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民族精神的精華,學習古詩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古詩;教學;文明
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詩詞歌賦在其間有著耀眼的光輝。學生早在入學前,還是幼童時,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就早早啟蒙,許多長盛不衰的唐詩宋詞就已朗朗上口?!谤Z 鵝 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薄半x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薄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已經(jīng)是小菜一碟。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岳飛的《滿江紅》,孩子能讀能誦也不鮮見,對于課堂上學習的這些,盡管優(yōu)秀卻十分簡單的古詩,再加上學習古詩的單調(diào)性,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孩子有興趣了,才會學好古詩。因此我采用欣賞入手,熟讀成誦,由詩生畫,賞詩賽詩這四個步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古詩有興趣,能主動學習,為孩子學好古詩打好基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 賞詩,激發(fā)興趣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并不是天生的,對于課堂上學習的古詩,學生普遍覺得簡單,沒意思。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對于一節(jié)成功的古詩教學課極為重要。
因此,在教學古詩前,我一般都要先收集一些與古詩有關的典故、小故事、趣談等等,用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草》這首古詩,班上學生不會者寥寥無幾,因此,學習前,我便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當年白居易剛到長安,被權貴譏為“居大不易”。
進而,白居易拿出自己的詩作時,又馬上被刮目相看,連稱“居易、居易”。這個典故一講,學生極為欣賞白居易這位詩人,同時也對其詩作感到極為好奇,什么詩會令權貴前后態(tài)度判若兩人。緊接著,我就引入《草》這首詩。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極為活躍,老師和學生都輕松了!
二、 誦讀,品其韻味
古人讀書極講究吟誦。沉浸其間,品其聲韻,悟其意旨,讓文勢筆法深入骨髓,其樂無窮,妙處難于言宣。古詩教學,大多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大多押韻,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背誦易如反掌。而誦讀卻能讓學生在名篇佳作中得到滋養(yǎng),得到熏染,品味到詩文中蘊含的感情,幫助學生感受美的情趣。
例如《楓橋夜泊》一詩中,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清冷的天氣里,詩人停船楓橋下,江楓漁火,滿懷旅愁,久不成眠,夜半聞聽古寺鐘聲,更添愁腸。張繼詩中所寫事物,無一不蘊含著此意味,秋天的蕭瑟映襯著游子的愁腸。教學時引導學生講感受,再讓學生試讀,最后全班一起讀,在《寒鴉戲水》的古箏曲中,放慢語速,用低緩的語調(diào)誦讀《楓橋夜泊》。深切體會到詩中表現(xiàn)出的旅人悲苦。
三、 畫詩,擴散思維
我們知道,優(yōu)秀的詩文“以情喚情,以美喚美”。王維就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聞名于世,學習古詩,必須引導學生把詩句變成一幅畫。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學生畫詩,開頭只是要求簡筆畫。幾條線可勾勒出“鵝行碧波的悠閑自得”“草長原野的頑強堅韌”。慢慢地,學生也能在學習詩文的過程中,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畫面,并從畫面中更好地品味詩文。
例如學習《秋思》一文,學生就根據(jù)詩意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深秋晚景圖:一條鄉(xiāng)村小道蜿蜒伸向遠方,一匹老馬低著頭緩緩行進在小路上,路旁一棵枝椏縱橫的老樹、幾只晚歸的烏鴉靜靜地佇立在枝頭,樹上落下幾片枯黃的葉子,在風中飄搖而下。那畫上蘊含著凄涼、悲苦,把《秋思》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鮮明生動。
四、 賽詩,拓展學習
孩子都有好勝心,喜歡成功,有積極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因此,古詩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課堂40分鐘。學了古詩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xiàn)古詩,或誦、或書、或說、或畫、或演。此外,還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加強課外閱讀。從課外閱讀中了解與詩文有關的信息,以加強對詩文的理解。
例如教學《憶江南》這首詩的時候,當老師提到《憶江南》原有三首,課文只選其一時,學生中馬上有人隨口誦出“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老師大加贊賞表揚,并因勢利導,要求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憶江南》第三首,及其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然后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資料交流,比一比誰收集的資料齊全,進行獎勵,從而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教師還可以組織賽詩會,讓學生在會上各顯其能,有的背誦課外積累的古詩,有的把自己設計的古詩配畫的明信片拿來展示,有的共同配合表課本劇。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所帶來的樂趣。
對于古詩的教學,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惫旁姷慕虒W,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
作者簡介:
鄭莉莉,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