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彬
H型高血壓因發(fā)生高血壓同時表現(xiàn)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癥(血 Hcy 水平≥10 μmol/L)而得名,受遺傳因素與飲食特點的影響,我國高血壓患者中約有3/4屬于H型高血壓[1],Hcy潴留對增加血流阻力作用較強,會協(xié)同增強高血壓對腦血管的損傷作用。在諸多缺血性腦卒中(IS)的獨立危險因素中,高血壓危險性最高,可解釋34.6%的IS患者發(fā)病機制[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是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物類型,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其中依那普利與卡托普利相比安全性較高,且藥代動力學更適宜于腦卒中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討依那普利聯(lián)合亞低溫方案治療伴H型高血壓IS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1.1 病例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醫(yī)院接受治療的220例伴H型高血壓IS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順序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lián)合組與對照組,各110例。聯(lián)合組中,男性57例,女性53例;年齡 57~79(68.4±9.1)歲;收縮壓(SBP)(157.4±11.6)mmHg,舒張壓(DBP)(94.6±6.2)mmHg;平均病程(1.4±1.1)d;合并高脂血癥 41 例,糖尿病 24 例;頸動脈內膜增厚58例,產生斑塊66例。對照組中,男性61 例,女性 49 例;年齡 58~77(67.1±8.3)歲;SBP(157.0±11.8)mmHg,DBP(95.1±6.6)mmHg;平均病程(1.5±1.2)d;合并高脂血癥 45 例;糖尿病 22例;頸動脈內膜增厚60例,產生斑塊71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臨床癥狀與影像學檢查結果均符合 IS 相關診斷標準者[3];(2)SBP≥140 mmHg 或DBP≥90 mmHg,并且合并有高Hcy血癥(Hcy水平≥10 μmol/L);(3)年齡 50~80 歲;(4)病程≤3 d 者;(5)具備顱內高壓、中樞性高熱等亞低溫治療相關指征者;(6)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外科手術指征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2)懷疑有顱內血腫或未糾正神經原性休克者;(3)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等關鍵臟器器質性病變者;(4)伴有嚴重感染、凝血功能異常或惡性腫瘤者;(5)繼發(fā)性高血壓或近1個月有ACEI類藥物使用史者;(6)存在自發(fā)性或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者。
1.2 治療方法患者確診后均予以補充葉酸、調脂、抗凝、利尿等基礎治療,采用HGT200型亞低溫治療儀(設置水溫為6~12℃),以置入導冷墊與襯套的降溫頭盔包裹患者頭部,盡量使儀器與頭盔水平;嚴密監(jiān)測患者肛溫與體溫,并分別維持在33.5~34.5℃與33.0~34.0℃,持續(xù)治療72 h。然后撤去治療儀,換為遠紅外治療儀復溫,將復溫速率維持在約1℃/2 h,直至肛溫恢復至36.0℃時為止。聯(lián)合組在上述基礎上,服用馬來酸依那普利片(依蘇,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江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567),10 mg/次,1 次/d, 伴吞咽障礙者經由鼻飼管服用。囑患者及家屬注意飲食搭配。
1.3 檢測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1 w后,常規(guī)采集患者靜脈血樣,提取血清,分別采用白細胞介素-24(IL-24)、內皮素 -1(ET-1)、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血管緊張素原(AGT)、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對應的試劑盒,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其在血清中的濃度。
1.4 療效判斷標準 治療1 w后,根據患者血壓、顱內壓、梗死面積、神經功能等改善情況評估治療效果[4]:顯效:血壓、顱內壓水平回歸正常,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梗死面積縮小>50%,NIHSS評分≤4分;好轉:血壓、顱內壓水平降低幅度>50%,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梗死面積縮小20%~50%;無效:上述指標均無明顯改善或有惡化跡象。有效=顯效+好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1 w后,聯(lián)合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n=110]
2.2 血管新生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1 w后,兩組IL-24和ET-1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聯(lián)合組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而兩組PDGF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提升,且聯(lián)合組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P< 0.05)。 見表 2。
2.3 血管緊張素類水平比較 治療1 w后,兩組AGT和AngⅡ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聯(lián)合組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3。
H型高血壓與內皮細胞功能失調呈相互促進的關系,因而保護內皮細胞是控制H型高血壓的最有效途徑。ET-1與一氧化氮(NO)是由內皮細胞分泌、存在拮抗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質,對血管收縮與舒張具有一定調節(jié)機制,是控制血壓的一對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信使分子[5]。而Hcy代謝通路亦依賴于與NO發(fā)生亞硝化反應,因而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對改善高Hcy血癥與高血壓均有益處。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ET-1水平均有顯著下降,且聯(lián)合組下降幅度較大,說明依那普利能通過調整內皮細胞功能,減少ET-1分泌水平,有效降低因血管收縮引起的血壓上升。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GT和AngⅡ水平比較(n=110)
PDGF對血管中成纖維細胞與平滑肌細胞作用較強,還可誘導細胞遷移,有助于建立微血管網[6]。近年來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IL-24對大部分組織血管新生過程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以針對血管豐富的腦組織,能下調其VEGF分泌量,抑制血管細胞增殖[7]。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兩組治療后IL-24水平有所下降,而PDGF水平有所升高,其中聯(lián)合組變化趨勢更大,提示依那普利聯(lián)合亞低溫治療可通過增加PDGF表達,加快腦血管新生,有利于緩解缺氧、缺血所引起的病理變化。究其原因認為,亞低溫可保護腦組織損傷后自修復機制,通過抑制腦組織壞死,上調血管增生相關蛋白與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表達。而依那普利對內皮細胞改善效果良好,有助于促進神經結構重建疾病轉歸。
由于AGT可向各類血管緊張素轉化,控制著整個RAAS體系的運行效率[8],也因此成為ACEI類藥物作用位點。有研究認為,H型高血壓產生的主要機制是,Hcy代謝異常致使體內還原性硫化物減少,使得AngⅡ相關受體表達缺乏抑制作用[9],從而對血管平滑肌收縮效應強度增加。加之Hcy還能誘導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激活炎癥細胞,加重氧化應激損傷血管引起收縮,因而控制AngⅡ釋放與起效是治療的關鍵所在。本研究中,聯(lián)合組治療后AGT、AngⅡ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依那普利能通過調節(jié)RAAS系統(tǒng),舒張腦血管平滑肌以控制血壓,有利于阻礙腦缺血發(fā)展,對預后神經功能復舊有利。王博等[10]認為,IS后持續(xù)的高血壓可顯著增加腦水腫量,因而及時給予降血壓藥物對降低顱內壓及殘疾、死亡等不良預后風險有積極作用。但選取藥物需避開可能造成血壓過低的制劑,減少腦血灌注量不足、側支血管開放不良等惡化因素的風險。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新生因子水平比較(n=110)
綜上所述,依那普利聯(lián)合亞低溫用于伴H型高血壓IS治療效果較為突出,其機制可能與促進血管新生,改善內皮細胞功能,調節(jié)血管緊張素水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