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田的選擇與改造
稻田選擇進排水方便、土壤層較厚、不漏水的田塊。養(yǎng)殖前在田中挖掘一個或幾個魚溜,面積為2~3平方米,深約50厘米,魚溜與魚溝相通,魚溝開成“田”字或“井”字形。也可沿田埂挖成“口”字形,呈中間高四周底的池形結構。水面面積占田塊面積的比例可多可少,但最好不要少于15%。
二、防逃設施設置
田邊四周用40目密網(wǎng)圍成一圈,高出地面約50厘米,并埋入土中20厘米,用作防逃。同時也可防止青蛙、蛇等敵害生物的侵入。
養(yǎng)殖前一個星期,每667平方米(1畝)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清塘,并且每667平方米施入經(jīng)發(fā)酵的有機肥100~200公斤。
三、苗種放養(yǎng)
每年的5、6月份,選擇3~5厘米長、體質健壯、運動能力強、大小整齊的苗種,每667平方米水面放養(yǎng)5萬~10萬尾。放苗應選擇在晴天的上午進行,放養(yǎng)前要用1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或5%食鹽水浸洗消毒5分鐘。
四、養(yǎng)殖管理
放苗以后,逐步加強飼料投喂,并追施有機肥料,投喂的餌料主要種類有米糠、豆餅、麩皮、豆渣、蠶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廢棄物等,投飼時要求做到“定時、定量、定點、定質”。也可投喂配合飼料,飼料可做成團狀或塊狀的黏性餌,置于盤中沉到離池底3~5厘米處的食臺上。肥料有人畜禽糞、農(nóng)作物禾稈堆肥等。如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時,投餌量應減少。每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3%~6%。
夏秋高溫季節(jié)每7~10天加換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保持池水透明度35~40厘米。
要求做好巡塘工作。每日早、中、晚巡塘3次,注意觀察池水的水色變化和泥鰍的活動生長情況;及時查看餌料投喂后的攝食狀況;檢查防逃設施,防止逃逸。特別是在汛期,要嚴密關注降雨,經(jīng)常整修加固田埂。防逃設施有損壞要及時修補。
在養(yǎng)泥鰍稻田防病治蟲時,要正確選用對癥農(nóng)藥,掌握施藥濃度、時間和方法,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nóng)藥,盡量將藥液噴在稻葉上。施藥時,一般粉劑在早上有露水時施,乳劑或水劑在露水干后施。施藥后及時換水。
五、病害防治
為了防止魚病的發(fā)生,每15~20天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一次。每月使用大黃、板藍根等中藥以0.1%~0.4%添加量制成藥餌,連喂3~5天。
六、捕撈
1.沖水捕撈。在靠近進水口的地方鋪上密眼漁網(wǎng),再從進水口放水(由于泥鰍有逆水逃逸的習慣,所以會聚集到進水口處),然后適時將先鋪設的網(wǎng)具提起,將泥鰍捕獲。
2.干池捕捉。當秋后水溫降低到15℃以下,泥鰍便逐漸鉆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將塘水抽干,然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溝,泥鰍會集中到排水溝內(nèi)而進行人工捕捉,或將含鰍淤泥挖入鐵篩,用水沖去泥土而捕獲。(浙江省金華市水產(chǎn)技術推廣站 李明 郵編: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