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摘 要】目的:探究體表標記輔助線在胸腹部腫瘤放療中對擺位誤差精度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80例需進行胸腹部放療的患者,實驗組以體表標記線輔助擺位,對照組正常擺位,之后用CBCT修正擺位誤差,對擺位誤差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采用體表標記輔助線擺位的患者在X方向,Y方向上的誤差減小,Z方向無明顯變化。結(jié)論:體表標記輔助線明顯提升胸腹部放療病人的擺位精度。
【關鍵詞】胸腹部腫瘤;體表標記輔助線;擺位誤差;CBCT
Application of body surface marker auxiliary line in radiotherapy of thoracic and abdominal tumors
Zhoujun
Department of Oncology, Xinqiao Hospital,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ody surface marker-assisted line on the accuracy of placement error in thoracic and abdominal tumor radiotherapy. Methods:Eighty patients with thoracoabdominal radiotherap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ssisted by the body surface marker li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placed normally. Then the CBCT was used to correct the placement error, and the placement error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In the X direction, the error in the Y direction was reduced in the patient with the body surface marker auxiliary line placement,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Z direction. Conclusion:The surface marker auxiliary lin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placement accuracy of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nd abdominal radiotherapy.
【Key words】thoracic and abdominal tumor, surface marker auxiliary line, placement error, CBCT
前言
調(diào)強放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在各處輻射野與靶區(qū)外形一致的條件下,針對靶區(qū)三維形狀和要害器官與靶區(qū)的具體解剖關系對束強度進行調(diào)節(jié),單個輻射野內(nèi)劑量分布是不均勻的但是整個靶區(qū)體積內(nèi)劑量分布比三維適形治療更均勻,可以使腫瘤靶區(qū)得到準確的劑量,但對擺位精確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1]。擺位的不準確不僅會使腫瘤靶區(qū)劑量不足,導致腫瘤的控制效果差,還有可能會使鄰近的危及器官超量,造成嚴重的放療并發(fā)癥和后遺癥。放療誤差分為分次內(nèi)誤差和擺位過程中的隨機誤差[2]。分次內(nèi)誤差主要由病人的隨機移動或周期性移動造成的,包含心臟跳動、呼吸運動和不自主的肌肉收縮等,是無法避免的[3]。隨機誤差是由不同治療分次之間治療時體位重復性的差異造成[4]。在治療之前使用CBCT驗證能夠保證該次治療的擺位誤差精度,但影像獲取的同時也會給病人帶來額外的放射劑量[5]。在沒有CBCT進行圖像引導并且需要較長的治療周期的情況下,擺位技術的提高對于放療的精確度有直接影響。所以本文在定位時添加體表標記輔助線是提高擺位精度的一種嘗試,盡量減少擺位隨機誤差,進一步提高放療的質(zhì)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現(xiàn)條件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進行胸腹部放療的病人共8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為A組,對照組為B組。均采取仰臥位,低溫熱塑膜固定,四維CT定位。
儀器設備:Philips Big-Bore大孔徑CT,Elekta Senergy醫(yī)用直線加速器并配備XVI影像驗證系統(tǒng),碳纖維一體化固定板。
1.2制模、體位固定和模擬定位
將患者仰臥平躺在碳纖維一體化固定板上,調(diào)整適當舒適的體位,選擇適當?shù)念^枕,雙手左上右下環(huán)抱置于額頭上。用低溫熱塑網(wǎng)狀膜覆于患者體表,雙側(cè)邊條框固定于體板上,待體膜完全冷卻后開始定位。取下膜體,將左右激光線對準碳纖維一體化固定板上的0點刻度位置,用定位專用溶液沿著激光線在患者體部左右兩邊各畫上一條豎線,然后再在體部上沿縱軸激光線畫上標記線,在胸口骨性標志附近垂直于中軸線畫一條橫線如圖1。扣上體膜,在體膜表面與中軸線上十字的相同位置畫上十字標記。移動CT定位床把患者移到定位的位置,在膜體上貼上定位線和鉛點,進行CT定位掃描,再將掃描的圖像傳導到計劃系統(tǒng)開始勾畫靶區(qū)和制定計劃。
1.3治療擺位
實驗組擺位:將治療床床值歸到0點位置。讓患者平躺在碳纖維一體化固定板上,保證身體標記線與激光線重合,升起治療床,將病人推送到擺位等中心處,再將病人定位時體側(cè)所描畫的標記線與碳纖維板上的標記刻度和側(cè)面激光線重合,扣上體膜,調(diào)整治療床位置,使體膜上定位線與機房激光線完全重合,擺位完成。對照組擺位:不必進行激光線與標記線對準。位置調(diào)整完畢之后,將體膜扣在病人身上,調(diào)整床的位置,使體膜上定位線與機房激光線完全重合,擺位完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記錄每次CBCT驗證的數(shù)據(jù)取絕對值后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軟件為SPSS 22.0,采用的方法為獨立樣本t檢驗,得到結(jié)果并進行討論。
2 結(jié)果
收集對照組及實驗組共80例患者的CBCT驗證數(shù)據(jù)共320組,得到左右(X),頭腳(Y),腹背(Z)方向上的統(tǒng)計結(jié)果詳見表1。對照組與實驗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X,Y方向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Z方向P>0.05兩組數(shù)據(jù)無明顯差異。
3 討論
該實驗反映出體表標記輔助線對于X、Y方向上的擺位精度均有提高,若病人在擺位時出現(xiàn)翻轉(zhuǎn),會使體膜定位線無法與左右的激光線重合,此時一般會選擇重新擺位,直至兩側(cè)激光線對準為止,故Z方向差異不明顯。本次實驗證明不使用體表標記輔助線擺位方法,三個方向的誤差均在允許范圍之內(nèi),但誤差和波動范圍較大。采用體表標記線輔助擺位之后,X和Y方向上的隨機誤差能夠進一步減小,且減小波動范圍。據(jù)朱中秀等人的研究,在胸部腫瘤放療過程中Y軸可能產(chǎn)生較大的隨機誤差[6],采用體表標記線輔助擺位能夠盡量縮小隨機誤差,特別是Y方向的誤差。
在CBCT驗證時,采集圖像和圖像配準需要大量時間[7],對于有癌性疼痛的病人來說很難堅持。對于低版本的直線加速器,CBCT驗證系統(tǒng)并不是標配。因每次CBCT驗證的劑量為20~22mGY,累計起來可能造成劑量超量的問題,再加上每次CBCT的額外驗證費用,所以整個治療過程中很難實現(xiàn)每次都使用CBCT圖像引導。經(jīng)過本文實驗表明體表標記輔助線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擺位的隨機誤差,可減少CBCT的使用頻率,降低CBCT額外產(chǎn)生的驗證費用。采用體表標記輔助線最關鍵的是標記線的畫法,標記線的位置需畫在體部不易移動的骨性標志附近,盡量與碳纖維一體板上的刻度線重合,同時定位CT與治療室里的激光線的重合度和精確度必須同步和準確。
綜上所述,添加體表標記輔助線雖然略微增加了定位時的工作量,但對于擺位精度有相當大的提升,是值得在實際臨床中推廣的。
參考文獻
[1]沈琪亮32例鼻咽癌調(diào)強放療擺位誤差的簡單分析[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2.29(5):3599—3601.
[2]白蘭蘭,田煥茹,姚婷,等;胸部腫瘤三維適形放療擺位的重復性研究[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0.18(9):1759—1762.
[3]馮亞崇DTS在放療擺位中的應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
[4]肖崇娟 肺癌及食管癌放療擺位誤差及對劑量學影響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2.
[5]羅煥麗,靳富,王穎,等.腫瘤放療中體外誤差與體內(nèi)誤差的關聯(lián)性[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6,33(1):10-15.
[6]朱中秀,徐慶豐,許峰,等.錐形束斷層CT對肺部腫瘤放射治療擺位誤差修正及其閾值的確定[J].中國腫瘤臨床,2010,37(22):1273- 1277.
[7]胡健,徐利明,姚頤,等。KV-KV、KV-MV和VBCT在頭頸部調(diào)強放療位置驗證中的比對研究[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0,27(4):1988-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