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武
中國人可能是世上最早講究看相術(shù)的,漢朝初年就有人替劉邦全家看相,貴不可言,也替韓信相背,教他背叛就貴不可言,這種以貌相人,常常產(chǎn)生許多錯失。
到了魏代初年,劉劭的人物志,以五行五質(zhì),分人為筋骨血氣肌五類,金型的人“筋勁而精”做事勇敢,木型的人“骨植而柔”秉性弘毅……如此觀人,只能看見人的類別才性,想由此而窺測心事的善惡,還遠不如先秦時孟子教人從眼神中去了解心事來得精準呢!
“口吻目睫”,本來是最好觀察人的地方。新任一個職位,不問利弊興革,只問升遷的途徑,有誰照管,有誰阻抑,就明白這人心志的卑下了。批評一件事物,只看到缺點毛病,對其優(yōu)點長處,不問不聞,就明白這人的刻薄無情了。大體上說,言辭隱約糾纏的人,胸中常不可測;言談爽直認真的人,胸中青天白日。識人必先善于聽人說話。
人是善于偽裝的,在泛泛之交時,覺得他溫美可親,一旦共事面臨切身利害,奸狡才豁露出來。也有聽他說話真是肝膽相照,一旦付諸實際行動,就面目全變了樣。所以觀察人最好與他有過金錢上的往來,就明白這人的好歹;有過事業(yè)上的挫折困頓,就明白這人品格的高低。更有人主張同他一齊喝酒,三杯下肚,原形畢露;喝酒仍不露原形,同他一起賭博,幾番勝負,脾氣丑態(tài),無不裸露;賭博仍不露原形,同他到有異性美色的地方,酒色財氣之中,沒有狐貍不顯原形的。
(馮志源摘自漓江出版社《愛廬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