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古就有“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之說。一個節(jié)儉的人,不僅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更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素材一】
借鞋開會
周詒春曾在清華大學擔任校長4年多時間。1918年初,周詒春離開清華大學,開始改行在銀行界任職。雖然身份有了很大的改變,周詒春熱愛教育的初衷卻一點也沒變。在心底,他還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為教育事業(yè)再貢獻一份微薄之力。1938年,已經55歲的周詒春創(chuàng)辦了貴陽清華中學。由于機會得來不易,從學校創(chuàng)辦的第一天開始,周詒春便將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提高教學質量以及擴大學校規(guī)模上。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了解貴陽清華中學,周詒春經常早出晚歸,在外推廣宣傳貴陽清華中學。而他所有的花銷,都是從他微薄的工資中擠出來的。
一天,周詒春將一位男老師拉到一邊,難為情地說:“我明天有個重要的會議要參加,不過我的鞋似乎不太雅觀。個人方面倒無所謂,我擔心穿出去會影響到學校聲譽。不知你的鞋子適合我的腳否,可借我一用?”那位老師低頭一看,發(fā)現(xiàn)周詒春腳上穿得那雙鞋子的鞋幫不知什么時候斷裂,鞋面也看不出是什么顏色。那位老師心里一酸,急忙轉過頭去,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選自《夕陽紅》2018年5期)
多維解讀
1.教育是一生的事業(yè)。雖然離開了清華大學,周詒春卻不改初心,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辦學校。對于周詒春來說,教育是他一生專注的事業(yè)。有了理想就要堅定信念,有了信念就要執(zhí)著向前。永遠走在奉獻的路上,人生才不會暗淡無光。
2.節(jié)儉是做人的美德。節(jié)儉不能停留在嘴邊,而要化作實實在在的行動。即使步入晚年,周詒春仍堅持創(chuàng)辦教育,并克服種種困難,甚至借鞋去開會,這不僅體現(xiàn)了他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更表現(xiàn)了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
【素材二】
左宗棠戴袖套
晚清時期,左宗棠雖身居高位,但廉潔奉公,生活節(jié)儉。左宗棠最看不慣手下官員驕橫奢侈,常常訓斥他們。因此他的門人時刻注意自己的生活作風,不敢鋪張浪費。一次,一位官員前來拜見左宗棠。當時正是嚴冬,天氣非常寒冷,左宗棠只穿了一件普通的布袍出門迎接。這位官員見左宗棠穿著如此樸素,連一件像樣的皮袍都沒有,非常感慨。左宗棠把官員迎進書房后,脫下外面的布袍,只穿了一件很舊的夾襖。
官員發(fā)現(xiàn),左宗棠夾襖的衣袖上居然套著一副布套,就好奇地問他,這是何用意?左宗棠笑著說,他平時喜歡讀書寫字,只要有空就要練練字,時間長了,衣服的袖子就會被磨破。于是,他叫家人特意做了一副布套套在衣袖上,這樣,一來清洗方便,二來衣袖不容易被磨破,可以省去縫補的衣料。左宗棠的門人為它取名為“宮保袖”,因左宗棠加太子少保銜。官員聽了“宮保袖”的由來,對左宗棠更加敬佩。一來二去,“宮保袖”被眾人所知。門人們對左宗棠更是尊敬,紛紛效仿起來。
(選自《環(huán)球人物》2018年5期)
多維解讀
1.節(jié)儉使人更高大。身為晚清權臣,左宗棠不但沒鋪張浪費,反而以身作則、處處節(jié)儉,被傳為美談。而且,他還是一個好學之人,以文修身,以儉養(yǎng)德,令人欽佩。相反,若揮霍無度、橫行跋扈,怎能有“宮保袖”的美譽?
2.低調使人更偉岸。如果說炫耀是一種病,那么低調就是一種美。一個人,只有低調做事,才能使自己得到尊重。左宗棠身居高位,卻沒有被權力“捆綁”,低調處世,反倒使他在官場上游刃有余。
【素材三】
鄧稼先“讓吃”
適逢國家最困難時期,鄧稼先和他帶領的理論組迎來1960年春節(jié)。一天,鄧稼先拎來一斤豬肉、一斤白菜和一斤面粉,準備一起包餃子。鄧稼先當然清楚,下屬一共有三十幾號人,大多是飯量不小的青壯年,這點東西肯定不夠吃。鄧稼先再次發(fā)話:“南方的同事只管吃,不管包。”理由是,南方人吃餃子相對較少,包餃子難免缺乏經驗,所包的餃子下鍋一煮,很可能散成一鍋粥,那樣實在可惜。要想多吃一口,只能在減少浪費上下功夫。
鄧稼先老家在安徽懷寧,也不能參與包餃子。他告訴一位同事說自己有事得出去,可一直沒回來。原來,他找個借口離開是為了讓出本屬于他的那一份。鄧稼先這樣“讓吃”不止一回。一天早晨,他突然問一位熬了通宵的年輕人:“你們昨晚弄了點吃的沒有?”對方說:“糧票都不夠用,哪里還有福氣吃夜宵!”鄧稼先于是從口袋里摸出幾張糧票,在場者平均分得四兩。當時每人每月只供應糧票28斤,一日三餐的伙食用量加起來不超過一斤米,恐怕誰都難以吃飽。鄧稼先的節(jié)余,顯然是從牙縫里省出來的。
(選自《做人與處世》2017年15期)
多維解讀
1.講究方法,學會分享。在食物緊缺的年代,為了讓大家盡可能地分享到“美食”,鄧稼先找借口離開,既不破壞氣氛,又達到了“讓吃”的目的,更彰顯出一位偉大科學家的高尚品格。
2.自己節(jié)儉,奉獻關愛。處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吃飽飯”成了個大問題。鄧稼先壓縮自己的伙食,將糧票分給年輕人,這種關愛同事的美德令人感動。生活需要節(jié)儉,更離不開奉獻。一個人的美,往往就體現(xiàn)在生活細節(jié)之中。
【素材四】
曾國藩的“空頭支票”
李鴻章新任某官職時,曾請老師曾國藩一家去他府上吃飯。曾家人都非常高興,可曾國藩的兩位女兒為爭一條褲子打了起來。兩姐妹出門就靠這條褲子撐點門面。姐姐說這條褲子是去年伯母看她衣裳破舊為她買的。妹妹爭搶不過姐姐,在一旁泣不成聲。曾國藩彎下腰安慰小女兒:“別哭,爸爸明年接著當官的話,再攢些錢給你們各買兩大件……”堂堂一朝廷大官,家中居然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曾國藩對家人可謂“吝嗇”至極。
他對同僚們的“物質恩典”也是如此。他曾對同僚說,以后我若辦個事什么的,請你們不要送禮,我也沒什么禮送還你們。有位好友故意拿他開涮,在他生日那天,托人送去一小禮盒,盒子上面寫著兩行精美的小楷:“贈禮白銀一兩,現(xiàn)銀五分,賒欠五分?!痹鴩春?,如遇知己,喜形于色。
一年后,這位好友的女兒結婚,曾國藩急急送去“厚禮”。大塊頭的紅禮包分外顯目,大家都非常好奇,想一探究竟,有人把蓋子一揭,卻見里面空空如也,拿著禮盒左看右看,才看到盒底有字寫道:“贈賀禮白銀一兩,討還你上次欠我的五分,今日再賒五分。”眾客見狀,笑得前仰后合,想不到曾國藩比好友還“道高一丈”。
(選自《中年讀者》2016年10期)
多維解讀
1.節(jié)儉廉政塑造品格。兩個孩子“分穿”一條褲子,這樣的細節(jié)給你帶來怎樣的思考?諸葛亮在《誡子書》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边@句話是說,節(jié)儉可以培養(yǎng)廉潔的作風。曾國藩就以節(jié)儉治家,并清廉為官,不貪權也不貪錢,成為后人的典范。
2.幽默風趣彰顯智慧。古語有云“來而不往非禮也”,收到別人的禮物后,曾國藩也以禮還之。這看似尋常的人際往來卻體現(xiàn)了風趣幽默。不卑不亢,禮貌處之,這就是曾國藩的做人智慧。
【素材五】
楊絳不想鋪張浪費
將近105周歲時,楊絳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與世長辭。4年前,楊絳就向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提出她的想法:“我去世后,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不受賻儀,至多七八親友送送?!睏罱{還親筆撰寫遺囑,再次對后事辦理明確囑咐:“我去世后,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p>
楊絳和丈夫錢鐘書有很多著作,90歲那年她將兩人的72萬元稿費,和隨后出版作品獲得的財產收益,捐贈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目前已經累計2000萬元。楊絳的家里有不少珍貴文物字畫,她也對相關人員作出安排交代,捐贈國家有關單位。楊絳對人生的看法,與蘭德的觀點不謀而合:“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選自《做人與處世》2017年24期)
多維解讀
1.節(jié)儉讓人生更美麗。“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边@句話強調了節(jié)儉的重要意義。楊絳先生生前就是一個節(jié)儉的人。死后,她也不希望因為自己,造成鋪張浪費,給別人和社會增加負擔。
2.奉獻提升人生價值。楊絳先生深居簡出,卻把價值連城的財產都捐贈國家,從中可以看到她的崇高人格。楊絳先生生前專注創(chuàng)作,籌備教育基金;死后輕輕抹去自己在世間的痕跡。不求回報,只愿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