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相嘉
中圖分類號: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2-0247-02
合作學習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一種學習策略,它集中體現了建構主義所倡導的認知工具、社會構建和認知分享的觀點,它能使每個成員獲得的機會均等,而且通過合作互助,達到知識互補、信息溝通、疑難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對中差學生,更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和自我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高。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業(yè)績、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等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1.合作學習概念的界定
1.1 合作學習是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與"個體學習"對舉。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社會型學習模式,致力于構建一種學習群體。通常以小組學習為主要形式。
1.2 合作學習的要素。學習素材、學習群體和教師的指導是合作學習的主要要素。學習素材應具有生活基礎,被學生所關注,以有效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能帶給學生思維的挑戰(zhàn)為目的,因而學習素材合理選擇是學習的物質前提。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習群體成員之間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進,以積極的態(tài)度共同參與,明確合作目的,承擔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學習效果的關鍵。而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與監(jiān)控是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
1.3 學生合作學習的認知情感基礎。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渴望得到歸屬與愛。學生渴望與伙伴建立友誼,希望得到教師與父母的喜愛。當前三種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個性心理隨著學習過程中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的展開,不斷發(fā)生碰撞與相融。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與交往中,將會樹立信心,學會尊重他人,學會怎樣完成任務,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實現自我。同時也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和欣賞。合作學習關系的建立,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與他人交往合作的時空,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求。
2.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流程
2.1 注意小組活動的變通性 按座位組成的小組,是較為常見的組織形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使用頻率較高,通常在學習目標較難達成,而且對全體學生都有學習要求時運用。如果操作適當,往往能起到優(yōu)等生對學困生的良好帶動作用,增大訓練頻率,激活參與熱情,能產生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知識共享的增值效應,小組成員的相對穩(wěn)定也有利于成員間的互相了解,實現更好的合作。這樣的合作小組,座位與成員相對固定,容易形成優(yōu)秀生主宰,學困生長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養(yǎng)成依賴的思維定勢的情況,難以保證促進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共同得到提高。注意小組活動的變通性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提高異質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一個途徑。我是這樣變通的:
優(yōu)等生帶領 。優(yōu)等生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領頭羊和組織者,除自己積極表達對問題的看法和意見外,更重要的是能組織組內成員圍繞目標共同學習,歸納成員的發(fā)言要點,鼓勵中等生暢所欲言,與他們交流自己的觀點;教會學有困難的同學生先學會傾聽他人發(fā)言,理解要點,繼而嘗試提出自己的理解,營造小組融洽的合作氛圍,使組內各層次的成員樂于接納對方,又快于傾吐自我。使學習小組真正成為學習的共同體。
中下生優(yōu)先。由于學習基礎、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中下等生在面對接受新知生的作用,無視這種"時間差"的存在,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會在優(yōu)等生的滔滔不絕中放棄了主動學習的權利和機會,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
面對這樣的情況,就要求教師在布置小組合作學習任務的時候,充分考慮到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一些準備時間相對較為充裕的任務規(guī)定為中下等生優(yōu)先,讓他們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有機會優(yōu)先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學習成果,體會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功體驗。在之后的課內交流中,這部分學生由于有了充分的準備,對內容有了較大的把握,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加上有優(yōu)先的機會,交流時,他們興致勃勃地向小組成員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結合自己的疑難問題傾聽他人的意見。課堂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成員分工匯報。語文是各科之母,如果開展多層次的合作小組學習,更能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異質合作小組的成員組成,是將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混編。教學時可將具體的學習任務分解,明確指定給相應的小組成員。每個成員必須各自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并有機地將各自的學習成果組合后,圓滿達到學習目標。匯報時每人負責闡述自己負責的那個部分,并力爭將這個學習成果融入整個學習小組的成果中,為提升整個學習小組的學習水平而努力。
分工匯報是學生學習進程中知識建構的過程,他們除充分準備自己的任務之外還需認真傾聽、分析他人的意見,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通過分工匯報,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的"作戰(zhàn)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2.2 重視組間活動的靈活性。 同水平合作 語文教學中的目標應該是多層次的,是分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有的目標需要全員掌握,有的則針對高層次學生的進一步提高,有的是需照顧較低層次學生的,因此,同等生的合作小組的組成,也可以在一些問題的解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優(yōu)優(yōu)合作",由于優(yōu)等生基礎扎實,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因而他們能夠適應并且也喜歡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通過這種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能夠使他們得到跨越式的發(fā)展;"差差合作",如果我們不加辨別的單一的使用交叉合作的話,容易使學習困難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使他們形成全盤接受的消極心態(tài),進一步地扼殺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降低合作學習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種學習任務的時候,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相互組合,由于基礎相同他們反而能無所顧忌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能力。
采取這種合作小組學習,教師首先要對學習目標進行分層,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定出不同的要求,根據各層次學生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的不同進行同等程度合作分組,開展學習活動。這樣的合作小組,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應運而生,沒有固定的位置,也沒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按需組建,比較靈活。由于水平相近,活動時彼此之間能相互尊重和信任,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各自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同任務合作。按座位組成的小組通常由2-4名學生組成,是小范圍的合作。如何擴大合作的范圍,更合理地整合信息,以解決資源有限、交流范圍不夠開闊等問題,是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教師可先將學習資料分成幾個部分,分給每組中的各個成員。由各組中領到相同學習任務的同學離開本組,組成相同議題的"專家組",集中討論手中的問題,得出有關這一問題較為完整、全面、深刻的認識。然后把這個學習成果帶回本組,輪流把自己學的這方面內容講授給其他組員,全組成員將"專家組"帶來的信息與其他知識相結合,最終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同任務合作的方式,實現了范圍更廣和質量更高的合作學習。同學們在傳授和采納的過程中扮演了"傳授者"和"學習者"兩個角色,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成就感和責任感,而且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綜上所述,通過合理的分組,在小組成員間產生積極的相互促進作用,并在老師的合理引導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最后進行全面評價,進一步促進合作學習的展開,整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