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朗
白居易繼承儒家傳統(tǒng)美學思想,強調詩歌在社會生活中應發(fā)揮“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積極作用。他認為詩歌所以能發(fā)揮這樣的作用,是由詩歌的本質決定的,即“詩言志”這個命題。所謂“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所謂“大凡人之感二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fā)于吟詠,而形于歌詩”,概括起來,也還是“詩言志”這三個字。正是詩歌的這種本質,決定了它還可以普遍地感動人心,同時也決定了通過它可以見國風之盛衰,聞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樂,從而收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上下交和”“內外胥悅”的社會效果。
白居易這種思想的核心,顯然是以《樂記》和《毛詩大序》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觀點。但是,白居易終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漢代。魏晉南北朝以來美學思想發(fā)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對他發(fā)生影響。他在論證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時,和孔穎達一樣突出強調詩歌抒情的特性,這就是時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白居易從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這個大前提出發(fā),引出一個結論,就是統(tǒng)治者應該允許并且鼓勵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樂之情抒發(fā)出來。白居易認為這樣做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鞏固,就是他說的“善防川者,決之使導;善理人者,宣之使言”。這是為他的“新樂府運動”提供理論論據(jù),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詩歌美學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根據(jù)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這個基本思想,白居易對梁、陳以來的詩歌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說“至于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谑橇x盡去矣?!碧圃娨惨粯?,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詩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別的詩人了。
白居易批評的主旨是反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脫離社會生活的傾向,這是正確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詩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則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點太偏激了。
悅讀地圖
詩歌在生活中應該發(fā)揮“補察時政”“瀉導人情”的作用。這種“補察時政”“瀉導人情”的作用是詩歌的本質“詩言志”決定的。白居易突出強調詩歌的抒情特性,認為統(tǒng)治者允許并鼓勵老百姓抒發(fā)喜怒哀樂之情,有利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批評梁、陳以來詩歌脫離社會生活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