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玉斌 廖作軍 李建華
摘 要:為了篩選適合醴陵地區(qū)栽培的再生稻品種,研究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通過試驗,記錄比較13個水稻品種的播種期、收獲期及生育期及各品種頭季產量和再生稻產量,篩選出適合醴陵地區(qū)栽培的高產、優(yōu)質的再生稻品種。試驗結果表明:“準兩優(yōu)608”、“Y兩優(yōu)9918”、“準兩優(yōu)199”等作為再生稻品種,其產量高、再生能力強、生育期適中,適合在醴陵種植。通過總結近幾年再生稻栽培示范的經驗,提出了再生稻品種選擇和田間管理的技術建議,對于促進醴陵市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具有現實的推廣意義。
關鍵詞:醴陵市;再生稻;品種篩選;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001
引言
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能力,通過耕作栽培措施,使收割后稻樁上存活的腋芽(休眠芽)萌發(fā)成苗,進而抽穗結實形成一定的產量。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農村土地流轉速度進一步加快,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等為主的規(guī)模經營主體數量越來越多,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已經發(fā)生了改變,國家要糧,農民要錢的種植矛盾進一步凸顯。因此,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提高種糧效益是搞好糧食生產工作的重要內容。發(fā)展再生稻生產是穩(wěn)定和擴大水稻播種面積、增加總產提高種糧效益的有效手段。按照這一思路,從2014年開始,連續(xù)幾年開展了再生稻品種篩選試驗和再生稻栽培技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共13個,分別為明兩優(yōu)6號、準兩優(yōu)608、隆兩優(yōu)華占、Ⅱ優(yōu)508、汕雜優(yōu)H-3、新華兩優(yōu)9號、C兩優(yōu)260、亞華優(yōu)451、培兩優(yōu)981、C兩優(yōu)651、皖稻153、榮優(yōu)390、黃華占,這些品種大部分為一季中稻品種,其中榮優(yōu)390是雙季晚稻品種。
1.2 試驗地點
醴陵市東富鎮(zhèn)立新村曾家塘組。
1.3 試驗設計
試驗田選擇土地肥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面積0.21hm2,共設13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100m2,成熟后分季、分品種單打、單曬驗收。
1.4 田間管理
試驗田于4月25日施22:8:10復合肥80kg,折合每667m2平均25kg作基肥;5月6日施尿素25kg、鉀肥16kg(分蘗肥),折合每667m2平均尿素7.5kg、鉀肥5kg;5月19日補施尿素共15kg、鉀肥10kg,折合每667m2平均尿素4.5kg、鉀肥3kg;8月4—20日共施尿素25kg、鉀肥10kg(催苗肥);試驗田共施復合肥80kg、尿素55kg、鉀肥36kg,折合每667m2平均復合肥25kg、尿素19.5kg、鉀肥11kg;全生育期共施純N14.47kg,P2O54kg,K2O9.6kg,氮磷鉀比例為1:0.3:0.7。分別于5月17日、6月12日、7月10日防治病蟲3次。長期淺水灌溉,前季稻曬田2次,一般曬到田間開裂,保持收割時腳踏不鉆泥,再生季保持田間干濕交替。
1.5 測定方法
品種篩選試驗主要從品種生育期、再生能力、產量幾個因素分析,需觀察記錄水稻兩季的播種期、收獲期和頭季、再生季產量,選擇出適合醴陵市栽培的高產品種。通過近幾年的示范,總結出再生稻品種選擇和田間管理的技術要點。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表現
各品種生育期在134~145d,其中準兩優(yōu)199最短,只有134d,最長的是C兩優(yōu)260和隆兩優(yōu)華占分別為215d和206d;頭季收獲期在8月15日左右收割的品種有6個,全生育期在200d以內的有3個,分別是準兩優(yōu)608、準兩優(yōu)199和Y兩優(yōu)9918,其余品種生育期稍長。
2.2 產量表現
頭季產量每667m2產量超過600kg的品種有7個,分別是隆兩優(yōu)華占(627.4kg/667m2)、Ⅱ優(yōu)508(637.4kg/667m2)、準兩優(yōu)199(6015.5kg/667m2)、C兩優(yōu)260(655.3kg/667m2)、Y兩優(yōu)9918(652.4kg/667m2)、培兩優(yōu)981(685.2kg/667m2)、C兩優(yōu)651(689.2kg/667m2);再生季共有5個品種產量超過300kg/667m2,其中隆兩優(yōu)華占最高,達350kg(見表1)。
3 結論與討論
3.1 品種評價
三年來,共對43個品種進行了試驗篩選。結合大面積考查和綜合評價認為,大部分品種適合作再生稻,表現突出、品種適合在醴陵種植的有準兩優(yōu)608、準兩優(yōu)199、Y兩優(yōu)9918等品種。
準兩優(yōu)608:再生能力強而且穩(wěn)定,再生季產量較高,抽穗整齊,成熟度一致,生育期適中。不足:前季產量不是很高。
準兩優(yōu)199:生育期適中,再生季出苗快、多,齊穗快而齊,兩季產量高,多年示范性狀穩(wěn)定,適宜在醴陵推廣。
Y兩優(yōu)9918:生育期適中,再生季出苗快、多,齊穗快而齊,兩季產量高。不足:抗倒伏能力差,易感稻瘟病。
C兩優(yōu)260:再生季出苗快、多,齊穗快而齊,兩季產量高,但生育期過長,適合在湘南地區(qū)推廣。
隆兩優(yōu)華占:產量最高而且穩(wěn)定,再生苗多,但出苗慢,生育期偏長,2a均不能在9月15日前齊穗,可考慮在湘南地區(qū)示范推廣。
黃華占:常規(guī)優(yōu)質品種,目前農民自發(fā)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2017年醴陵市種植面積有近667hm2。該品種米質好,熟期好,抗性好,再生能力強,種子價格低,深受農民歡迎。不足:胡麻葉斑病重,抽穗不整齊,還有退化現象,建議做好提純復壯工作。
3.2 栽培管理
再生稻從發(fā)芽孕穗到抽穗時間短,穗?。偭?0~100粒之間),但成穗率高,大部分成穗在2穗,部分甚至有3穗,基本未發(fā)現無效苗,因而促早發(fā)是決定再生稻能否高產的關鍵。在栽培管理上,重點要注意以下幾點:保持前茬后期根系發(fā)達,黃絲亮桿,生長健壯,無病蟲危害;不影響前茬熟期情況下,早施促芽肥,不宜過早,也不宜過遲,以收割前10d左右為宜,以防貪青晚熟;再生稻出苗以倒2節(jié)、倒3節(jié)出苗為主,倒1節(jié)基本不發(fā)苗。據多個品種考察,倒2節(jié)普遍都在地上部分30cm以內,倒1節(jié)都在地上部分35cm以上,因此,留茬不宜過高,過高葉鞘包桿過長,影響出苗,過低傷芽,原則上以倒2節(jié)為宜;再生稻生殖生長期短,前茬收獲后,要迅速灌水促肥,而且應以速效肥為主,確保10d左右發(fā)足苗;再生稻田間管理簡便,病蟲危害輕,基本不需除草,除前茬收獲后迅速灌水施肥外,可長期干濕交替灌溉,無嚴重蟲情危害,可不施藥防治,確保稻谷安全環(huán)保;收割時保持田間一定濕度,不宜過旱,注意避開高溫烈日。
4 高產栽培技術
4.1 品種選擇
選擇適當的水稻品種是再生稻種植成功的關鍵。要選擇生育期適宜的品種,確保再生稻早生快發(fā),安全齊穗。在醴陵市宜選擇前季在8月20日前收割,后季在9月15日前齊穗的優(yōu)良高產品種;要選擇抗逆性強、增產潛力大的高產品種。選擇前季播期早,營養(yǎng)生長期長,可充分發(fā)揮高產品種增產潛力大的品種,力爭前季產量達到600kg以上,為雙季高產奠定基礎;選擇耐高溫能力強的品種,確保在特殊高溫條件下不影響產量;選擇再生能力強的品種。所選品種要發(fā)苗足,齊苗快,為再生季高產奠定基礎;選擇通過多年、多點不同生態(tài)氣候條件下試驗表現好的品種,不能用一年一點的數據。
4.2 肥料施用
追施促芽肥是再生稻高產栽培的一項關鍵技術。再生稻后季的肥料以在頭季收割前7d左右施用的效果最佳,能有效促進腋芽萌發(fā)。施肥時間越遲,對再生能力和產量影響就越大。
4.3 病蟲害防治
頭季要重點加強對二化螟、紋枯病、稻飛虱的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口農藥及時防治,確保頭季植株健壯;后季重點防治好稻飛虱和紋枯病。
4.4 留樁高度
再生稻腋芽萌發(fā)能力強,單株一般可有1~2個萌發(fā)芽。在收割留樁高度以25~30㎝為宜,盡量保留到倒二節(jié),倒三節(jié)上的健壯苗,該節(jié)位的腋芽健壯,容易形成大穗,對產量影響極大。
5 建議
通過幾年的實踐,發(fā)展再生稻技術可行,切合實際,大有前途。可以穩(wěn)定和增加水稻種植面積;可以提高稻谷總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可以提高種糧效益,調動農民特別是大戶的種糧積極性,每667m2平增收節(jié)支300元以上;符合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節(jié)水、節(jié)肥、節(jié)工。
5.1 開展技術攻關
著重解決機收對植株的損傷;促進腋芽萌發(fā)的物化技術;品種的選育和篩選;安全齊穗期的界定,隨著氣候變暖,再生稻的安全齊穗期是否可推遲到9月20日左右。
5.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將產量250kg/667m2以上的再生稻認定為雙季稻,享受雙季稻的補貼、獎勵政策;加大對再生稻研究示范的支持力度,財政、農業(yè)、科技等部門應增加投入,支持再生稻品種選育、篩選和推廣,支持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攻關,支持各地開展再生稻試驗示范。
參考文獻
[1]陳愛珠.雜交稻新組合Ⅱ優(yōu)1273特征特性及再生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06(24).
[2]張建設.湖北以再生稻為突破口再創(chuàng)農業(yè)新優(yōu)勢[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6(12).
[3]唐祖蔭,張征蘭.再生稻幾個生理生態(tài)問題的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1991(5):1-5.
[4]周奧,何可佳,李曉剛.湖南地區(qū)再生稻品種篩選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15):1-5.
作者簡介:龍玉斌(1974-),男,湖南醴陵,大專,農藝師,研究方向: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