特征的認識論基礎上的文學本質:“在認識到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基礎之后,唯有‘批判’才能夠發(fā)明出新的范疇來,并像它正在做的那樣,重新把人本身變成某種范疇,變成一系列范疇的原則。當然,這樣‘批判’就走上了唯一的生路,但這條路仍然處在驚惶不安和遭受迫害的神學的非人性的控制之下。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并不擁有任何無窮盡的豐富性’,它并‘沒有在任何戰(zhàn)斗中作戰(zhàn)’!創(chuàng)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畾v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蔽膶W反映的是人和人性的本質方面的東西,其真善美的藝術追求,就是人性在不斷完善自我的道路上前進的過程,人性的道德就是藝術的道德,它同樣是在不斷的揚棄中得到發(fā)展和進化的?;仡櫸覀儙资陙淼膭?chuàng)作,一俟我們將大寫的“人”作為第一描寫對象,作為創(chuàng)作者的第一需求,我們的文學必定是繁榮期,反之,那必然就是衰落期;同樣,在文學批評領域內,我們一旦離開了大寫的“人”去分析文學思潮、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作品,一切都成為凌空虛蹈的偽批評,預示著文學批評的墮落期的到來。如何讓“批判”“走上了唯一的生路”,這就是當下文學批評無可選擇的有效途徑,“但這條路仍然處在驚惶不安和遭受迫害的神學的非人性的控制之下?!边@也仍然不是空穴來風、危言聳聽的幻覺?!艾F(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是否能夠沿著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的道路走下去呢?這同樣也是一個哈姆萊特式的世紀之問。

      最后,我要強調的是:一切否定批判哲學的理論都是背棄了認識世界合理性前提的偽邏輯,對批判的批判顯然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歪曲:“難道批判的批判以為,只要它從歷史運動中排除掉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排除掉自然科學和工業(yè),它就能達到即使是才開始的對歷史現(xiàn)實的認識嗎? 難道批判的批判以為,它不去認識某一歷史時期的工業(yè)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產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認識這個歷史時期嗎? 誠然,唯靈論的神學的批判的批判僅僅知道(至少它在自己的想象中知道)歷史上的政治、文學和神學方面的重大事件。正像批判的批判把思維和感覺、靈魂和肉體、自身和世界分開一樣,它也把歷史同自然科學和工業(yè)分開,認為歷史的發(fā)源地不在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霧中?!瘪R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之所以還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其批判的核心理論是推動一切歷史前進的“火車頭”!我的理解就是:一切歷史,包括文學,就不可能離開人對自然(這個自然當然囊括物質文明的發(fā)展)的不斷深入的認識,在工業(yè)化的過程中要把人對世界的認知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我們絕不可以將人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舊有的、僵化的教條主義的思維框架之中,而躲在僵硬的理論軀殼里,向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文明進程發(fā)出瀕死的哀號。正因為“批判的批判把思維和感覺、靈魂和肉體、自身和世界分開”,割裂了人的“靈與肉”的關系,在“唯靈論”的魔圈里徘徊,所以才是最忌諱批判哲學的幽靈。

      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建立在人性和人道主義不斷發(fā)展基礎上的哲學,它是為大寫的人而準備的思想武器,起碼它是最適用于文學批評領域的邏輯理論。

      或許是我們對這種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的文學批評是不習慣的,因為它往往會被文學史上歷次政治運動中的負面影響所左右,我們習慣的就是為文學唱贊歌,尤其是在歌舞升平的年代里,在遍地頌歌的旋律之中,一俟有了不和諧的批判聲音,我們就會覺得刺耳,如果像馬克思所持有的那樣尖銳和直接批判態(tài)度,恐怕就會招致非議和打擊。而馬克思早就預言:“批判沒有必要表明自己對這一對象的態(tài)度,因為它已經清算了這一對象。批判已經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種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币苍S,“清算”“批判”的理性加上“憤怒”“揭露”的感性而構成的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方法還不適應于我們的文學批評氛圍,七十年來的文學批評軌跡從來就不以此為座右銘,只有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切人文學科都是以“大批判”為主導,為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綱舉目張時,這種批判哲學才被發(fā)揮到極致,以致后來成為被人們所詬病的批評方法。然而,我們切不可因為這種批判哲學的方法被某種專制權力利用過,就棄之如敝履,而喪失了最有活力的批評方法。因為我們的某些文學批評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直以為自己是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恰恰相反,我們自認為的真理往往是與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背道而馳的:“‘人類理性不創(chuàng)造真理’,真理蘊藏在絕對的永恒理性的深處。它只能發(fā)現(xiàn)真理。但是直到現(xiàn)在它所發(fā)現(xiàn)的真理是不完備的,不充足的,因而是矛盾的?!闭且驗橛腥税涯骋环N理論當作“永恒的真理”,而不是在“永恒理性的深處”去不斷發(fā)現(xiàn)隨著時空變化而發(fā)展著的“真理”,所以才把真理庸俗化和專制化了,以至于在文學批評的領域內消弭了尖銳的批評風格。我們提倡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其歸根結底就是要堅持“永恒的理性”,唯有此,我們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真理,修正真理。

      我們重返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就是要去除那些到處都可以見到的那種隔靴搔癢式的溫情主義文學批評,用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的犀利而絕不留一絲溫情的批評取而代之:“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tǒng)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生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激發(fā),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從來就不是那種遮遮掩掩、浮皮糙癢的批評,而是一針見血地痛陳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弊病,由此而生發(fā)出來的剩余價值理論,至今對資本主義制度本質的認識仍有借鑒和指導意義,雖然其中的階級斗爭理論尚需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但是,嚴厲抨擊“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shù)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成為馬克思批判哲學的主旨,對于“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現(xiàn)象的揭露,無疑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問題。

      同時,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避諱自身人道主義的理念建構,它始終是將“人的尊嚴”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更需注意的是,馬克思批評的犀利尖刻的文風,體現(xiàn)出的是一個持有批判哲學態(tài)度的批評者應有的措辭和文風。這種文風沒有絲毫的遮掩和扭捏作態(tài),它們是“匕首和投槍”,處處命中要害,沒有任何的拐彎抹角之處:“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新發(fā)現(xiàn)的財富的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鄙行為的奴隸。”成為“別人的奴隸”這是我們文學批評的常態(tài),而成為“自身卑鄙行為的奴隸”的現(xiàn)象雖然普遍存在,然而,這種習焉不察的行為卻不被人們提及和批判。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種毫不留情的嚴厲批評已經過時了,但是仔細厘定,這種資本主義殘留的病毒仍然在我們社會的機體中存在,只是被另一種社會矛盾掩蓋著,不被一般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所注意,而我們的文學家們也沒有從社會的感性層面充分地體味到它們存在著的巨大潛能,我們不能即時性地發(fā)現(xiàn)現(xiàn)世所需要的真理,也就無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去有效地創(chuàng)造新的真理。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里所說的那樣:“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彼械倪@些批判的義項,不僅沒有在我們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里充分地展開,當然也沒有在我們的文學批評領域得以充分的利用,所以我認為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文學批評文風缺少的就是那種一針見血的批評文風,一個被溫情主義所包圍的文學批評王國,且又缺乏批判功能的主體性,你能指望它創(chuàng)造出什么像樣的文學批評來嗎?

      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本質的批判至今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雖然社會的發(fā)展已經告訴我們其中的某些局部理論已經不再適用了,但是其大部分理論還保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它對社會體制始終保持距離的批判態(tài)度,對推進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所起到的無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仍然是馬克思之后的許許多多哲學家秉持的哲學批判姿態(tài),馬克思的名言是照耀著過去黑暗王國的火炬,今天仍然是一個人文知識分子應該持有的社會批判哲學立場的指南:“你們贊美大自然令人賞心悅目的千姿百態(tài)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散發(fā)出和紫羅蘭一樣的芳香,但你們?yōu)槭裁磪s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我是一個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卻命令我用嚴肅的筆調。我是一個豪放不羈的人,可是法律卻指定我用謙遜的風格。一片灰色就是這種自由所許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現(xiàn)著無窮無盡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耀著多少個體,無論它照耀什么事物,卻只準產生一種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歡樂、光明,但你們卻要使陰暗成為精神的唯一合適的表現(xiàn);精神只準穿著黑色的衣服,可是花叢中卻沒有一枝黑色的花朵。精神的實質始終就是真理本身,而你們要把什么東西變成精神的實質呢?”馬克思這一段精彩絕倫的說辭,充滿著文學化的激情,它無疑就是我們文學批評的最高準繩。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是針對的是腐朽的官方舊制度,言辭激烈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如何針對我們自己政權中的弊端,尤其是一個特殊的文學領域中的種種疾病,馬克思沒有給出答案,但是,我認為,這種毫不留情的批判哲學的方法與態(tài)度是仍然適用的,只要批判者并不是以顛覆政權為目的,善意的批評往往采用的是最嚴厲的批判態(tài)度,這樣反而能夠達到批判的預期效果,切不可用狹隘陰暗的心理去對批判者進行構陷,尤其是政治上的構陷??傊?,“灰色”是有益的色彩,而讓“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現(xiàn)著無窮無盡的色彩”,才是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所要抵達的目的地。

      毋庸諱言,當下我們的文學批評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實質”呢?對照馬克思所說的當時德國的情形,我們應該有所反思:“在德國,對真正的人道主義來說,沒有比唯靈論即思辨唯心主義更危險的敵人了。它用‘自我意識’即‘精神’代替現(xiàn)實的個體的人,并且同福音傳播者一道教誨說:‘精神創(chuàng)造眾生,肉體則軟弱無能。’顯而易見,這種超脫肉體的精神只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才具有精神力量。鮑威爾的批判中為我們所駁斥的東西,正是以漫畫的形式再現(xiàn)出來的思辨。我們認為這種思辨是基督教德意志原則的最完備的表現(xiàn),這種原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變‘批判’ 本身為某種超經驗的力量的辦法使自己得以確立?!鼻也徽擇R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里對鮑威爾的批判有多少理性邏輯的合理性,因為鮑威爾高揚人的主體性,強化人是“自我意識”的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精髓是并行不悖的理論建樹。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與消極的“群氓”本來就是一枚鎳幣的兩面。鮑威爾在《文學總匯報》里的許多觀點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但是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是以無神論者的名義宣判了那種“通過變‘批判’”而達到篡改真正的人道主義的思辨唯心主義“唯靈論”之目的的險惡用心。而在當下的中國文學批評界,難道沒有這種唯心主義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站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立場上去抨擊鮑威爾的“唯靈論”的,去“救世主”心態(tài)也是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的重要理論元素。

      其實,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最適用于我們當下的文學批評的武器:“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我們且不論馬克思所設計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在其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他當時無法預見的種種問題,但是,其共產主義=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的等式,正是我們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的最高法則,文學并不等同于現(xiàn)實生活,它可以折射現(xiàn)實世界的大千生活,但是,它在某種程度上卻又是理想世界的構造,離開了這種理想主義的情懷,文學就會變成僵化死板的社會學陳述報告。所以,它必須是二次重構后“完成了的自然主義”,是“人道主義”原則下在異化了的人之后的“人的復歸”!因此,我們在理解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的過程中,我們也須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終極目標則是人道主義這一本質特征和原則。

      總之,作為一個政治預言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那種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革命進行的預測應該對我們今天的社會變革也是有借鑒意義的,當然,對法國大革命和英美的“光榮革命”優(yōu)劣的評判,也許經過歷史的檢驗,會得出并不相同的答案來。但是,作為文學批評者來說,我們似乎更感興趣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批判哲學中顯示出來的那種人道主義的理念:“當革命的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在進行一場比較平靜,但是并不因此就顯得缺乏力量的變革。蒸汽和新的機器把工場手工業(yè)變成了現(xiàn)代的大工業(yè),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新的生產方式還處在上升時期的最初階段;它還是正常的、適當?shù)?、在當時條件下唯一可能的生產方式。但是就在那時,它已經產生了明顯的社會弊?。簾o家可歸的人擠在大城市的貧民窟里;一切傳統(tǒng)的血緣關系、宗法從屬關系、家庭關系都解體了;勞動時間特別是女工和童工的勞動時間延長到可怕的程度;突然被拋到全新的環(huán)境中(從鄉(xiāng)村轉到城市,從農業(yè)轉到工業(yè),從穩(wěn)定的生活條件轉到天天都在變化的、毫無保障的生活條件)的勞動階級大批地墮落了?!倍鞲袼挂谎劬涂闯隽速Y本世界給社會帶來的災難,當然無論哪種革命都會導致同樣的后果,但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去控訴這種“革命”的后果,就有了人道主義的普泛價值意義了,生產方式無疑是進步的,但是,它所產生的社會弊病卻是最讓人關注的焦點問題:“無家可歸的人擠在大城市的貧民窟里”的景象;女工、童工和勞動時間的延長;血緣關系、宗法關系和家庭關系的解體。這種由先進的生產力帶來的“污穢和血”,卻是歷史進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那句名言:“惡是人類歷史進步的杠桿。”然而,一切革命的目的卻是為了最后消滅等級制度,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也許,許多革命導師對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估計不足,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以及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需要將克服這種社會的弊病作為社會進步的努力目標。而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就在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是為什么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中對巴爾扎克的評價如此之高:“圍繞著這幅中心圖畫,他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我從這里,甚至在經濟細節(jié)方面(諸如革命以后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yè)的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不錯,巴爾扎克在政治上是一個正統(tǒng)派;他的偉大作品是對上流社會無可阻擋的崩潰的一曲無盡的挽歌;他對注定要滅亡的那個階級寄予了全部的同情?!睙o疑,人道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是可以克服作家世界觀和階級立場不足與偏見的良方,而就是這個十分簡單的道理,在我們的文學批評領域內也是一種艱難的命題。

      更值得玩味的是,恩格斯對于“勞動階級大批地墮落”是有遠見的,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法國大革命后的工人階級在步入20世紀時的同樣墮落,他在《致瑪·哈克奈斯》時最后關切的是英國工人階級的墮落:“為了替您辯護,我必須承認,在文明世界里,任何地方的工人群眾都不像倫敦東頭的工人群眾那樣不積極地反抗,那樣消極地屈服于命運,那樣遲鈍。”為什么會產生如此令人失望的結果呢?其答案是一道難解的世界性的社會悖論。但是,文學能夠將它呈示表現(xiàn)出來,則已經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了,也許,這樣鮮活的歷史檔案尚需后人在不斷的多次闡釋中,讓其在顯影的效果里獲得復蘇。反觀我們今天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在我們的文學長廊中,有這樣的藝術形象矗立其間嗎?

      呼喚批判哲學的文學批評,也許是拯救我們文學的重要元素吧。

      猜你喜歡
      文學批評馬克思哲學
      文學批評新生代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倡導一種生命理想——論謝有順的文學批評及其文學批評觀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4:05
      回族文學批評的審視與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學批評為例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资兴市| 呼图壁县| 清河县| 商洛市| 祁东县| 威远县| 桦甸市| 壤塘县| 岳池县| 津市市| 大田县| 安图县| 赤壁市| 奈曼旗| 大冶市| 万山特区| 耒阳市| 隆昌县| 玛曲县| 久治县| 利辛县| 黄大仙区| 阿拉尔市| 中山市| 拉萨市| 永顺县| 株洲县| 禹城市| 武陟县| 武穴市| 德兴市| 德昌县| 铅山县| 新余市| 漳州市| 安乡县| 孝义市| 天长市| 青田县| 韩城市|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