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斯銳
摘要:陶淵明身處魏晉政權更迭之際,魏晉玄學對其思想和內心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影響下,陶從舊自然學說中發(fā)展出“新儒學”,提出一種“新自然學說”。他用自然作為尺度去衡量現(xiàn)實,主張回歸自然的人性;他改造“舊自然說”,對名教進行一定的反駁。但是他并未完全擺脫名教倫理的束縛,新自然學說與舊自然學說在他心中的交戰(zhàn),使他逐漸形成了建立在新自然觀基礎上的新儒學。本文即對其新自然觀和新儒學的幾點特點進行論述。
關鍵詞:陶淵明;新儒學;新自然觀
陶淵明以其灑脫隱居之詩著稱于世,鐘嶸《詩品》稱其為“古今隱逸之宗”。然,這并非其思想的真面目。陶淵明從小受儒家學說影響深厚,而其天師道家族的出身和魏晉玄學的影響,則使他能融合儒道釋的核心思想,從道家的自然實踐學說中發(fā)展出“新自然觀”,進而發(fā)展出一種自然而非無為的“新儒學”。
一、新自然觀
陶淵明率先把自然作為獨立的審美觀照與藝術表現(xiàn)主體,其詩體現(xiàn)出的自然觀是一種與舊自然觀截然不同的“新自然觀”。陳寅恪在《陶淵明思想與清談之關系》中具體論述了“新自然觀”的內涵:“淵明之思想為承襲魏晉清談演變之結果及依據(jù)其家室信仰道教之自然說而創(chuàng)改之新自然說”可簡要概括為“兩破其義,獨申新解”。
(一)對舊自然觀“長生說”的否認及新解
葛洪《抱樸子》云:“長生之道,道之至也?!迸f自然觀有追求長生之說,主張順應天地,以煉養(yǎng)神形,以追求生命的長存為目標。陶淵明出身于天師道之家,其自然觀承襲于道教的舊自然觀,但陶否認“長生說”而主張委任運化,順其自然,形去神滅?!百F賤咸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辯自然以釋之。(1)”此中“惜生”即指服食丹藥以求長生。眾生追求形神長存,所以眾生皆苦?!拔覠o騰化術,必爾不復疑。”陶淵明有極強的生命意識,對死亡有著敏感而深刻的認識,但他并不迷信道家的長生之術,認為生必有死。而“翳然乘化去”,“聊乘化以歸盡”,“形跡憑化往”的“乘化”和“憑化”是與“騰化”對立而言的,我們從中可見,“化”即代表自然規(guī)律,代表生死,是一種只能“憑”之,“乘”之,只能順應,而不能“騰”之,不能超越的規(guī)律??梢?,他認為不刻意服藥追求長生,而是對生死采取一種達觀的態(tài)度,對生命長短以委任運化處之,主張在短促的生命里及時行樂,不虛度此生。
此“及時行樂”即是新解之一。最早出自《漢樂府》:“夫為樂,為樂當及時。”先秦時期,道家楊朱一派對“及時行樂”作了進一步的解釋,陶淵明即繼承了這一思想?!霸妇∥嵫裕镁颇堔o?!奔磁c“且趣當生,奚遑死后?”有異曲同工之妙,均認為長生不可得,不如只求今生。又有詩:“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逼渖虝?,歡樂難尋,要把握當下的思想,也是楊朱一派思想的繼承。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新自然觀摒棄了舊自然觀的長生說,而回歸莊子的自然無為思想,主張順其自然,以自然的態(tài)度看待生,以達觀的態(tài)度對待死。并且繼承了楊朱一派的“及時行樂”思想。
(二)對名教的反撥及新解
陶淵明對名教的立善求名并不是完全的反撥,其詩中也有多處表現(xiàn)出對此的渴望。例如“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就體現(xiàn)了陶志在廟堂之上,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心情。然,陶第二點革新在于對名教“立善”的反撥。名教以“立德、立功、立名”為三不朽。郭象認為“圣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彼麑⒚趟枷牒妥匀凰枷胝{和,以為名教即自然。然而,陶卻對此提出反駁?!缎斡吧瘛分械摹百F賤咸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币嗫衫斫鉃楸娚\求立善揚名以求永垂青史,仍是重視無形之長生?!队按鹦巍罚骸吧頉]名亦盡,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遺愛,胡不為自竭?!北娚粌H苦惱生命短暫,還苦惱名聲不能久傳。此處即是陶淵明對舊自然觀的名教觀念的描寫,而在《神釋》中,他對此問題進行了自答,“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陶認為留名青史雖好,但在腐朽不堪的社會立善是不可取的。他主張的是“破執(zhí)”,破除對長生、立善的執(zhí)念,聽任自然,追求一種風流的生活。他認為名教之“名”皆虛名,與其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虛名,不如及時行樂。并且也體現(xiàn)了佛教的“空”觀,“五陰如夢,如響,如光,如影,如幻,如炎,如化,終始不可得?!狈鸾涛易钥招?,一切本無義,陶所言的空近似于虛空,與佛教的“本無義”有相似之處。
綜上,陶淵明的新自然觀即破除執(zhí)念,委任運化、順應自然,同時也具有道家“及時行樂”,儒家“兼濟蒼生”,佛家“人生如幻”之說,其新自然觀是承襲道家舊自然觀,而有所革新,將儒道釋三家融為一體的新思想。
二、新儒學
“新儒學”是一個隨時代更新的概念。大眾對陶思想的特點大多概括為儒家思想的道家化,這也是新儒學的一個主要特點,但本文將對其新儒學的新解做出論述。
(一)新儒學新解之“隱”
陶淵明是一位隱士,他的詩文中有很大一部分表現(xiàn)出隱逸山水田園之間的思想。儒家思想中也有“隱”的概念,但舊儒學和新儒學的“隱”是由本質區(qū)別的。
孔子的舊儒學強調的是積極入仕,他認為入仕是文人實現(xiàn)理想,大濟蒼生的唯一途徑,但是孔子的入仕并非是一味的追名逐利,而是在“道”的指引下,去實現(xiàn)理想?!熬又艘?,行其義也。(2)”孔子以為君子出仕是為了行道,若是道義無法實現(xiàn),那么出仕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在無道,也就是執(zhí)政者昏庸的時代,文人也可以選擇歸隱?!疤煜掠械绖t見,無道則隱”(《泰伯》),“邦有道,則仕;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wèi)靈公》)舊儒學所表現(xiàn)出的隱逸思想,其本質是道義無法實現(xiàn)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而新儒學的隱逸思想與其不同,筆者認為陶的隱逸思想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為亂世中的隱;二是隱逸山水田園,以親近自然??v然其一為亂世中的隱,但其本質也與舊儒學不同,更貼近與道家的隱逸思想。儒家是在無道時隱,且認為無道是由昏庸的統(tǒng)治者一人造成的,并且情況可以由能人志士改變。但道家反之,認為天下無道,是“大偽斯興”之果,是整個社會風氣的變壞,且這種狀況能人無法改之,所以孔子被長沮、桀溺譏諷為“辟人之士”。后世陶在詩文中多次贊揚長沮、桀溺,“搖搖沮溺心,千載乃相關。”(《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可見,陶淵明的隱逸思想傾向于道家。
二來,陶淵明隱逸為親近田園,保持真我。“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于蒼生?!保ā陡惺坎挥鲑x》)可看出陶淵明認為人生志向無論是躬耕田園,還是兼濟天下,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本性的就好。《歸去來兮辭》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笨梢月砸桓Q見他認為繼續(xù)在詭譎官場中沉浮必將失去本心,因此決定隱居以保真我?!讹嬀啤罚ㄆ湮澹﹦t完美體現(xiàn)出陶淵明回歸田園后,猶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歸故淵,他的身心都回歸到自然中。此處難以言說的“真意”既指心情之悠然,也指其自身與山相交融,他觸碰到了自然,觸碰到自己的真我,達到了一種超脫的狀態(tài)。陶淵明的隱逸是追求“還”,回歸到未經污染的原本的我。
綜上所述,陶淵明新儒學之新可見于其對“隱”的新解,既不同于舊儒學的無道之隱,也不局限于道家的消極避世。
(二)新儒學新解之“躬耕”
舊儒學對躬耕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孔子的思想中有重農的成分,“使民以時”的“時”即指農時,這說明孔子有施政重農的思想。但對于個人來說,孔子對于士大夫親自事農,以及對農民的態(tài)度是輕視的,不贊同的。樊遲向孔子請教農耕,卻被其評價:“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同樣也對鄙棄農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迸f儒學認為君子謀道不謀食。
陶淵明是不贊同這種思想的,甚至在其詩文中隱晦表達了對儒家鄙棄農耕思想的蔑視?!跋葞熡羞z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治長勤。”(《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此句意為孔子遺訓太過高超,雖十分敬仰,但卻無法達到,還是去做一個從事農耕的莊稼漢吧?!秳褶r》中也寫到“孔耽道德,樊須是卑。”陶對孔子輕視躬耕的態(tài)度報以譏諷,表明自己選擇類與之完全相反的道路?!稓w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边@首詩是他親事農耕的寫照。而“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保ā陡鐨q九月于西田獲早稻》)更是體現(xiàn)出他對農耕的提倡態(tài)度。他認為世間不管何道都是以衣食為開端,而躬耕是滿足衣食條件的根本,所以陶詩中多歌頌農耕。
綜上,舊儒學是將“道”和“躬耕”對立起來,認為道是高于躬耕的精神追求;但新儒學完全與之相反,在新儒學中“謀道”和“躬耕”是平等的,都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一個途徑。與舊儒學的行道相比,躬耕是“拙”,但這是這種“守拙”使陶淵明更得以親即自然,在實踐中回歸原本的自我。
(三)新儒學新解之“無君主社會”
筆者對陶淵明新儒學新解的最后一點概括在于陶所提出的“無君主社會”,與孔子舊儒學所提倡的大同世界應具有的“君臣觀”的巨大差異。
孔子向往的是大同世界,追求和諧安寧的封建等級社會??鬃拥木妓枷朐谡撜Z中有很大篇幅的描述:“君使臣以禮,世事君以忠?!保ā额仠Y》),“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保ā额仠Y》),都體現(xiàn)了舊儒學中的封建等級制度??鬃诱J為用三綱五常作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教條,恢復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其后的孟子等人也都對君臣關系有深化的論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保ā峨x婁下》),臣子的地位雖然提升了,但舊儒學始終保持著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
陶淵明新儒學對此有所新解。阮籍最先對“君臣論”提出批判,“君立而虐興,以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保ā洞笕讼壬鷤鳌罚?,其后鮑敬言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無君論”,認為君主是社會黑暗的最根本源頭。然,阮鮑二人都只是在理論上對“無君”進行闡述,并表達鄙棄,但陶卻是最先對“無君主社會”進行了形象而豐滿的描述?!短一ㄔ从洝冯[晦的表達了對無君臣社會的向往。《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國度,政治上沒有統(tǒng)治者,人民生活也就沒有壓迫;經濟上沒有賦稅盤剝,自給自足;社會風氣淳樸和諧,路不拾遺、不閉戶牖?!坝辛继锩莱厣V裰畬佟保壹易愿苑N;“黃發(fā)垂髫,怡然自得”,勾勒出一副和睦寧靜的理想之圖。陶對無君主社會的向往也說明魏晉易代之時,君王無道,政治黑暗,也體現(xiàn)了他對當權統(tǒng)治者的徹底決裂,這種向往同時也是他回歸自然的一種體現(xiàn)。沒有苛捐雜稅,自給自足,這種情況下,人能和自然最親密的接觸,最能和自然融合,最能達到超脫的狀態(tài)。
綜上,陶淵明新儒學的“無君主社會”與舊儒學完全背離,詩人通過對其的歌頌來表達自己渴望破除枷鎖,從世俗中解脫,投身自然,達到自然與自身物我合一,難分彼此的超脫境界。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新儒學是對舊儒學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其新在多方面,不僅僅是隱逸思想、躬耕態(tài)度、無君主社會的革新,還有許多方面因篇幅所限無法論述。陶淵明作為一個在傳統(tǒng)儒學教授下成長起來的士大夫,在之后人生境遇、道佛兩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漸看清社會現(xiàn)實,并且將儒道釋三家思想進行融合,創(chuàng)造了屬于他自己的新儒學。
三、結論
陶淵明是魏晉時代的著名詩人,開創(chuàng)田園詩,在文學和哲學領域都頗有建樹。他主張委任運化、順應自然,同時將楊朱一派的“及時行樂”、儒家的“兼濟天下”、佛家的“人生如幻”相融合,提出了一種與舊自然學說完全不同的新自然觀。其新儒學在舊儒學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對“隱”和“躬耕”的態(tài)度上都提出了與傳統(tǒng)儒學不同的態(tài)度,并且首先全面刻畫了無君主社會的具體畫面。陳寅恪先生評其為“大思想家”,足見陶淵明詩文在思想理論層面的過人之處。他在儒道釋三家思想影響下,所創(chuàng)新的“新自然觀”和“新儒學”為后世詩文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注釋:
出自《陶淵明集》,鳳凰出版社,以下均同此。
出自《論語》,以下均同此。
參考文獻:
[1]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117.
[2]陳慶元,邵長滿.陶淵明集[M].鳳凰出版社,2011.
[3]陳寅恪.金明館叢集初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6:188-239.
[4]貝京.陳寅恪的陶淵明研究論述[J].中國文學研究,2001,2.
[5]景蜀慧.陶淵明的“新自然觀”芻論[J].中山大學學報,2002,4.
[6]林曉萌.淺談玄學思想對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J].法治與社會,2009,6.
[7]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8]趙治中.陶詩中的自然與陶淵明的自然觀[J].天中學刊,2013,2.
[9]陳鼓應.早期儒家的道家化[J].中州學刊,1995,2.
[10]華萍.陶淵明尊孔和??姿枷胩轿鯷J].江西大學學報,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