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臨春
【關鍵詞】 信息技術;分層教學;學情;實施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086—01
每個學生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心理、生存環(huán)境、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fā)展水平也會表現(xiàn)出其特殊性和差異性。不顧學生個體差異,完全一刀切的教學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而分層教學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應運而生。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qū)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shù)姆謱硬呗院拖嗷プ饔弥械玫阶詈玫陌l(fā)展和提高。其又稱之為分組教學、能力分組。這是一種教師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不同的個性,為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而采用某種形式或手段進行的教學。其實質是面向全體學生,“培優(yōu)補差”,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已然成為現(xiàn)代基本教學模式之一。那么,信息技術課堂上如何進行分層教學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學情的掌握和分析
1. 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差異。我校學生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的差異較大,一些學生由于家中有計算機或小學、初中階段就已經接受過信息技術教育,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積累,有的甚至還參加過計算機方面的競賽并獲得過獎勵,已然能算是信息技術領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專家”;而有的學生則從未接觸過計算機,一切要從零開始。
2. 學習興趣的差異。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其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的興趣主要集中在游戲上而非學習上。這些學生其實動手能力很強,只要教師認真引導,學習就不成問題。但有些學生由于某種原因不喜歡甚至厭惡信息技術課,這類學生總是想方設法請假、逃課,這就需要教師多方了解,認真分析,對癥下藥。
3. 學習態(tài)度的差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分為主動型、非主動型、被動型三類。不同類型學生在接受學習內容、教師教導方式要求及完成學習任務情況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主動學習的學生,教師教得容易,學生學得輕松;而非主動型和被動型學生,則是教師上課關注的重點。盲目地對不同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的學生進行相同內容、統(tǒng)一進度、同一方式的教學,勢必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喪失學習的興趣,或將時間和精力用于玩電子游戲上;基礎差的又會“吃不了”,厭學情緒逐步加劇。
二、分層教學的實施
1. 學生分層。學生的層次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一般將學生分為A(高)、B(中)、C(低)三個層次,每個層次每組兩人,也就是6人一組(我們分組的依據(jù)是機房里電腦擺放的位置),并將他們分別安排在機房不同的位置,以便于進行分類指導。分組后,A類同學一般安排為組長,主要針對C類同學進行幫扶,對B類同學進行檢查。通過小組協(xié)作,完成基本學習目標。
2. 教學目標分層。按照教學綱要的要求,制定A(高)、B(中)、C(低)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為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我們一般分為掌握C,理解B和應用A三個層次。
3. 課堂教學分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顧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能力,又要顧及到各層次學生的掌握程度,針對各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
4. 教學評價分層。進行教學評價,首先要明確評價的目的。著名教育評價學家斯塔費爾比姆說過:“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薄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了課程評價的目的:“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分層教學中,應根據(jù)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進行有差異的評價。
三、對分層教學的進一步思考
分層教學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智力、基礎知識、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分為若干層次或小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促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但就目前的分層教學而言,“層”的劃分還只是依據(jù)學生的某些淺表性的行為,而學生的學習傾向、情感態(tài)度等因素并未納入其中。因此,如何將所有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使學生學習層次的劃分更加深入、更加科學,仍將是一個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的話題。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