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150四川省梓潼縣人民醫(yī)院
結直腸側向發(fā)育型腫瘤(LSTs)為結直腸腫瘤性病變亞型疾病,是一種呈側向擴展的淺表型病變,其直徑≥1 cm。目前臨床上多根據術前活檢結果來診斷疾病并制定手術方案,但術前活檢結果是否能準確評估結直腸側向發(fā)育型腫瘤病變的性質尚不能確定,且目前臨床上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較少。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結直腸側向發(fā)育型腫瘤患者82例進行總結分析,分析其術后病理與手術前活檢之間的差異,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結直腸側向發(fā)育型腫瘤老年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行術前活檢,結果顯示為腺瘤并伴有上皮內瘤變或癌變,之后根據活檢結果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鏡下黏膜分片切除術(EPMR)、聯合手術或外科手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等,術后的病理結果保持完整。其中女38例,男44例;年齡62~85歲,平均(67.5±2.3)歲。病變直徑10~90 mm,平均(30.9±9.5)mm,遠段結腸36例,近段結腸46例。腺管開口類型:Ⅲ-L型38例,Ⅱ型4例,Ⅴ型16例,Ⅳ型24例。大體分型:結節(jié)混合型28例,扁平隆起型14例,結節(jié)均一型32例,假凹陷型8例。內鏡下治療76例:EMR治療16例,EMR聯合ESD治療4例,ESD治療52例,EPMR治療4例。直接外科手術治療6例。
病理分類標準:參照WTO種類分類標準[1],分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LGIN),包括輕度、中度、輕-中度不典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HGIN),包括重度、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伴有癌變的病變包括黏膜下浸潤癌及黏膜內癌。
治療方案:根據活檢病理結果,對于無淋巴轉移的黏膜內癌、HGIN腺瘤及LGIN腺瘤,首先采取內鏡下治療,若術后病理診斷為黏膜下浸潤癌則再予以外科手術,對于伴有淋巴結轉移的黏膜內癌、黏膜下浸潤癌、病變的大小或位置不適宜內鏡下治療、黏膜下注射后抬舉征陰性的病變則直接采取外科治療。
表1 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對比
數據處理方法:采用SPSS 18.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對比: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一致率59.76%(49/82)。其中,HGIN和LGIN完全一致率分別為 60.0%(9/15)、58.5%(38/65),二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分析:本組82例患者,術后病理較活檢病理程度減輕者有6例,包括1例炎性組織,3例增生性息肉,2例LGIN;術后病理較活檢病理程度的加重有27例,包括3例黏膜下浸潤癌,4例黏膜內癌,20例HGIN。對術后病理相同組(n=49)及病理加重組(n=27)進行臨床特征分析,結果顯示,大體分型、病變直徑≥30 mm、腺管開口類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病變大體分型中結節(jié)混合型及顆粒均勻型上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變腺管開口類型Ⅲ-L型、Ⅳ型、Ⅴ型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年齡、病變位置、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據研究顯示[2-3],LSTs患者病理組織中,90%為腺瘤,黏膜下浸潤癌的發(fā)生率約2.6%~12.3%,HGIN的發(fā)生率20.9%~33.3%。因此,LSTs術前診斷的準確性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尤為重要。
以往臨床主要采取活檢進行術前病變性質的確定,本研究中,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結果相對照,完全一致率僅59.76%,與文獻報道的數據基本一致[4]。而造成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結果不一致的原因較多,其中主要包括選取的活檢標本數量過少、進行活檢的位置不準確、手術治療與活檢間隔時間不長、活檢的深度不夠、活檢所致病變嚴重粘連等。因此,國內相關專家提出[5],對于疑似異型增生的病變均應進行活檢,而為提高正確診斷率,應在活檢前,進行放大內鏡觀察及染色,以確定活檢部位。本次研究顯示,LSTs病變中腺管開口類型及大體分型以及病變直徑是影響活檢結果的重要因素。宋潔等[6]研究顯示,Vi型開口多見于浸潤深度≤1 000 μm的黏膜下浸潤癌或黏膜內癌,Vn型多見于進展期結腸癌,或浸潤深度>1 000 μm的黏膜下浸潤癌。因此有人提出,假凹陷型、結節(jié)混合型的大結節(jié)處以及V型腺管開口可作為預測高危病理的重要臨床特征。臨床上,由于內鏡醫(yī)師對LSTs的臨床病理特征往往不夠重視,同時活檢深度不夠及活檢部位準確度不夠,導致術后病理結果與術前活檢病理結果不符的現象。因此在活檢前,須先采用0.4靛胭脂噴灑染色后對病變形態(tài)進行大致觀察,后進行窄帶成像內鏡(NBI)和放大內鏡檢查,對腺管開口類型和病變大體形態(tài)進行觀察,根據檢查結果初步判斷病變浸潤程度及病變性質,尤其在發(fā)現有預示著高危病理的臨床病理特征,如假凹陷型、V型腺管開口等時應仔細觀察,之后行術前活檢,可采取局部深度活檢方法,不僅能使活檢數量減少,從而使活檢后粘連減輕,更重要的是定位準確,能夠提高術前診斷的準確性[7-8]。
綜上所述,結直腸側向發(fā)育型腫瘤患者術前、術后活檢結果一致率不高,因而對于病變性質的確認尚不能完全依靠活檢,但聯合病變特征可提高術前診斷的準確性。加強內鏡醫(yī)師對LSTs病變臨床特征的重視,尤其要仔細判斷病變大體分型、病變直徑及腺管開口類型,活檢時可結合染色及放大鏡觀察,以確定活檢部位,對提高術前活檢正確診斷率,以及指導選擇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家醫(yī)簽約居民超500萬
近日從上海市衛(wèi)生計生委獲悉,最新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8年9月9日,上海市“1+1+1”醫(yī)療機構組合簽約人數已>500萬名,其中≥60歲老年人322萬名,已簽約居民中72%在“1+1+1”簽約醫(yī)療機構組合內就診,在簽約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就診比例達到50%。市民對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滿意度連續(xù)兩年位居“滬上十大行業(yè)服務質量評測”首位。
(據w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