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程香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5-0025-01
在新課標的改革環(huán)境下,目前很多學校也開始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主要還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自由表達能力為主,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建立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本文將會以《羚羊木雕》為例,分析讓學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下,對其學習興趣的影響。
1.建立“四環(huán)學習”的教學模式分析
想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要合理規(guī)劃課程。教師可以將教案、集教、學案有效融合為一體,建立涵蓋“預習導學”、“學習研討”、 “拓展延伸”、“訓練鞏固”等一系列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課堂質量,建立“四環(huán)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將學生作為主體,以教學案為指導,遵循教學改革標準、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活動規(guī)律等,建立“教學合一,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通過小組合作,將教學內容按照“課前復習-合作探究-鞏固運用-總結反思”等步驟進行實施,同時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設定相應的學習目標,比如:“識記和理解”、“整合和提升”、“釋疑和解難”、“創(chuàng)新和發(fā)現(xiàn)”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課堂效率。這種教學模式就是對傳統(tǒng)的學習和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民主、激勵、和諧師生關系。
本文將會根據(jù)語文教學中《羚羊木雕》一課的教學賞析為例進行分析。首先,學習目標:(1)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2)結合實際讓學生能夠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從而學會處理朋友和家人之間的矛盾;(3)運用圈點勾畫的方式進行閱讀,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從而更好的分析該人物。教學重點:在合作探究、自主的學習模式中,提高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教學難點:學會處理朋友和家人之間的矛盾。
其次,課前準備:(1)教師先要課前做好教學中的“預習導學”部分,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2)教師囑咐學生在假期期間與父母交流一下家庭生活中發(fā)生的小故事;(3)讓學生充分了解課文內容;主動選擇想要朗讀的角色。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
2.1 新課教學情景的導入。教師在進行《羚羊木雕》教學時,先給學生播放一首《讓愛住我家》的歌曲,讓學生進入這個氛圍中,感受家庭的和諧和溫馨,以及家庭時而出現(xiàn)的波瀾。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文章中,了解張之路的家庭,分析一只羚羊木雕造成了怎樣的情感變化。
2.2 檢查預習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需要先解決學生字音字形障礙,讓學生默寫或是復習一遍。其次,要將整個文章分成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局等幾個部分,再用簡潔的語言將每部分內容進行概括,同時分析文章涉及到的人物;最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全文。教師再提出幾個問題:(1)文中的“我”與爸爸媽媽出現(xiàn)了什么矛盾?(2)出現(xiàn)矛盾的原因?這時候就要學生明白:主要矛盾是“是否要向萬芳討回羚羊木雕”。出現(xiàn)的原因是:父母比較重視羚羊木雕的價值,對女兒的情感世界不夠重視,所以,他們堅決要求女兒向萬芳討回羚羊木雕。而文中的“我”認為朋友之間需要誠信,友誼是非常寶貴的,所以,不同意向萬芳要回羚羊木雕。小結:文章通過人物描寫法形象的展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同時也突出了家庭矛盾。教師需要讓學生仔細體會文中的人物性格。
2.3 深度了解課文,感受形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句子畫出來,仔細品味每個人物的性格。分析文章在描繪該人物時使用了怎樣的語言和心理活動描述。比如:文中的“我”向萬方討回羚羊木雕的內容,在文章中很細膩的描述了“我”難以啟齒的心理活動,同時突出了“我”誠實守信的性格特征。小結:也是因為文章的人物都要自己的性格特征,才出現(xiàn)羚羊木雕這樣的事情。
2.4 加強小組合作和問題探究。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疑問,比如:“用一盒糖就可以將羚羊木雕換回,并解決矛盾,為什么“我”卻不去呢?”“如果生活中,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將會怎樣處理呢?”
因為“羚羊木雕”引發(fā)的家庭小事,體現(xiàn)出了兩種生活和內心世界。首先,在少年的世界里友情和愛情是無價的;其次,在成人的世界里,既深愛子女,但是也會存在對孩子人格和友誼發(fā)展造成傷害的地方。
本文采取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部分就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充分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并獲得一定啟發(fā);小組合作也有利于學生取長補短,同時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