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華
摘 要:按照關于培養(yǎng)中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通過對新加坡公民教育過程中采用的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教育內容的核心,教育體系的組成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為我國在高中階段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方法探索有效途徑。
關鍵詞:公民素質 新加坡 高中生 公民意識
目前,我國高中階段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yǎng)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來完成,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方法在理論和實踐上缺少創(chuàng)新,導致最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新加坡在中小學公民意識教育方面的經驗,可以為當前我國培養(yǎng)高中生公民意識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構建以自我為出發(fā)點的教學設計。
目前我國高中階段的公民意識教育,仍以課堂教學中的灌輸式為主,在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之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改革試驗涌現(xiàn)出不同形式的新的教學模式,如探究式、共享式等等,這些新探索在調動學生主動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問題在于公民意識屬于人的主體意識,大多數(shù)課堂教學方法仍然沒有從學生的自我角度出發(fā),而是讓學生以置身事外的第三者身份去進行參與。對學生而言,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不是為“我”而設,而是為“他”而設,難以把公民意識教育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動力?!敖逃龖撆囵B(yǎng)人的批判精神,培養(yǎng)對不同思想觀念的理解與尊重,尤其應該激發(fā)他發(fā)揮其特有的潛力”。①所以,讓公民意識教育能夠真正走進學生心里,不在于在課堂上有多少發(fā)言,有多少討論,有多少新鮮熱鬧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而在于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的設計初衷是否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參與互動。
在新加坡的公民教育綱領中,“我”是一個前提,是一個責任主體,我要對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提供根據(jù),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結果。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意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體會到自己作為公民應該如何去處理不同的社會關系。以自我為出發(fā)點的公民意識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從心底里產生對自身行為的認同,更加容易激發(fā)學生自身的責任意識,帶來比較理想的實際效果。
我國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并不缺少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探索,缺少的是真正基于學生自身、從學生角度進行的教學設計,我們不應該把學生強行拉入教學中來,而是讓學生自覺地走進課堂,自覺地融入課堂。[1]
二、構建基于身份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為核心的教學內容
目前我國高中課堂比較常見的公民意識培養(yǎng)主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完成,基本上是先把正確的道德規(guī)則和道德行為立在學生面前,或者把反面的教材擺在學生的面前,期望引起學生的心理觸動,強化學生的道德思想。本質上仍然是在用外在力量去改變學生的內在思想,其作用和效果是非常有限的。[2]
“身份認同、關系和選擇這三大教學內容,是教學大綱的核心概念,三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且相互影響?!雹谛录悠碌闹行W公民意識教育以學生在不同條件下的身份為出發(fā)點,從身份出發(fā)去進行換位思考,在具體情境當中,依據(jù)自己的內心進行價值判斷,從而做出價值選擇。所以,新加坡的公民意識教育把移情訓練作為基本方法之一。這種基于身份認同作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架構,是以學生為一個自然人的角度進行思考,而不是以一個完美人的角度進行思考,把學生作為一個掌握一定道德知識的人,而不是一個被道德綁架的人。學生通過對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過程中不同結果進行比較,以及會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何種影響,就可以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修正,從而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因此,這種正確的公民意識是從比較中得到的,是從自己內心得到的,會產生更良好的效果。
我們現(xiàn)階段高中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先建立一個正確的道德范本,學生要做的就是模仿和遵循。這種強加在學生身上的道德法則,需要學生在內心的真誠接受和積極響應才能夠起作用。事實證明,缺少學生基于自身考量做出的判斷和選擇往往容易流于形式,難以深入學生心里。[3]
三、構建多位一體的公民素質教育體系。
由于高中階段高考的壓力,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以分數(shù)為主要的追求目標,作為高中生,距離進入社會,成為一名正式公民只差一步,而此時的公民教育卻恰恰缺席了。我國在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下對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則更為欠缺。[4]
新加坡的公民教育一以貫之,自成體系,而且納入了學生的考核標準,與學生的利益息息相關,對學生來講當然也舉足輕重。此外,新加坡在家庭教育中的傳統(tǒng)美德、家庭道德教育也為公民意識培養(yǎng)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除了通過家庭、學校進行公民教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新加坡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如領養(yǎng)小動物,幫助老弱病殘等,讓學生去體會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應具備的責任以及由此帶來的個人榮譽感,體會到自己的社會價值。[5]
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但現(xiàn)在這種教育的主要任務落在了學校的身上。而在學校里,公民意識培養(yǎng)也往往讓位于知識教育,層層消減之后,公民教育就成了整個高中教育的一個小環(huán)節(jié),變成了“剩下的一點小內容”,這種碎片化的教育甚至教育的缺失,是難以達到理想的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的。因此,逐漸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完整的、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公民教育體系是必要的。
合格的公民是未來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要素,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應當成為高中教育的基本目標?!八街?,可以攻玉”,新加坡的公民教育,無論在內容、方法,還是在體系建設方面都為我們進行公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我們也要以此為基礎,結合我國的實際,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公民教育體系。
注釋
① 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xiàn)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fā)展的全球展望,馬勝利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② 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6年,林崇德主編.
參考文獻
[1]龔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林崇德21世界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陳延斌,播種品德收獲命運--未成年公民道德養(yǎng)成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4]白志剛,劉波,尤國珍等,國際視野下的公民道德建設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5]楊九詮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三十人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