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龍
(四川省射洪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四川 射洪 62920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統(tǒng)的一種常見疾病,由于過多的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酸、燒心、吞咽困難等癥狀,并導致食管黏膜糜爛、潰瘍等病變。筆者用和降飲治療GERD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50例,均為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本院消化科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24~70歲,平均42歲;病程3個月~5年。對照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齡20~68歲;病程2個月~3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nèi)科學》[1]。胸骨后或劍突下燒灼感、燒心樣疼痛、噯氣、泛酸、吞咽困難等,電子胃鏡確診,并排除其他疾病。
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mg,bid口服;多潘立酮10mg,tid口服。
治療組用和降飲加減。柴胡15g,茯苓15g,黨參15g,黃連12g,旋覆花12g(包煎),枳殼12g,法半夏12g,白芍12g,白術12g,炙甘草3g。胃脘脹滿明顯加砂仁6g(后下)、厚樸12g,胃脘灼痛甚加延胡索15g,惡心嘔吐加竹茹12g、白茅根15g,反酸明顯者加海螵蛸30g、瓦楞子30g,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加黃芩12g、蒲公英15g。每日1劑,加水1000mL煎取600mL,分3次溫服。
兩組均4周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復查電子胃鏡。
依照中華消化內(nèi)鏡學會的評定標準[2]。顯效: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由原來的Ⅰ~Ⅱ級轉為Ⅰ級以下。有效:癥狀明顯好轉,胃鏡檢查由原來的Ⅱ級轉為Ⅰ級或Ⅲ級轉為Ⅱ級。無效:癥狀減輕不明顯,胃鏡檢查等級未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王某,男,47歲。2016年8月15日就診。因胸部正中灼熱感時發(fā)疼痛,反復發(fā)作3年多,在院外多家醫(yī)療機構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服藥多為服奧美拉唑腸、多潘立酮、膠體果膠鉍膠囊等,服藥時癥狀減輕,停藥后又復原,并且服藥時自覺心動不安,有心慌感??紤]多潘立酮的副作用引起,遂放棄西藥治療,尋求中醫(yī)藥治療??淘\: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中等,焦慮面容,胸骨后灼熱疼痛常伴有上腹飽脹,噯氣,燒心,吞酸嘈雜,胃納減退,二便尚可,舌紅苔白薄黃,脈弦。我院電子胃鏡描述:食道下段黏膜充血水腫,伴點狀糜爛。胃鏡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Ⅱ級,慢性淺表性胃竇炎伴膽汁反流,C14呼氣試驗提示HP(+++)。中醫(yī)辨證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氣滯痰濕凝結化火上炎。給予疏肝理氣,清熱和胃降逆。用和降飲。柴胡15g,枳殼12g,白芍12g,陳皮15g,黃連15g,旋覆花12g(包煎),法半夏12g,黃芩12g,炙甘草3g,蒲公英20g,瓦楞子30g,竹茹15g。每日1劑,加水1000mL煎取600mL,分3次溫服,同時避免辛、辣、燥,硬飲食,調(diào)暢情志。7劑后胸骨后灼痛明顯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食欲增加,心情好轉。上方去竹茹加海螵蛸15g,續(xù)服7劑。再診無不適感,上方去旋覆花加黨參15g,茯苓15g,繼服14劑。2016年10月22日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竇炎,C14呼氣試驗Hp(-)。繼服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散加減7劑鞏固療效。
GERD屬中醫(yī)“胃痛”范疇。主要病機為脾胃受損,升降失調(diào),胃火濁氣上逆。情志不暢、飲食失調(diào)、勞累過度或久病傷脾可致脾胃升降失常,日久氣滯、血瘀、痰凝互結于食管,胃氣上逆,而見反酸、噯氣、胸骨后痛伴燒灼感等癥狀。治當疏肝健脾和胃降逆為主。和降飲加減方中四逆散疏肝理氣。半夏辛溫燥熱,祛痰降逆,以開中焦氣分之濕結。黃連苦寒降泄,清熱燥濕,以開中焦氣分之熱結,兩藥配合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開苦降以調(diào)其升降,能瀉心消濕熱之痞,化痰濁之結,使中焦得和,則諸癥自愈[3]。黨參補脾益氣,生津。白術健脾燥濕。茯苓滲濕健脾,安神助眠。藥理研究表明[4],白術對胃底肌條有較強的興奮作用,可促進胃腸推進運動,還有免疫調(diào)節(jié),抗腫瘤等作用。茯苓多糖具有抗腫瘤,保肝,催眠等作用。旋覆花降逆止嘔,與黨參合用復脾升胃降。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降逆之效,故治療GERD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