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鹽城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作品,注重對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進行描寫,通過他們的生活遭遇深刻再現(xiàn)了那一時期的英國復雜的社會現(xiàn)狀,其作品也成為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瑰寶,對英國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狄更斯晚年的代表作《雙城記》一經(jīng)問世,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而對于其作品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及其主張,一直以來也頗受世人的爭議。但是,世人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正是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的問世,才帶來了英國社會的重大變革,更是促進了相關政治機構和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發(fā)展與健全。
人道主義思潮最早萌生于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其主要關愛和尊重所有的生命個體,從而樹立以人為本的世界觀[1]。人道主義思想主張人類要用平等友愛的情懷來教育人們,社會是充滿理性與情感的。狄更斯就是英國典型的一個人道主義者,狄更斯呼吁世人要有仁愛之心,并通過自己的寫作強烈譴責那些封建貴族的行為。狄更斯本人對暴力革命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他認為這是非常殘酷的事情,并認為這些矛盾都是可以通過仁義、博愛來化解。狄更斯“勿暴力抗惡”的思想主張在他的小說《雙城記》中得到十分充分的體現(xiàn),他信奉基督教,對《圣經(jīng)》有著極為強烈的“遵從意識”,認為兒童是真和善的象征[2]。因此,狄更斯認為人類要是始終都能保持孩童般的善良與天真,就能借助這種童性的思維去影響人性向善發(fā)展,繼而使得其所身處的現(xiàn)實生活都能充滿善意和關愛。狄更斯借助自己的小說向世人揭示了資本主義外表光鮮、內(nèi)里丑惡,以及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疾苦,他用講故事這種比較柔和的方式,來宣揚其人道主義思想主張,從而達到批判英國資本主義現(xiàn)實社會的目的。
英國作家狄更斯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許多都是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進行深入的描寫,既有對社會丑惡現(xiàn)象的無情揭露與批判,也有極富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在《雙城記》中狄更斯就有很多文字是用來描述人物的形象,在這些人的身上不管是他們的性格特點,還是人物的社會身份都有著極大的反差,但是他們毫無例外都充分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人道主義觀念,在他們的身上都傳達出狄更斯極富仁愛、博愛的人道主義精神。
《雙城記》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狄更斯通過小說的創(chuàng)作真實再現(xiàn)了英國的社會現(xiàn)狀[3]。狄更斯通過其筆下的一個醫(yī)生馬內(nèi)特所遭遇的一系列經(jīng)歷作為其小說敘事的主要部分,可看作為冤獄、愛情、復仇這三個部分,它們既彼此獨立又密切關聯(lián),講述了醫(yī)生馬內(nèi)特集矛盾和戲劇性于一身的跌宕人生。小說所針對的群體就是以侯爵兄弟兩人所代表的法國貴族,他們二人是反動貴族的典型代表,不僅草菅人命,無惡不作,還肆無忌憚地堅持行使自己的貴族特權,在他們的身上,極具冷酷、殘忍、荒淫無道、飛揚跋扈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剝削者的形象特點。對被其碾死的農(nóng)民的孩子,他的表現(xiàn)就像是碾死了一條狗一樣正常;只為了自己片刻的取樂,就荒淫無道地強暴了農(nóng)家婦女,殺害了其全家;為了掩蓋自己的丑行,不惜重金賄賂醫(yī)生馬內(nèi)特,被拒絕后又開始陷害想要告發(fā)他們的馬內(nèi)特,使得醫(yī)生馬內(nèi)特被關進了巴士底獄18年之久……狄更斯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的侯爵兄弟二人兇殘的有如魔鬼化身,毫無人道主義精神可言。
侯爵最終自食惡果,被革命黨人刺殺,在他們的身上狄更斯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憎恨,使得惡人最終都獲得其應有的懲罰[4]。而侯爵所代表的腐朽、兇殘的封建貴族階級形象,與作者本人所極力推崇的人文情懷和仁善、博愛的思想是完全背離的。在其整個作品當中處處都體現(xiàn)出這種尖銳的人物矛盾沖突,使得這兩種不同的思想觀念構成了鮮明的對比。而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小說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與冷漠,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出一種對受害者的同情、對施暴者的憤怒的情感,從而與狄更斯所主張的反暴力抗壓,追求仁愛、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產(chǎn)生精神上的共鳴。
正是受到這兩種極度鮮明的正、邪對比,更進一步地升華了作品的主題,使得狄更斯所竭力描寫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絕不僅僅只是侯爵兄弟這兩個人,繼而上升到對整個法國社會下的封建貴族的有力抨擊。正是基于此,才使得狄更斯的作品《雙城記》中的人物形象,更具有一種高度的象征意味,在閱讀和研究的過程中,也唯有認識和把握住這一點,才能真正領悟到作品所要傳遞的藝術價值和創(chuàng)作者本人的審美內(nèi)涵。
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還有身世凄慘、飽受壓迫的社會底層人士苔瑞絲,她是一個典型的以德報怨的復仇者形象,但同時,苔瑞絲的身份還是一個與封建中貴族有著強烈階級對立的革命者。苔瑞絲個人的身世十分的凄苦,更是與侯爵有著不共戴天的巨大仇恨,先是其姐姐慘遭侯爵蹂躪而死,姐夫又被繁重的勞役折磨致死,自己的父親也因此而被活活地氣死,她的哥哥因為前去復仇,失敗也被侯爵殺死。因此,可以說苔瑞絲自幼飽嘗了來自封建貴族的殘酷壓迫和沉重傷害,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早已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火種[5]。在法國大革命到來之前,苔瑞絲還是一個智勇雙全革命女性,是一個備受民眾愛戴的革命者形象,但是當法國大革命到來之時,仿佛就在一夜之間苔瑞絲突然就成為一個嗜血如狂的惡魔一般,在她的身上再也看不到正義與善良。
在苔瑞絲的身上,可以看出狄更斯對革命者形象的描寫與塑造并不是持完全肯定的態(tài)度,在研讀和分析其作品的過程中,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本人對苔瑞絲所持的情感態(tài)度是既復雜而又十分糾結的。其一,狄更斯十分同情苔瑞絲的個人遭遇,并對苔瑞絲積極投身革命事業(yè)、反抗法國封建貴族統(tǒng)治者的行為給予極高的肯定,同時,也對苔瑞絲悲慘的人生命運給予了他作為人道主義者的極大同情。其二,苔瑞絲在革命期間日漸暴露出來的偏執(zhí)與狹隘觀念,使得她在革命中的行為也越來越兇狠和殘忍,到最后苔瑞絲幾乎成為嗜血如狂的一個惡魔般的殺手。這直接表現(xiàn)在苔瑞絲去醫(yī)生馬內(nèi)特的家中對露西進行搜捕之時,這個時候的苔瑞絲的身上早已失去善良與正義,此刻的苔瑞絲儼然已經(jīng)成為一個嗜血的殺人狂魔。
作者也由最初對她飽含同情的筆觸,轉為對其在革命中的行為的否定,對苔瑞絲的描寫也最終趨向于矛盾的對立面。從中更充分表明狄更斯反對“以暴制暴”的武力行為,與作者所堅定的善良和博愛的人道主義理想和追求形成一種呼應關系。正是基于這種創(chuàng)作構思,狄更斯對苔瑞絲的文字描寫中,就已充分地表現(xiàn)了其作為一個人道主義者,在真正面臨革命浪潮之時的那種極度復雜的情感。因而,他在作品中,安排苔瑞絲最終倒在她自己的槍口之下,這一情節(jié)的設計旗幟鮮明地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本人對于法國大革命極度血腥的一面的強烈否定。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對前兩者持堅決否定的態(tài)度,但是對于自己所堅定擁護的人道主義情懷與精神,在作品中也樹立了一種極具象征性的博愛者形象,其中以醫(yī)生馬內(nèi)特和達爾奈為代表的理想化的人物。尤其是達爾奈,他是封建貴族中的一個反叛者,是典型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完美存在,可以說,達爾奈就是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觀念中極具理想化的一種存在。這與狄更斯本人對人道主義精神的高度贊揚與評價密不可分,他認為人類生而平等,更是自始至終都堅信提高人類的道德水平,對世人明確人道主義的精神內(nèi)涵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當讀者從狄更斯的《雙城記》中看到這個勇敢的從封建貴族階層中反叛、蛻變而出的達爾奈時,才能更加清晰地發(fā)現(xiàn)那個投身革命、露出其殘忍、兇狠面目的苔瑞絲。其根源在于兩人的道德水平,最終決定二人所選擇的行為與價值取向,而不是源于其階級屬性而導致他們行為選擇的迥然不同[6]。
在整部作品中,讀者能夠感受到狄更斯小說中有一種淡淡的宗教意味,這是早期人道主義者們都無法擺脫的一個特點。在宗教思想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普世價值和仁愛博愛的精神,在人道主義者這里都得到了十分恰當?shù)暮侠磉\用。最后,狄更斯安排苔瑞絲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安排達爾奈勇敢、堅定的背叛自己所代表的階級立場時,作者其實更渴望那些身處不同階層的人們之間,能夠將其日積月累的仇恨通過人性原有的善良與博愛來進行消弭。
總之,英國作家狄更斯旨在通過其小說的創(chuàng)作來借古諷今,借助法國大革命這一真實的歷史背景,繼而引起英國當局者和英國民眾對其本國當前的階級斗爭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旁人過激的非道德行為相比較而言,狄更斯本人更愿意通過以愛的方式來化解這種階級對立的仇恨,他希望能夠用一種極富于人性色彩與意味的改革方式來促進當前英國社會的改良與進步。正如其他評論者對狄更斯個人主張的評價一樣,認為狄更斯所倡導的通過仁善與博愛的做法,是一種縮手縮腳的行為與做法,根本不適合那場極具轟動的法國大革命。但是,世人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正是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問世之后,才有英國政治機構的不斷調整,極大地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促進了眾多與工廠相關的立法,使得更多的法律法規(guī)得以相繼頒布。因此,可以說正是狄更斯通過這種文學的力量,極大限度地喚醒了人類的道德良知,繼而借此改變了整個英國社會下的人性發(fā)展,從而真正促進了社會制度的改革與健全,其人道主義情懷與精神真正的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