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亞哲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習需要
數學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邏輯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一般記憶力較好,有較強的的形象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較差。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通過問題情境的提出,使學生有學習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減法”這節(jié)課時,創(chuàng)設“逛超市”情境來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逛過超市嗎?誰來說一說逛超市的經歷和體會?
指一個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師:這個周六,明明和媽媽一起到大福源買玩具,媽媽挑了一個標價25元的玩具,明明挑了一個在5元至9元之間的玩具,可以怎么買?請同桌合作選一選,看看有哪些不同的買法;再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錢?
以往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多采用讓學生擺小棒總結出計算方法,然而學生對為什么要學這一類的加法,學習這類加法做什么、有什么用途等,都不是很清楚。通過生活情境導入,我巧妙設置了與學生生活經歷接近,學生感興趣的購物情境導入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設計活動,滿足成長體驗
在體驗性學習中,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認知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實踐方面的知識。作為老師要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觀念,成為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是活動,活動的過程即是學生參與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切身體驗,讓他們在活動中主動、活潑地發(fā)展,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成長。
三、聯系生活,引導主動學習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脫離實際?!毙W數學中的大部分學習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基于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他們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
例如: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經常要求學生進行年齡的比較、身高的比較、輕重的比較,要準確的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動手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又如:在教學《搭配》這一課時,出示學生平時 愛吃的營養(yǎng)套餐
星期一菜譜
葷菜:牛肉丸子、爆羊肉
素菜:白菜、冬瓜、油麥菜
1份盒飯只能1個葷菜和1個素菜
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配菜方法?
生1:我把肉丸子和白菜搭成1盒,我又把冬瓜和肉丸子搭成1盒,還把白菜和爆羊肉搭成1盒……
生2:我一共有6種搭配方法。請看這是我寫的,牛白、牛冬、牛油、羊白、羊冬、羊油,這樣就是6種
師(啟發(fā)大家思考):這里有沒有遺漏或重復的?你們是怎樣判斷的?
(設問擊中要害,頓時大家的思維由“無序”到“有序”,上了一個臺階。)
生3:我通過畫圖知道一共有6種搭配方法
白 白
牛 冬 羊 冬
油 油
生4:我也通過畫圖找到了6種搭配方法
牛 牛 牛
白 冬 油
羊 羊 羊
生5:我畫的比他們更簡潔
1 1
A 2 B 2
3 3
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不僅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四、利用生活問題,激發(fā)學習自信
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形成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于數學的初步經驗,教學中,要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經歷將生活經歷轉化為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例如應用題訓練是指把應用題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了數量關系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而現行教材中往往出現題目老化,數據過時,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遙遠的情況。
總之,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將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處理,促進學生進行數學思考,有機的將生活經驗提煉為數學活動經驗,從而積累了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