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八千里路云和月”。關(guān)山飛渡,載馳載驅(qū),總算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庫爾勒。
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頁,鋪滿了歲月風(fēng)霜,展現(xiàn)著滄桑變幻,俯仰之間,已成陳跡。而這里,卻似乎停下了時代的步伐,甚至連自然面貌也幾乎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但是,若是以歷史的眼光來看,你就會覺察到,這原來是一場誤會。作為古絲綢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西域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此間曾有過千余年繁華興盛的歲月。如果這條古道,也像人一樣存留著記憶,那么,它絕不會忘記——這里,奔馳過出使西域的張騫的車騎和勇探“虎穴”的班超的鞍馬;飛揚過和親烏孫的細君、解憂兩公主的車塵;閃現(xiàn)過策杖孤征、西天取經(jīng)求法的唐僧玄奘的身影;也回響過無數(shù)中西商旅滿載著財貨的駝鈴……直到今天,這一幅幅雄奇的《瀚海行旅圖》,一陣陣悲壯的馬嘶和蒼涼的軍樂,還仿佛閃現(xiàn)在眼前,回旋在耳際。
庫爾勒地處南疆古絲路上,位于全國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維吾爾語的“塔克拉瑪干”,有“進去出不來”的寓意。千百年來,人們口耳相傳,沙漠中有個神秘的去處:“七座連城”。那里人煙密集,市井繁華,樓宇櫛比,綠樹蔥蘢,四圍有清澈的流水,肥沃的田園;不知哪一年,突然刮起了一場連續(xù)七七四十九天的黑風(fēng),田園淹沒,廬舍為墟,水流干涸,人煙滅絕,遍地堆起了沙丘礫石??墒?,每到夜靜更深時刻,還能聽到人喊馬嘶、雞鳴犬吠之聲。
我曾向當(dāng)?shù)匾晃痪S吾爾族老人問詢:“這‘七座連城的遺址離庫爾勒城有多遠?可曾有人考察過?”答復(fù)是:大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寬400公里,誰也說不清楚這個城池的所在。后來我才知道,在距今2100年到2500年間,這一帶,像樓蘭古國那樣的城市至少有20座,隨著歲月的變遷,這些古城池全都淹沒在流沙瀚海之中。
而今,茫茫瀚海中已經(jīng)矗立起一座座遠非昔日城池所相比擬的繁華城市,庫爾勒便是其中的一座。
“庫爾勒”為維吾爾語,意為“眺望”。那么,它要眺望什么呢?維吾爾族是一個富于理想與詩性智慧的民族,盡管此間直到清末還只是一個荒涼沉寂、交通閉塞的沙漠小城,但那些老一代的先民卻不甘落后,充滿憧憬,他們眺望前方,眺望未來的錦繡前程,眺望古絲綢之路的再度繁榮發(fā)展。
著名的鐵門關(guān)雄踞于庫爾勒市北8公里的庫魯克塔格山中。2000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中道,就從這里沿孔雀河進入一條岸壁如削的幽深峽谷,成為南北疆交通的一處天險,焉耆盆地進入塔里木盆地的一條通道,自古為兵家用武之地。設(shè)關(guān)始于晉代,以其雄關(guān)險固,遂以“鐵門”名之。
鐵門關(guān)是庫爾勒人民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歷史見證。公元前60年,控制天山以北的日逐王先賢撣率領(lǐng)其部屬數(shù)萬騎歸順西漢王朝,促成了天山南北的統(tǒng)一,西域從此列入漢朝版圖,漢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統(tǒng)領(lǐng)整個西域。清乾隆年間,維吾爾族伯克托克托為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tǒng)一,被叛匪殺害,獻出寶貴生命。在沙俄、英帝走狗阿古柏統(tǒng)治時期,庫爾勒人民積極支持左宗棠的大軍西征,為清軍報信、當(dāng)向?qū)В€有的直接隨軍打仗。軍糧匱乏,維吾爾族人民主動提供阿古柏窖藏糧谷場所,以濟軍糧之急需??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庫爾勒各族人民聯(lián)合起來成立反帝會,捐錢獻物,全力支援愛國抗日活動。
自20世紀(jì)60年代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決策,于鐵門關(guān)下將孔雀河攔腰截斷,筑起巨型水壩,興建庫爾勒水電站。河水以60米落差,飛流直下,推動巨型渦輪發(fā)電機組,使千里南疆光明四放。
登上高高的攔河壩,只見高峽平湖碧波瀲滟,浪花輕輕地吻著崖岸。開闊處,屋舍錯落,恬靜地裊起縷縷炊煙。云鱗在碧空中織成斑駁的圖案。歷史上有“天下最后一關(guān)”之盛譽的千載塞外邊關(guān),幸逢佳時、佳地、佳境,迅速崛起為沙漠綠洲深處一座充滿活力的新城,實現(xiàn)了華麗的轉(zhuǎn)身。
我總覺得,庫爾勒是一片神秘的土地。這里地處西陲,群山環(huán)阻,可是,2000年來卻成為中亞與華夏的陸上交通紐帶,有過“驛騎如星流”“使者相望于道”的商旅繁興的歲月;這里并不具備文化發(fā)達的土壤,可是,它卻是中西優(yōu)秀文化傳流交匯,充滿亦真亦幻神話傳說的地方。特別是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shè)洪潮的涌起,庫爾勒更一變而為最具發(fā)展活力與后勁的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之都。
其實,這一切都和紅色基因的傳承分不開。
在緊鄰庫爾勒不遠的地方,就是我國著名的核試驗基地——馬蘭基地。這里到處盛開著美麗的馬蘭花。
從20世紀(jì)50年代末開始,一大批軍人和科研人員,西出陽關(guān),來到博斯騰湖畔,秘密創(chuàng)建了馬蘭基地。這是一塊沉睡了千年的國土,又是一塊挺起祖國母親脊梁的熱土!1964年10月,隨著羅布泊上空一聲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馬蘭基地開始為外人所知。
幾十年來,馬蘭基地成功進行了數(shù)十次核試驗,使中國進入核大國行列。
背依巍巍紅山嶺的“馬蘭烈士陵園”,是一座特別的軍陣。這里有將軍、有士兵,有的還無名無姓。他們把一切奉獻給了祖國的核試驗事業(yè),包括肉體,包括靈魂,包括子孫。
雖然核試驗早已停止,但千萬雙眼睛仍會向中國第一朵“蘑菇云”升起的地方仰望。讓我們記住那個年代,記住長眠在那里的人們!讓我們把馬蘭精神叫得更加響亮,讓我們把馬蘭的故事傳頌到地老天荒……
古絲綢之路的短暫逗留,還談不上有多少深知邃解。但匆匆一瞥,已經(jīng)留下了鐵鑄刀刻般的印象,日后思量,足以向往無窮。
(責(zé)任編輯:王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