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國著名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塑造出了許多的經(jīng)典形象,諸如外表丑陋但內心極為善良、美麗的卡西莫多,美麗純粹的吉普賽少女愛思梅拉達。這些人物的刻畫均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該小說至今仍被奉為當代小說經(jīng)典,甚至可以說是法國小說的靈魂豐碑。
關鍵詞:經(jīng)典小說 《巴黎圣母院 》 人物刻畫
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在19世紀中葉不僅引領著歐洲的小說風潮,更是引發(fā)了讀者對美丑共審這一審美觀的深刻反思。對此,本文亦基于小說對文中主要人物個性的描繪,嘗試探討雨果的審美意識,繼而希望能對《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劇美有更深入的認知。
一、可恨可憐的時代縮影之神甫克洛德
克洛德·弗洛羅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角色是一名神甫,在克洛德幼年時,其父母便決心將其培養(yǎng)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士,故在克洛德年紀還較小時,其父便將其送往大學城的托西學院。也正是在此,克洛德整日與祈禱書以及詞典為伴,故使得克洛德與大學城中的其他同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與興趣愛好。在課間休息時,克洛德從不大聲喧嘩,也鮮少參與甘草街的狂歡胡鬧。當然,也因其自幼缺少父母的關愛,也沒有任何玩伴,致使他的內心變得極為孤僻。雖然克洛德從不參與大學城組織的各項活動,但圣約翰德博韋街上大小學堂的課程卻從未見其缺席,尤其是當圣彼埃爾德瓦爾修道院院長開講教會法時,克洛德總是距離講壇最近的人。不僅如此,克洛德的聽講過程也極為虔誠和細致,且總會在隨身攜帶的本上記些東西。在雪夫圣德尼學堂開門之際,出現(xiàn)在門前的學生也總是克洛德,對他而言,唯有知識方是其生存的唯一目標。當然,也正是因克洛德數(shù)年如一日的勤學,方在奧秘神學上凸顯出了其不凡的造詣,甚至能與當時的教會耆宿分庭抗禮。不僅如此,克洛德對發(fā)電神學的理解深度也不亞于當時享譽教會界的評議會顧問,甚至連索爾邦博士都感嘆其對繁瑣神學的認知比之自身有過之而無不及。隨后,他又將目光投放到了醫(yī)學和自由技藝之上,并在各門藝術中先后取得了學士、碩士、博士等學位。18歲,在其他同學尚處于迷茫狀態(tài)的時期,克洛德對“四大學問”的認知已經(jīng)達到了博通的地步,甚至還掌握了拉丁、希臘、希伯萊等多門語言,足可見其對知識的狂熱。
到了1466年,克洛德19歲,因該年夏季尤為炎熱,故導致了一場大型瘟疫的產生。克洛德父母所居住的梯爾莎普街是瘟疫最為猖獗的區(qū)域??寺宓侣動嵑罅⒓椿丶姨揭?,卻見父母已然身故,襁褓中的弟弟正躺在搖籃之中。這意味著19歲的克洛德不僅成為了孤兒,而且還要承擔起一家之主的責任以及養(yǎng)育小弟的重擔。即便是在領養(yǎng)卡西莫多之時,其心中的誓愿也與弟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其撫養(yǎng)卡西莫多長大成人,為的是能在弟弟將來犯下過錯之時,可將此善事用于彌補弟弟的過錯。
二、真善美的理想寄托與外丑內美的浪漫典型
(一)愛斯美拉達
在小說《巴黎圣母院》中,愛斯美拉達的人物形象便代表著真善美的理想與寄托。愛斯美拉達生得十分美麗且能歌善舞,只要有她駐足或起舞的廣場,總是能吸引許多人前來觀賞,足可見其非凡的美麗。當卡西莫多被當眾施以鞭刑之時,愛斯美拉達仍舊走上刑臺給他送水,足可見其善良。不僅如此,在她愛上弗比斯之后,即便是受到克洛德的威脅,卻仍舊不肯為了活命而屈服,這更體現(xiàn)了愛斯美拉達對愛情的忠貞。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善良、美麗又勇敢的女孩,卻因受等級制度束縛而未能獲得上流社會的認可,最終等待她的也只能是死亡。
(二)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一名敲鐘人,外表極為丑陋。在小說中,針對卡西莫多面貌之描寫可謂丑陋至極,但卻并不妨礙其擁有善良的內心。由于外表的丑陋,卡西莫多自幼便被父母拋棄,偌大的社會竟無卡西莫多容身之所,直至巴黎圣母院的克洛德將其收養(yǎng),才結束了卡西莫多漂泊不定的生活。當然,卡西莫多對自己的養(yǎng)父也極為尊敬。當克洛德意圖對愛斯美拉達圖謀不軌時,卡西莫多雖感懷養(yǎng)父的養(yǎng)育之恩,卻也認清了養(yǎng)父的真面目,這樣的特征足可以證明其外表雖是丑陋,但卻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三、結語
總之,小說《巴黎圣母院》運用了雨果最著名的強烈對照寫法,而正是基于該寫法,方使得小說對每一位人物的刻畫都栩栩如生。生動的情節(jié)、鮮活的人物描寫、美丑對照手法的運用,使得《巴黎圣母院》這部巨著備受世人崇敬。
參考文獻:
[1]董小煒.《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的解讀[J].課外語文,2017(09).
[2]楊捷.《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塑造對雨果內心世界的展現(xiàn)[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0).
(作者簡介:才讓卓瑪,女,西藏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族文學史)(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