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平
成語“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傳神,突出重點。
作文中“畫龍點睛”一般用在文章的結尾處。比如這段文字:早晨,風很大,我蹬上自行車向學校騎去。偏偏是逆風,真不好騎……我看見旁邊騎自行車的人們,他們的身子向前傾,兩條腿一上一下用力地蹬著,每前進一步都是那么不容易……我學著他們的樣子,使出渾身的力氣拼命地蹬車。說也怪,我忽然覺得風好像小了許多。如果僅寫到此,那只是記敘了上學途中騎車逆風而行,顯示不出文章的精華所在。有位善于作文的同學,就注意“點睛”,加上了“由此我深深地懂得:在生活的道路上前進,就像逆風騎車,再大的困難也擋不住逆風騎車的人?!蓖ㄟ^這“畫龍點睛”之筆,從平常的生活小事,引申出深刻的道理,使文章由事及理,有了閃光的思想。
同學們在作文時,也要學會這一技法,讓自己的文章錦上添花?!爱孆堻c睛”在具體運用中,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點理”。
就是點明文章所包含的道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走向生活》一文的結尾:走向生活,廣交朋友,給我的生活賦予了價值,增添了歡樂。這句話既寫出了自己明白的道理,又表現(xiàn)了深刻的主題。具有提綱挈領,總結全文的作用。雖然筆墨很少,卻是“畫龍點睛”之筆。
二是“點意”。
就是在結尾處點出一種意境,來啟發(fā)讀者深入思考。如《白楊》一文的結尾: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旁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幾句話點明了《白楊》的意境。
三是“點題”。
就是在文章的結尾處,點明題目的意思,對深化主題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文的結尾: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它既點明了題目,又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晉代陸機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蔽覀儗懳恼聲r,也應用心揣摩、體會,做到 “畫龍”巧“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