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濤(教育學博士)
為什么說這次治理培訓機構的力度堪稱“史上最嚴”?
首先,對在職教師的管控力度增強。培訓機構禁止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在職教師一旦違規(guī),將被取消教師資格。這一規(guī)則有望杜絕在職中小學教師成為機構“名師”的現(xiàn)象。
其次,在規(guī)范培訓行為方面,規(guī)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留作業(yè)、培訓時間不得晚于20:30;嚴禁組織舉辦中小學生學科類等級考試、競賽及進行排名;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同一培訓時段內生均面積不低于3平方米。
這就意味著:培訓機構要么租賃更大面積的力學場地,要么減少同一時間培訓學生的數(shù)量;而且,教學內容、難度受到限制,通過舉辦競賽進行品牌宣傳、吸引生源的模式有望終止;家長也不用擔心預支一年的學費、結果結構“跑路”等情況了。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提出教育部門要和金融部門合作,對學雜費賬務、賬戶余額、大額資金流動等加強監(jiān)管。由此看來,未來培訓機構不但收錢受限,花錢也受限。
第三,《意見》對中小學校提出了要求:中小學校必須嚴格按照計劃,開足、開齊、開好每門課程,杜絕中小學教師“非零起點教學”,對中小學教師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等行為嚴肅處理。
最后,在監(jiān)督管理方面,校外培訓機構審批登記實行屬地化管理,由縣級教育部門負責審批頒發(fā)辦學許可證。未經教育部門批準,任何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以家教、咨詢、文化傳播等名義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培訓業(yè)務。
對通過審批登記的,在政府網站上公布校外培訓機構的名單及主要信息,并及時更新;對有負面清單所列行為的校外培訓機構,則列入黑名單,并將黑名單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有了黑名單,家長們和學生們在報名培訓機構前,又多了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
夏玉芹(助理研究員)
規(guī)范培訓機構經營與治理“培訓熱”并非一回事。不少人對規(guī)范培訓機構經營從而讓“培訓熱”降溫寄予厚望,恐怕這種愿望會落空。
規(guī)范培訓機構經營,治理培訓I機構的提前教學、超綱教學,只會部分影響培訓需求,但家長焦慮的來源并非機構的提前教學,而是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依然不夠科學、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依然不夠充分。
2018年以來,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一輪又一輪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但應當看到,校外培訓熱仍沒有真正“退燒”,原因是多方面的:
單一的分數(shù)評價體系令基礎教育嚴重應試化、競技化,為提高應試競技能力,很多家長就希望孩子多學、早學。雖然學校教育一直在推進減負,但教育評價體系不變,結果校內減負、校外增負,一所學校中就連成績最好的學生都在校外培訓機構補課,其他學生會淡定地不去培訓機構嗎?
當學校教育不能滿足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就會催生校外培訓市場。學生越是能夠通過校外培訓獲得應試技能、占據優(yōu)質教育資源分配的有利位置,就越會喪失對學校教育的信任,而對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焦慮反過來又會加速校外培訓的競爭。
所以,要讓“培訓熱”降溫,必須從源頭解決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和焦慮。在現(xiàn)階段,就應該多強調學校教育的責任。令人高興的是,在這一輪針對校外培訓的新政中,已經有了理性治理的態(tài)度——在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的同時,明確要求提高中小學育人能力、提升教學質量、嚴明入學紀律以及做好課后服務。
總之,規(guī)范教育培訓業(yè)的經營對于給“培訓熱”降溫有幫助,但只有通過改革中高考制度以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只有讓學校教育承擔本應該承擔的責任,提高教育質量,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才能把家長對培訓的需求降下來,才能真正為學生減負。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培訓行業(yè)的不規(guī)范源于兩個機制失靈,一是監(jiān)管機制失靈,二是市場機制失靈。
監(jiān)管機制失靈:培訓機構沒有合法資質,卻很難取締。根據各地對培訓機構的排摸顯示,具有合法資質的培訓機構只有一成左右,大多無照無證。
市場機制失靈:本來,培訓機構是面向市場、靠競爭獲得生存的機構,如果沒有旺盛需求,培訓機構自然就會消亡。但現(xiàn)在劣質的培訓機構大量存在,這說明市場機制失靈,失靈的原因是家長不送孩子去這家培訓機構就會送孩子去那家培訓機構。培訓行業(yè)呈現(xiàn)賣方市場特征,而只有在供給充分的情況下,才能讓市場機制有效。
對此,治理的方案有兩種。常見的做法是嚴格執(zhí)行原來的準入標準,取締所有無證無照的機構,并要求有照無證機構不能超出營業(yè)執(zhí)照許可范圍開展培訓業(yè)務。
按照這種治理思路,其結果是可以預見的:一方面,由于有資質的合法培訓機構少,在關停無證無照機構之后,這些機構將在培訓市場中居壟斷地位,導致培訓價格飆升;另一方面,當正規(guī)培訓機構價格過高,家長和學生的培訓需求難以滿足時,低價的不正規(guī)培訓機構又會卷土重來。
這也是為什么在嚴格取締無證無照機構的地方,各地有照有證的培訓機構都出現(xiàn)了價格飆升的問題,家長的培訓支出反而增加。與此同時,那些別取締的培訓機構很快會重出江湖。
要治理培訓亂象,必須調整監(jiān)管思路。我認為,從市場競爭角度出發(fā),反而應該降低準入門檻以增加教育培訓供給。尊重培訓機構的經營屬性,在完善監(jiān)管的同時,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促進培訓機構規(guī)范經營,提高治理。
姚金菊(大學教授)
全面推進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尚需時日,而現(xiàn)在已經形成并日益強大的校外培訓市場,整治迫在眉睫。
需求產生市場,市場會固化需求。如果日益強大的校外培訓市場不斷自我強化,只會進一步加大改革阻力。
這一輪新政雖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培訓機構存在的魔咒,但在現(xiàn)階段不失為一種次優(yōu)選擇。畢竟,根治“培訓熱”需要打組合拳,通過在校外培訓機構的利益鏈上設定“枷鎖”,至少一定程度上能延緩甚至阻止以教育產業(yè)牟利的利益集團的自我強化,為推進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贏得更多時間。
目前的教育評價體系問題很多:評價的對象比較狹窄,盡管提出了德、智、體、美等諸方面的評價要求,但升學競爭引發(fā)了強烈的功利導向,學校和家長都并非真正在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評價結果的呈現(xiàn)比較單一,即使以分數(shù)呈現(xiàn),對其背后應該發(fā)掘并可供學生教師甚至家長更有針對性地改進的因素也沒有反映出來;評價的主體比較單一,社會參與不夠、參與渠道不完善。
理想狀況下,學生有更大學習自主權,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任教教師有一定的評價權力,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學校也有一定的評價權,可以依據自己對教育的獨特理解和自身條件辦出有特色的學校;不同高校能根據自己對學生的專業(yè)要求招生,建立多元、自主、開放、透明的教育評價體系。在這樣的體系里,沒有單一標準的知識學習需求,為提高考試分數(shù)而速生的培訓機構也就沒有市場,自然也就沒有生存空間了。
萬宏蕾/采訪整理 劉章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