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貴骍
首先,學習新課程,品味學習方式的改革。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新課程強調(diào)師生互動,互教互學,就是如何促進學生方式的變革迫在眉睫。它關系到我們的教育質(zhì)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zhì)量。我們今天必須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聽新課標指導下的老師,你會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很少這樣做: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讓學生把每天的講話記錄下來。相反,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似乎是頭腦中更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為。運用蘇格拉低式的教學原則,向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討論,對話和辯論。希望學生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嘗試:體驗成功,品嘗失敗,得到提高和進步。這種方法給學生傳達出信息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而且相信學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話說,如果你認為他們行,他們就行。
多年來,學生已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聽,做筆記,課后背。如何讓學生“動”起來,老師們確實動了一番腦筋,可當學生真“動”了起來以后,新問題又出現(xiàn)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種格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最令人擔心的是考試怎么辦?課改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甚至敢于向老師挑戰(zhàn),教師得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勇氣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與學生共同探討。因此一節(jié)課無論怎么準備,都不會盡善盡美,課堂上會發(fā)生很多事先無法預知的情況。有時教學任務還沒完成,這很正常的,但是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的發(fā)展,就應當肯定。
其次,學習新課程,品味“以人為本”思想。
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課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更加強調(diào)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diào)深入學生的知識世界,通過參與學生學習過程,給他們深刻的體驗。專家呼吁:教師應該首先看到新課程這一價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將帶來的有效性?!耙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房展,創(chuàng)造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發(fā)展的內(nèi)在要求”。具體化到學科教學,我們可以這樣評價: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是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fā)展過程,伴隨著科學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不斷完善自己。
新課程指導下的學生不應該是“我眼中只有自己”,而應該關愛他人。通過和他人的接觸,交流,學會理解他人的生活習慣,個性特點,懂得尊重人,體諒人。通過體驗個人與群體的互動關系,懂得他人和社會群體對個人的重要性,體驗關懷的溫暖,對他人的幫助心存在感激。通過與人交往,合作,形成團結,合作的精神,學會經(jīng)常留意學生與那些由于他們的幫助而從中獲益的人接觸中,獲得深刻的體驗,感受和滿足。
新課程指導下的學生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通過各種活動感悟生命的奧秘,意義與價值。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弱點。知道如何發(fā)揮優(yōu)勢,彌補不足,在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健康樂觀生活態(tài)度,愿意為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再次,學習新課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所以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課教材,而且要備學生。教師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問題情景出發(fā),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體驗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有的放矢。然而這樣的全新的編排體列和教學要求上的變化,與教師教學習慣產(chǎn)生強烈的沖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們卻堅信有了矛盾才會有改變,有進步。教材只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chuàng)造。教學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對課程的不斷房展,不斷豐富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拿到教材后,千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對教材進行調(diào)試和重組。由于強調(diào)開放式教學,課堂資源的開發(fā)就提到日程,教材以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了。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尋找、開發(fā)、制作、整合教學資源和資料,還要學會現(xiàn)代技術。教師學會現(xiàn)代技術。教師在執(zhí)行新課程計劃中,開發(fā)利用校內(nèi)外的一切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nèi)容。
最后,學習新課程,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
成功的第一節(jié)課,或者說成功的第一次互動合作離不開師生之間的有效的和諧的交流與溝通。作為教師應該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對待學生的重要性,試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園都得不到公平的待遇,進入社會他們還指望哪兒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誰說學生不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呢?我們也應該明白個性的重要性,和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并專心傾聽來自學生的呼聲。新課標的教師應擁有出色的與學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歡與學生相處,喜歡學生,而且也樂于幫助學生,做他們的顧問,給他們及時的指導。我相信平等的交流與溝通能讓我們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能,找回自己的自信,這一點作為當老師的很重要。教師所做的事除了教學外,以“以人為本”的思想來說,我們做得另一件事讓學生相信自己更清醒的認識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沒有什么比幫助學生相信自己更有意義了。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方法,并教會學生要重視學習。這樣,學生才會更理智的提出問題,更準確的思考問題。開啟學生的心智,影響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和行為。我們?yōu)樗麄儾ハ铝私K身學習的種子!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只有具備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才能以自身有益的素質(zhì)去主動適應并深入開展以新課程為特色的素質(zhì)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新世紀所需要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教師只有切實轉變教育教學的行為,才會為學生全面且有個性的發(fā)展提供平臺,才能為學生提供一把走向生活的金燦燦的鑰匙,真正實現(xiàn)“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