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菊相
(錦江區(qū)婦幼保健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高血壓血壓升高≥140/90mmHg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特征,是妊娠期的特發(fā)性并發(fā)癥之一,昏迷、抽搐、高血壓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對患者及胎兒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目前臨床關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為提高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我院采用硫酸鎂、硝苯地平、拉貝洛爾聯(lián)合治療,效果顯著,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本院產(chǎn)科收治的4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通過醫(yī)院論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實施。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均20例。研究組中年齡24~37歲,平均年齡(29.45±2.23)歲;孕周24~38周,平均孕周(32.14±1.49)周;經(jīng)產(chǎn)婦5例,初產(chǎn)婦15例。對照組中年齡25~38歲,平均年齡(30.19±2.35)歲;孕周23~37周,平均孕周(31.24±1.21)周;經(jīng)產(chǎn)婦4例,初產(chǎn)婦16例。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盡量取側(cè)臥位,對照組患者予以硫酸鎂(國藥準字H200338601)與硝苯地平(國藥準字H42020385)治療,融合25%硫酸鎂注射液16ml與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15~20min;25%硫酸鎂注射液80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合并糖尿病者用復方氯化鈉注射液500ml),根據(jù)病情調(diào)整滴速為8~12滴/min(1~2g/h),硝苯地平口服(10mg po q8h)。予以研究組患者硫酸鎂、硝苯地平、拉貝洛爾(國藥準字H21023683)聯(lián)合治療,硫酸鎂、硝苯地平用藥方式與對照組一致,拉貝洛爾片(150~200mg)口服,3次/d。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收縮壓、舒張壓狀況,并進行比較。觀察比較頭暈、胃腸道不適、電解質(zhì)失衡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對照組(30.00%),高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狀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舒張壓與收縮壓狀況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狀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狀況比較()
對照組 20 161.98±11.14 140.47±17.58 99.95±11.53 93.68±9.09研究組 20 162.03±10.32 129.21±15.73 101.01±10.41 81.35±9.68 t 0.018 2.700 0.386 5.252 P 0.985 0.008 0.700 0.000
作為妊娠期特有疾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發(fā)原因主要與環(huán)境因素、遺傳因素、子宮胎盤缺血、前列腺素缺乏等因素相關,但目前學界還未能確定其發(fā)病機制[2]。硫酸鎂作用于神經(jīng)末梢,阻礙乙酰膽堿的釋放,進而降低血壓,被臨床公認為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首選藥物。但若患者病情嚴重時,硫酸鎂降壓效果未能達到預想效果。作為鈣離子拮抗劑,硝苯地平作用于患者心肌細胞,即選擇性抑制鈣離子進入患者心肌細胞的通透性,阻礙心肌細胞異常收縮,具有保護心肌細胞之效。此外,其還能擴張血管、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進而降低血壓。而拉貝洛爾能同時阻滯β-受體與α-受體,阻滯β-受體能控制心率、增加輸出量、減少耗氧量,還能促進胎肺成熟,對抗血小板凝集。阻滯α-受體可減輕心臟負荷,擴張血管等作用,達到降壓效果。相關臨床研究提示[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采用聯(lián)合硫酸鎂、硝苯地平、拉貝洛爾三藥治療,可通過不同的途徑同時發(fā)揮降低血壓作用,且還能降低妊娠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改善胎兒發(fā)育環(huán)境。本研究通過予以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方式,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0.00%),高于研究組(1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舒張壓及收縮壓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研究組舒張壓、收縮壓水的血壓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中采用硫酸鎂、硝苯地平、拉貝洛爾聯(lián)合治療,能有效提高治療安全性及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硫酸鎂、硝苯地平、拉貝洛爾聯(lián)合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可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治療安全性;改善患者血壓水平,提升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