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鹿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醫(yī)院內(nèi)一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心血管神經(jīng)癥又被稱之為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臨床癥狀主要有胸悶、失眠、氣短、乏力等[1]。本研究用桂枝龍骨牡蠣湯治療心血管神經(jīng)癥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33~48歲,平均(37.5±3.3)歲;病程2~5年;靜息心率(93.0±16.0)bpm。對照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35~50歲,平均(38.3±3.6)歲;病程2~7年;靜息心率(93.0±16.0)bp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心血管神經(jīng)癥的診斷標準[2],簽署研究同意書,具備正常的軀體功能和認知功能,無重大疾病,3個月內(nèi)可定期回訪。
排除標準:心、腎、肝功能嚴重衰竭,糖尿病及各種合并癥,患有惡性腫瘤,妊娠期及哺乳期,精神不正常。
對照組:口服維生素B120mg、日3次,谷維素30mg、日3次,倍他樂克12.5~25mg、日2次,必要時加服安定5mg或阿普唑侖0.4mg、每晚睡前1次。
觀察組:給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3-4]。桂枝15g,甘草30g,龍骨30g,牡蠣30g。肝火旺氣滯型加柴胡10g、芍藥10g、枳殼10g、川芎10g、陳皮10g,心脾兩虛加黃芪15g、黨參15g、陳皮10g、香附10g、白術(shù)10g,陰虛加杜仲15g、生地15g、澤瀉15g、茯苓10g、知母10g、梔子10g、丹皮8g。用800mL冷清水浸泡30~45min,煮沸后文火煎15min濾出藥汁,再加冷水煎2次,每次煮沸后文火煎15min濾出藥汁,3次藥汁混合后服用,早晚各1次。
兩組療程均為2周。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zhuǎn)標準》。顯效:胸悶等癥狀消失,失眠多夢明顯好轉(zhuǎn),3個月內(nèi)無復(fù)發(fā)。有效:胸悶等癥狀有所好轉(zhuǎn),睡眠受到輕微影響。無效:胸悶等癥狀無改變,失眠多夢、多汗等無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心肺功能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肺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肺功能比較 (±s)
組別 例 FEV1%預(yù)計值 FVC FVE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50.65±12.9 51.78±13.35 2.36±0.63 2.26±0.71 1.11±0.59 1.21±0.81觀察組 30 51.05±12.8868.12±13.85 2.60±0.79 3.26±0.88 1.08±0.44 1.51±0.43 t 0.1507 5.8848 1.7182 6.3806 0.2640 2.014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不良反應(yīng)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yīng)比較 例(%)
心血管神經(jīng)癥主要發(fā)病年齡20~40歲,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神經(jīng)類型、環(huán)境因素等外界因素有關(guān)。精神受刺激會引發(fā)心血管神經(jīng)癥。主要表現(xiàn)有失眠、多夢、急躁易怒、頭暈、耳鳴、心煩、食欲不振等[5]。
本病屬中醫(yī)“心悸”、“胸痹”、“郁病”等范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要用于治療煩躁心悸、心陽內(nèi)傷,以及火逆證下后誤用溫灸之癥。方中桂枝扶助心陽,炙甘草補虛益氣,牡蠣、龍骨重鎮(zhèn)安神。全方復(fù)陽安神,培本固脫?!豆欧竭x注》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其義取重于龍、牡之固澀。仍標之曰桂、甘者,蓋陰鈍之藥,不佐陽藥不靈。故龍骨、牡蠣之純陰,必須籍桂枝、甘草之清陽,然后能飛引入經(jīng),收斂浮越之火、鎮(zhèn)固亡陽之機?!薄秱炛榧分^:“桂枝、甘草,以復(fù)心陽之氣;牡蠣、龍骨,以安煩亂之神?!?/p>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心血管神經(jīng)癥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