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德俊,于東業(yè),宋大川,高 新
(1.山東科技大學 礦山災害預防控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山東 青島 266590;2.山東科技大學 礦業(yè)與安全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隨著能源需求的增長,煤礦的開采深度在不斷增加,熱害礦井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熱害已嚴重制約了煤礦的發(fā)展。我國地層恒溫帶深度多為50m以內(nèi),溫度約為15~17℃。據(jù)我國煤田地溫觀測資料統(tǒng)計,地溫梯度為2~4℃/100m。當采掘深度700m時,地溫可達40~45℃。而出現(xiàn)二級熱害礦井[2]。我國煤礦目前開采深度平均每年以10~15m的速度增加,超過1000m深的礦井越來越多,是世界上熱害礦井最多的國家[3]。在深部開采的條件下,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井下熱害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持續(xù)的高溫將對人體的健康和工作能力造成極大的傷害,使勞動生產(chǎn)率大大下降。可見,熱害已成為限制煤炭資源深部開采的主要障礙之一[4-8]。
降溫技術多年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工作面環(huán)境也取得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各種降溫技術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制冷系統(tǒng)冷損大,換熱效率不高;制冷以后,工作面冷熱不均,靠近進風口地方風流溫度較低;靠近出風口地方,風流溫度較高。
由于井下作業(yè)環(huán)境特殊,存在著諸多的熱濕源。采煤工作面在開采的過程中,風流會與周圍環(huán)境中的熱濕源發(fā)生熱、濕交換,從而導致風流溫濕度增高,焓值增加,礦井高溫熱害問題日益嚴重[9]。其中,主要熱源包括:圍巖散熱、機電設備散熱、礦物放熱、氧化放熱、人員散熱以及其他熱源等[10-12]。主要濕源包括:地表大氣、圍巖滲水、降塵灑水及排水散濕等。其中,地表大氣的含濕量變化對井下風流濕度影響較為顯著。
干燥的圍巖壁面與風流只有熱交換,沒有濕交換,而濕潤的圍巖壁面與風流既有熱交換也有濕交換。在采掘過程中,圍巖壁面大多是潮濕的,其與風流換熱由顯熱和潛熱兩部分組成。圍巖放出熱量,使得風流干球溫度升高,即為顯熱;使圍巖壁面水分蒸發(fā),即為潛熱。計算方法如下:
Qt=Qs+Qr
(1)
式中,Qt為巷道圍巖總放熱量,kW;Qs為巷道圍巖與風流換熱顯熱,kW;Qr為巷道圍巖與風流換熱潛熱,kW。
結合礦井實際情況,將制冷機組布置在井下大巷硐室中,主空冷器布置在井下距工作面進風巷迎頭250m的進風巷內(nèi)。為了使工作面冷量均勻,避免不必要的冷損,利用主空冷器與小型空冷器進行聯(lián)合降溫,在工作面相鄰液壓支架懸掛小型空冷器。在工作面靠近進風口處,小型空冷器布置稀疏一些,在工作面靠近出風口處,小型空冷器布置稠密一些。制冷機組制取低溫冷凍水,一部分通過輸冷管路將其輸送到進風巷主空冷器中,一部分通過輸冷管路輸送到采煤工作面小型空冷器中,與井下工作面風流均勻換熱。冷卻出水通過回水管路輸送到地面冷卻塔冷卻以后,重新返回制冷機制冷。制冷降溫系統(tǒng)如圖1所示。
圖1 制冷降溫系統(tǒng)結構
為了使工作面達到理想的降溫效果,給工人提供一個相對舒適的環(huán)境,需要確定采煤面需冷量,從而更好地確定系統(tǒng)設備選型。根據(jù)《煤礦安全規(guī)程》的規(guī)定,采掘工作面風流干球溫度不高于26℃,理論需冷量即為達到安全規(guī)程后的需冷量。工作面需冷量可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Qf=MB(iq-ih)
(2)
式中,Qf為工作面需冷量,kW;MB為風流質(zhì)量流量,kg/s;iq為降溫前工作面入風流焓值,kJ/kg;ih為降溫后工作面允許風流焓值,kJ/kg。
通過對照濕空氣焓濕圖,降溫前工作面入風流焓值:tq=33.5℃;φq=94%,iq=114.6kJ/kg;降溫后工作面允許風流焓值:th=26.0℃,φh=75%,ih=66.6kJ/kg,風流的質(zhì)量流量MB=6.5kg/s;將工作面實測風流參數(shù)代入式(2)計算得,工作面需冷量為312kW。在降溫系統(tǒng)投入使用后,會存在著一定的冷量損失,主要發(fā)生在連接主空冷器的風筒與連接小型空冷器的輸冷管路中,冷量損失為Ql=52kW。
(1)制冷機制冷量
QW≥1.2(Qf+Ql)
(3)
式中,QW為制冷機的制冷量,kW;Qf為工作面需冷量,kW;Ql為管路冷量損失,kW。
將數(shù)據(jù)帶入式(3)得:QW=436.8kW。選用型號為TS-450ZM制冷機組,制冷功率為500kW。
(2)空冷器參數(shù)
主空冷器選型為QS-350,送風量320m3/min,進水量為11.5m3/h;額定功率110kW。小型空冷器選型為HSPC-100-2.5,在工作面靠近進風巷迎頭0~80m處,布置2臺小型空冷器;80~150m處,布置3臺小型空冷器;在150~220m處,布置5臺小型空冷器。每臺小型空冷器送風量35m3/min,進水量2.8m3/h,額定功率為25kW。
(3)冷卻水泵選型
冷卻水泵選型MD145-30×D,額定功率為80 kW,抽水量為(65×2)m3/h =130m3/h。
淮南唐口煤礦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距市中心25km,井田東西長度12.5km,南北寬度8~10km,面積為110km2,年產(chǎn)量為40Mt。設定服務年限為60a,2002年建成投產(chǎn)。隨著近些年礦井開采規(guī)模的擴大,采深也在不斷增加。目前,最大開采深度已達到-1050m,工作面圍巖溫度達37.5℃,熱害問題較為突出,該礦各水平溫度見表1。
表1 地溫預測
工作面采取局部降溫措施后,在主空冷器與小型空冷器送風風速一定時,利用FLUENT模擬軟件模擬工作面溫度分布場,在送風溫度為290K的情況下,工作面布置的第2、第5、第10臺空冷器處,風流溫度場分布如圖2所示。
圖2 工作面溫度分布場云圖
通過以上模擬可以看出,在主空冷器與小型空冷器送風風速一定的情況下,當送風溫度為290K,即17℃的情況下,工作面所有小型空冷器開啟以后,整個工作面溫度均能維持在27℃以下,取得了較理想的降溫效果,為采煤工作面工人提供了相對舒適的環(huán)境。
針對井下工作面存在的高溫熱害問題,利用上述局部降溫系統(tǒng)對其降溫,取得了很好的降溫效果,第2、第5、第10臺空冷器出風口實測溫度如圖3所示,干濕球溫度有了明顯的降低。
圖3 不同位置空冷器干濕球溫度
由于小型空冷器體積較小,質(zhì)量較輕,方便在工作面的布置。較傳統(tǒng)意義上工作面進風巷道布置的空冷器相比,不需要開鑿大的硐室,節(jié)約了成本。采取降溫措施后,工作面整體降溫幅度為4~6℃,相對濕度也降到了81%,很好地改善了工作面的作業(yè)環(huán)境,保證了工作面安全高效生產(chǎn)。降溫前后工作面干濕球溫度、相對濕度如表2所示。
表2 工作面降溫前后對比
針對采煤工作面存在的高溫熱害問題,利用主空冷器與小型空冷器進行聯(lián)合降溫。在采取降溫措施后,工作面降溫幅度為4~6℃,溫度可維持在27℃左右,相對濕度也降低到81%,改善了工作面的作業(yè)環(huán)境,取得了良好的降溫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和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