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峰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開展,教育部門越發(fā)注重小學生的全方面和諧發(fā)展。然而小學數學正是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想象力的重要課程,小學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數學知識的發(fā)展。對于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是學生最為喜愛的教學方式。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把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從而探討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生活情境;興趣;教材
作為優(yōu)秀的數學教師應該深化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理解程度,運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設計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此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一、靈活設計問題在課堂中引入現實生活元素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比較小,邏輯思維還不完善,僅僅憑借數學書本的理論概念來理解數學知識,學生對此感到陌生,同時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的理論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靈活的設計問題,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來展現數學知識的存在,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同時,學生對教材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三年級《24時記時法》的教學活動中,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轉換。教師為了學生能夠快速理解普通記時法和24記時法的區(qū)別,首先教師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小軍和小明約定明天7點來公園跑步,但是小軍遲遲看不到小明來,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們探索新知的熱情被激發(fā)出來,都在議論著“小明”沒來的可能性。其中一名學生回答:“有可能小軍去的是上午7點,而小明去的是下午7點。”教師表揚該學生回答的非常好。這時,教師又提問道:“這種現象自己平時生活中,有出現過嗎?”學生們異口同聲的說“有”。一名學生說道:“我媽媽出差,說9點鐘就到家了,我以為是上午9點,到最后媽媽是晚上9點才到的家?!逼浯?,教師再次提問:“學生們有沒有看天氣預報的習慣?電視右上方會顯示當時的時間,有沒有注意到寫的是幾點呢?”學生們積極回答:“是20:00也就是晚上8點鐘?!苯處熗ㄟ^問題的設計,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為實現數學的高效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習數學興趣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數學的教學模式也隨著發(fā)生變化。小學數學從單一的、枯燥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變?yōu)槎鄻邮降男滦徒虒W模式,尤其是多媒體的教學模式倍受學生們的青睞。因為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的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感受到數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為學生的數學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克與千克的轉化關系。多媒體技術能夠把圖片、聲音、動作,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真實、形象的畫面,教師就是利用多媒體的這一特點展開積極教學。在講授本節(jié)課之前,教師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小明逛超市的片段。畫面中小明按照爸爸的吩咐,去超市買一袋食用鹽,但是超市食用鹽的種類有很多,有小包裝的,也有一個大包裝里面有幾袋小包裝的食用鹽。其中,小明發(fā)現小包裝的食用鹽是200g,大包裝的食用鹽是1kg,大包裝里有5包200g的食用鹽。之后,教師暫停多媒體的播放,向學生們進行提問“學生們是不是也和小明一樣,當逛超市的時候,有很多種類的食用鹽,但是它們的單位是不一樣的。學生們根據剛才的視頻,能否得出g與kg的等量關系?!睂W生們集中注意力,都在思索著g與kg的等量關系,其中一名學生踴躍發(fā)言“5包200g的食用鹽就是1kg的,那么1000g就等于1kg?!苯處熗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數學課堂變的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體驗生活應用在生活中領悟數學真正價值
生活化教學不僅僅只是學好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是利用書本上的知識正確靈活的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實現數學的真正價值。正因為數學是由復雜的公式以及數字組成,如果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公式,根本達不到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讓學生自己體驗生活中包含的數學知識,自己感知、感悟,才能把數學知識更好的運用到生活中,要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和激情。例如在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練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并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安排學生利用小木條做一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相框。教師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做一個長6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還有邊長都是5厘米的正方形。前提條件是只能用一根木條做一個形狀的相框,然而每一個小木條的長度不同,有一個長22厘米,有一個長20厘米,還有一個長15厘米。學生分工合作,并計算著長方形的長需要幾個,寬需要幾個,加在一起共用多少長度,再進行對比哪個長度的小木條夠做一個長方形。教師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是存在數學知識,并經過自己的體驗去探索新知,從而促使學生愛上數學。
總結: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是需要教師巧妙的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依據教材挖掘生活化的元素,讓學生們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的存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要和其他數學教師相互交流,相互探討,總結自身的經驗,創(chuàng)新高效的生活化數學教學。
參考文獻:
[1]黃德銘.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02).