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寧
摘要: 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而寫作的沖動來源于學生心靈的震撼。寫作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投入生活,感悟生活,使學生在自主觀察中觸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在活動體驗中激發(fā)習作興趣;在閱讀交流中引發(fā)習作欲望;在評改交流中領悟習作方法。
關鍵詞: 生活作文;自主觀察;活動體驗;閱讀交流;領悟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在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作文與生活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刺镩g綠草,聽林中小鳥啾啾,寫封信,寫張請假條等都表明作文需要生活,生活需要作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必須學會從生活中取材。對此,我結合自己的學習與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自主觀察中觸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作文的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建立在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獨特的體驗感悟上。生活之中處處皆學問,學生只有在自身的生活過程中用心去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奧秘。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常見或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恰當指導學生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事物,積累寫作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寫關于觀察類的作文時可以從兩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一是學會觀察事物特點,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事物的習慣;二是學會及時記錄新發(fā)現(xiàn),并且能通過整理、分析,轉化為作文材料。如果學生能長期進行這種作文寫作,堅持觀察積累,就能豐富寫作素材,從觀察中觸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從而達到“有所為而作,有所感而作”。
如:一位學生在一段時間里仔細觀察了一只烏龜后,并做了適當?shù)挠^察記錄,然后寫下了《我的小烏龜》一文,文中這樣描述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說它是“小”烏龜一點也不假,它只有4厘米長,背上馱著個大盔甲,像個小丘似的,兩邊低,中間高?!翱住鄙厦嬗?3塊近似菱形的格子,中間3快較大,也比較完整。它的整個身子是淡黃色的,有一條淺綠色的線貫穿在背上,每個較小的格子中,也有一條淺黃色的線。它的尾巴又細又短,像一個小繩兒。它的四條腿可以收縮,每個指頭中間都有蹼。當小烏龜把它的的頭、尾巴和腿縮起來時,我們看到就只是一個小小的盾牌。我想,這就是它用來防止敵人進攻的武器吧!烏龜?shù)哪X袋最有趣,只占全身的六分之一。它的脖子能伸得很長,兩只黑豆一樣的小眼睛一眨一眨的,特別機靈。一遇到危險它就極快地縮回腦袋,過來好一陣,它才慢慢地把腦袋往外面伸,眼睛不停地轉,東張西望,那貪生怕死的樣子顯得格外可笑。每個動物都有它的特點,觀察它們是多么有趣的事啊?!睆倪@篇習作中可以看出,學生在飼養(yǎng)的過程中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認識了烏龜,了解了它的生活習性。
二、活動體驗中激發(fā)習作興趣
作文指導中我們應該采取各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引導學生滿腔熱情的去觀察、去感受周圍的生活,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如“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在學生中廣受歡迎,下課十分鐘他們就能玩得滿頭大汗,就是上課了也余興未盡。因此,它也常被學生拿來寫作。但是,由于學生的無意識,使得這一有趣的游戲在作文中卻顯得干巴巴,無歡樂所在。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我特意和學生共同玩了一次游戲。游戲中,我隨時隨地注意學生的異常舉動,如:驚叫、恐慌、思索等,并及時讓他們停下來說說產(chǎn)生這一舉動的根本原因,引導學生注意游戲中的種種感受,然后讓學生再次作文??上驳氖沁@次作文中不但多了些動作、神態(tài)、表情的描寫,心理活動的描寫更是貫穿了文章的始終,使人讀了都想自己親身體驗一下呢。
三、閱讀交流中引發(fā)習作欲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既是學生豐富語言表達的重要渠道,又能使學生認識生活、理解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文章可以得到啟發(fā),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jīng)驗,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時,對文章的寫作技巧必然有領會,可以作為寫作的借鑒?!彼^“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去表達內(nèi)心世界真實的感受,自由地選材、自然地傾吐,才愿意去寫、樂意去寫,才能真正做到“吐露真性情,我手寫我心”。因此,教師可結合課文學習、學校開展的活動和根據(jù)不同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廣泛、深入地閱讀并進行專題習作訓練,讓知識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使學生在認知上有所超越和突破,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必定引發(fā)習作上的創(chuàng)新。
學生有不同的愛好,因而閱讀的興趣也有所不同。課余很多時間學生會根據(jù)自己不同的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內(nèi)容廣泛地閱讀:有的喜歡歷史,有的愛好文學,有的愛讀科幻,有的喜歡童話……在自己閱讀的同時,可讓讀書愛好相同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進行閱讀交流,以豐富閱讀感受,加深閱讀理解,并從閱讀中去體會人間的真、善、美;最后根據(jù)閱讀專題選擇其中一個自己熟悉的內(nèi)容進行習作訓練。如一位愛閱讀的學生在讀完《魯濱孫漂流記》后,寫下了題為《學會獨立》的感言:“當讀完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后,我想我真的被震撼了。如果我是魯濱遜,我會選擇在荒島上生存嗎?所有的事情都自己一個人做,不依賴,不抱怨,我想:那時候我也許會放棄,也許會選擇生存。是的,現(xiàn)在很多獨生子女都過分地依賴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完完全全地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啃老族”。我雖然沒有過分依靠,可多多少少也會有一些。比如說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晾衣服,我就不爽地嘟囔了幾句,最后還是外婆主動出來替我去晾?,F(xiàn)在想想我可真不應該,我們應該要學會獨立,學會自己洗碗折被,學會自己打掃房間,而不是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
學會生存,學會自立,我們要有魯濱遜那樣的精神,要時刻鍛煉自己,成為像魯濱遜一樣的強者”。
四、評改交流中領悟習作方法
作文評改應該借助生活的多方面力量,將學生、家長等生活主體納入到評改體系之中,將評改變成師生、生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一個平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評改過程中去。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就像許多文學家完成文藝創(chuàng)作一樣,需要不斷推敲琢磨、反復修改。學生上交的作文幾乎就是寫作的初稿,在寫作技巧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他們本可以在修改過程中對作文的遣詞、造句、立意、結構安排進行不斷地揣摩,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墒?,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學生修改作文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一旦上交作文后就不再理會它,導致作文教學和學生寫作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教師應該一改以往的作文評改模式,給予學生修改作文的機會,將修改作文作為平時學習和語文成績評定的一項內(nèi)容,這樣做不僅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質(zhì)量和寫作能力,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重視作文修改的意識。整個作文修改的環(huán)節(jié)大致為:第一步,先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作文中的不足,如錯別字、用詞不當、語句不通等情況,然后做一個初步修改,也可以是同學之間相互指正,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力所能及的;第二步,教師在學生自改的基礎上閱讀學生的作文,對這些作文提出更深一些修改建議,如作文的立意、結構安排等方面,學生再在教師的建議下進行作文的完善。
小學生作文教學與生活體驗融合的過程是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熱愛生活的過程,也是放飛學生天性、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過程,更是在踐行“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上邁出的一小步。小學生習作教學是一項技術,更是一門曼妙的藝術,要掌握這門藝術仍需要師生進一步合作、探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