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場經濟中,消費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在市場體制中處于弱勢地位。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消費者保護的法律制度,但是嚴重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屢屢發(fā)生,長期下去必然不利于我國經濟與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美國消費者保護的思想萌發(fā)時間早,其消費者保護法律法規(guī)覆蓋廣且法律措施最為完善。因此本文從探究美國消費者保護的演進過程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現階段我國的消費者保護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探索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消費者保護;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D912.28;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0-0111-02
作者簡介:唐爽梅(1993-),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人,天津工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學院,經濟法學碩士研究生。
一、美國消費者保護機制演進過程
(一)美國消費者保護立法進程
二十世紀初,美國開始消費者保護機制的建立,伴隨著高漲消費者運動的推動,該體制不斷完善,直至二十一世紀,美國的消費者保護法律制度幾乎覆蓋了現階段所有的消費領域。美國是典型的判例法國家,因此在法律制度方面,美國的立法模式是成文法與判例法并重的形式,且由于美國是實行的是聯邦制,因此美國的消費者立法形式是聯邦立法與各個州立法相結合。
美國的消費者保護法律體系并沒有一個基本法,其法律體系是由較為全面的單項的成文法與判例構成。雖然1969年美國曾經制定《全國消費者法》,這部法律只涉及了消費者信貸領域,并且也只是供各州自主采用的示范法而已,并且這部《全國消費者法》在1973年被改為了《消費者信貸示范法》。在早期,立法主要關注的是一般服務以及商品交易這些一般的領域,包括《統一商法典》、《聯邦商委員會法》,也形成了據以《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為龍頭法而出現的大量的判例。二戰(zhàn)后,美國的經濟立法與以往相比,無論在數量與規(guī)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經濟法干預的領域更加全面,《玩具安全法》、《消費品安全法》等大量的消費者保護方面的立法,彌補了其在商品交易以及一般性服務領域方面立法不足。以1968《消費者信貸保護法》為節(jié)點,美國的消費者保護立法的重點轉向了消費者信貸方面。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美國的立法逐漸完善,其處理消費者與生產者關系的相關立法的重心已經發(fā)生了轉移更多的傾向于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產品責任法》更是體現了實質公平,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原則。
(二)美國消費者保護機構發(fā)展進程
美國消費者保護機構系統完備。1914年成立聯邦貿易委員會,其發(fā)展歷史最為久遠,是國家級別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雖然其設立的初衷是反托拉斯即防止貿易過程中的壟斷,但是經歷了幾十年的發(fā)展,但是其工作范圍還包括了禁止在商業(yè)貿易中絕大多數的商業(yè)欺騙行為,也擁有立法權、調查權、受理投訴權等極大的權力。1972年美國成立了聯邦食品和藥品管理局,這是美國最大規(guī)模的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機構,其職責范圍主要在食品藥品與化妝品的安全性檢驗與批準方面的工作。1973年美國成立了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制定消費產品適用的安全性標準并代理聯邦政府執(zhí)行商品安全任務,以減少潛在消費者商品中造成傷害的危險因素。聯邦貿易委員會與聯邦食品和藥品管理局以及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再加上負責肉類檢疫與食品分級職責的農業(yè)局都是國家級的消費者保護機構。
除了國家級保護機構現階段美國的消費者機構已經覆蓋了每個州、縣、市,除此之外,美國的各州一般都會設有消費者事務部或類似辦公室。在官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完善的同時,美國民間的消費者保護機構也發(fā)展的較為成熟了,1936年美國消費者聯合會成立,1936年美國消費者聯盟成立,1953年的美國消費者利益委員會成立。除了國家、地方、民間,美國還有私營的消費者保護機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擁有140多家分支機構。
(三)消費糾紛解決方式的演進
美國消費爭議有著完整的解決程序與方式,除了司法方式中設立小額法庭,還有非司法方式,非司法方式包括仲裁、消費者建議小組等方式解決消費爭議。小額法庭的形式出現在20世紀初期,由于其省事簡便靈活的特點在全國范圍內發(fā)展迅速。且美國也建立了集體訴訟制度解決消費,其早期采用的是“息訴狀”的方式,1849年修訂《費爾德法規(guī)》是美國集體訴訟制度的起源,1938年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正式確立了集體訴訟制度,并在之后的修訂中不斷的擴大了其適用范圍,對其進行了補充。20世紀70年代,大量的集體訴訟形式的案件出現體現了其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升法院工作效率的優(yōu)越性,也使得消費者運用司法手段維權更有效率,除了在司法途徑進行創(chuàng)新之外,美國消費者保護團體的數量眾多,除了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與消費者之間的密切聯系與相互信任也使得美國的消費者保護機構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二、美國消費者保護體制演進過程的借鑒意義
(一)立法方面
我國的消費者保護的相關法律所規(guī)制的范圍過窄,尤其是對于消費行為與消費者的界定也過于嚴格,除此之外,我國的相關法律所規(guī)制的范圍大多都在一般商品與服務,對于消費新領域尚有立法空白,不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且我國法律對于消費者的傾斜保護稍顯不夠,法條規(guī)定有時也較為死板,對經營者的威懾和消費者權利保護方面都較為乏力。盡管我國與美國的法律體系不同,美國完善的立法模式依舊能夠在我國健全法治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其演進過程中所遇見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經驗教訓等都能夠在我國完善消費者保護立法方面提供借鑒。
(二)消費者保護機構方面
我國消費者保護協會成立于1984年,過去的三十多年間消費者保護協會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還是存在著不足。例如,消費者保護協會缺乏獨立性,消協與行政部門的關系十分密切,同級的工商管理部門將其配置給消協,可以相當于消費者協會其實是在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進行消費維權工作,消協的發(fā)揮空間就被局限。還有可能會發(fā)生權力尋租的情況。除此之外,消費者協會的權力范圍也較小。美國官方的消費者協會權力范圍在逐年擴大,且其與行政機關關系也相當密切,在經費、政策法律方面也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卻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美國的消費者保護機構除了官方之外,民間的消費者保護機構也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國的民間消費者保護機構卻發(fā)育不良,無論從數量還是從影響力來說都與發(fā)達國家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美國的民間消費者保護機構發(fā)展的最為健全,可以從中汲取不少的經驗。
(三)糾紛解決方面
我國在立法上為消費者權益保護設計了五種糾紛解決途徑,但是從時間上來看,一方面,這幾種途徑并不完善,沒有完全的滿足消費者維權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這些糾紛解決途徑并不暢通,而面對這種情況,美國糾紛解決的演進過程對我國也很有借鑒意義。例如,我國可以在小額訴訟的基礎上借鑒美國的小額法庭設立專門的小額消費糾紛法庭,裁判的法官有著豐富的經驗,訴訟程序也能夠變得簡便,降低維權負擔。美國的糾紛解決機制的發(fā)展是根據其本國特色而進行設計的,其實我國也可以借鑒這種形式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例如可以有限度賦予相關的行政部門裁決權,使其能夠更有效的解決糾紛等方面進行就糾紛解決途徑的健全與完善,將其暢通,以利于消費者維權。
[ 參 考 文 獻 ]
[1]黃子倩.發(fā)達國家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經驗——以美國、日本、德國為例[J].法制博覽,2016(26).
[2]朱慧.美國消費者權益保護芻論[J].經濟研究導刊,2008(10):143-145.
[3]白大豐.美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1993(6):103-105.
[4]楊紅燦,張霞.談美國的消費者保護法律制度(上)[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1994(7):58-60.
[5]朱慧.美國消費者權益保護芻論[J].經濟研究導刊,2008(10):143-145.
[6]于傳治.消費者弱勢地位與權益保護之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