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涵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網(wǎng)友不再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而是以各種奇怪的理由實施道德綁架,只要誰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就可能引發(fā)一場口水大戰(zhàn)。于是我們常??梢钥匆姡骋粭l新聞的眾多評論,普遍“一邊倒”。久而久之,關(guān)于同一件事的兩種聲音,一種“有話”到了泛濫,另一種“無話”成了寂寥。個性,在寂寥的沉默之中,被消磨殆盡。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有一句話:“屬于沉默的事用話講了出來,總是這么怪怪的?!边@無疑成了當代很大一部分中國人所認同的“準則”,恰如“沉默是金”這句流傳千年、深入人心的箴言。于是,一些曾經(jīng)敢于發(fā)言的人,也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之下常?!盁o話則短”,甚至“無話則沉默”,成為了大多數(shù)人中的一員。
那么在“無話”之下,究竟該“長”該“短”?還是干脆選擇“無”,免得成了大多數(shù)之外的異類,遭人肆意評判?
有一位孤獨的先生,在“無話”之中訴盡了心中所想。一番“長談”之后,歷史記住了他。他就是魯迅。魯迅愛夜,也愛夜的孤獨。他在漫長而黑暗的夜晚,聲音很少,沉默很多。所以他的“長”話世事顯得尤為突兀和尖銳,尤為鏗鏘有力?!盁o話”之下,魯迅敢于“長”言,敢于彰顯不屈之志。因此,他于歷史而言,不只是過客。同樣,也有很多人曾“長”言,不過他們都是相對于“有話”而言。老生“長”談之下,缺失個性與創(chuàng)新的見解,又怎能得到歷史的垂青?
所以,對于“有話”之物,多說多余,少說無失。而對于“無話”之物,也無需鉚足了勁地非要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只要恰好有一份奇思,便大膽地表達出來,做個時代的弄潮兒就足矣。在“無話”之中“長言”,只要你想說,只要你敢說。
原本屬于沉默的事,說出來也許總有些怪怪的,但不一定是錯的。倘若永遠藏起個性,永遠拒絕創(chuàng)新,那我們注定只能一生平庸。自由的時代里,我們當做自己,而不做沉默的大多數(shù)。
【作者系江蘇省鎮(zhèn)江中學學生】
點評
當今社會,發(fā)聲還是沉默已經(jīng)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又一個焦點。該生身為一名中學生,能表達出自己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其關(guān)注社會的態(tài)度是值得鼓勵的。整篇作文,該生都在從自己的角度去寫自己的思考,雖然,有一些想法不夠成熟,但是提出的一些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作文文筆優(yōu)美,不失自我思考。
(指導(dǎo)并置評:陳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